APP下载

步行支持带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2022-03-04杨磊磊徐万举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步态患侧胫骨

杨磊磊,徐万举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脑卒中后步态与患病前有较大异常,主要表现为偏瘫步态,是因骨盆上提,下肢外旋,且因足内翻致使患侧负重能力降低,影响步态的平稳性[1]。本研究用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0例,均为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5~72岁,平均(63.55±5.21)岁;病程1~9 年,平均(5.21±1.32)年。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5~73岁,平均(64.20±5.13)岁;病程1~10年,平均(5.51±2.01)年。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②确诊为脑梗死疾病;③患侧下肢合并足下垂及足内翻;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小脑功能异常;②全身性疾病;③下肢关节畸形、疼痛,对步行产生影响;④下肢镜面血栓。

2 治疗方法

两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①对相关肌群进行电刺激,如胫骨前肌、腘绳肌等,治疗期间确保低频治疗。②采取必要的康复训练,如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训练等。③指导日常生活锻炼。

观察组联合步行支持带治疗。将弹力绷带中段从脚部向上环绕,第4跖趾关节部位打结,上提至胫骨上1/3外侧处再打结,在小腿部位环绕3圈捆扎,在腘窝下方部位进行打结,再上提至大腿中后部,于大腿中部缠绕并固定,确保踝关节背伸角度,膝关节轻屈约为5°~10°,最大弹性力度以不影响患者站立及单腿负重为度。在使用期间,应根据患者步态情况实施有效调整,在外裤上捆扎弹力绷带,若患者体重较轻,需将软垫放于打结部位,在步行支持带的支持下进行不同姿势的训练,如步行、站立等,1次30min,1周5天。

两组均治疗8周。

3 观察指标

采用下肢简化FMA-LE(Fugl-Meyer)评估,主要包括屈肌协同运动、反射活动、伸肌协同运动、协调能力以及部分分离能力等,共34分,分值与肢体功能呈正比。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共56分,分值与平衡功能呈正比。

分析健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平均肌电值AEMG、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值、健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比值。

分析步频、步幅、患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估,共42分,分值与神经缺损程度呈反比。

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FMA-LE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FMA-LE评分比较 (分,±s )

表1 两组FMA-LE评分比较 (分,±s )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15.23±3.66 19.12±4.27观察组 50 17.11±3.90 24.46±4.18 t 2.486 6.319 P 0.015 0.001

两组FMA评分、BBS评分见表2。

表2 两组FMA评分、BBS评分比较 (分,±s )

表2 两组FMA评分、BBS评分比较 (分,±s )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26.31±5.92 46.18±9.22观察组 50 27.84±7.65 50.41±4.50 t 1.116 2.915 P 0.266 0.004

两组AEMG比值见表3。

表3 两组AEMG比值比较 (±s )

表3 两组AEMG比值比较 (±s )

组别 例 健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值(μV) 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值(μV) 健、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比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82.68±15.26 83.12±23.80 26.29±5.20 46.40±9.18 3.16±0.12 1.77±0.28观察组 50 82.76±21.30 83.76±14.19 25.71±4.65 51.66±5.89 3.37±0.85 1.59±0.24 t 0.022 0.163 0.588 3.410 1.730 3.451 P 0.983 0.871 0.558 0.001 0.087 0.001

两组NIHSS评分见表4。

表4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分,±s )

表4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分,±s )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11.53±4.95 5.92±3.51观察组 50 11.49±5.20 4.19±2.75 t 0.039 2.743 P 0.969 0.007

两组步态情况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步态情况比较 (±s )

表5 两组步态情况比较 (±s )

组别 例 步频 步幅 患侧步长 步态周期 双腿支撑期对照组 50 95.35±10.03 99.98±12.12 51.10±7.65 1.33±0.43 44.22±10.34观察组 50 99.79±10.01106.63±11.22 55.83±7.83 1.62±0.46 39.43±10.08 t 2.216 2.847 3.055 3.257 2.346 P 0.029 0.005 0.003 0.002 0.021

5 讨 论

脑卒中主要表现为失语、步态异常以及半身不遂等,其中步态是常见症状。临床主要通过提升步行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因患者脑部功能异常,同时产生反射活动,导致运动功能降低,多数会出现步行速度减缓,步幅缩小,躯体摆动、偏斜等。目前,治疗方法与技术迅速发展,多数有较好的预后,但患者机体恢复期因自身平衡与承重力降低,临床较为重视改善步态情况,并采取多种治疗方法[3]。训练中,步态能力的提升受到患侧下肢膝、踝关节的影响,但因三头肌力量减弱,膝关节与踝关节活动度较差,导致多数行走异常症状很难完全矫正,因此应通过锻炼提高对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躯干等部位实施有效控制,以此最大程度上矫正错误行走步态。

在早期康复治疗期间,研究出矫形器进行矫正,有一定效果,但治疗成本较高,且治疗期间操作繁杂,很难推广[4]。步行支持带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捆扎弹力绷带达到治疗效果,患者佩戴弹力绷带后联合相关训练,如迈步、站立以及步行等训练,以此可显著提高肢体运动功能[5-6]。所使用的弹力绷带主要以具有弹性的材料为主,对踝关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作用,能够辅助踝关节在运动期间由被动变为主动,可恢复踝关节活动能力。此方法在使用期间,能够对胫骨前肌部位起到较好的激活效果,以此实现步行期间主动收缩[7-8]。行走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期间可提升其下肢运动功能,可对机体运动功能有效控制,以此获取正确的运动模式信息,向患者反馈良好的表现与反应,同时进行正向强化,构建正确环路[9]。采用步行支持带治疗的同时,可增加肌腱与肌肉的牵拉强度,良性刺激大脑皮质,并能够对实施强化,确保皮质肢体功能活动投射区兴奋灶的产生,实现大脑对运动的有效控制,对步态矫正发挥重要作用[10]。

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可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步态,促进机体平稳度,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步态患侧胫骨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步态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