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2022-03-03梁光烨刘朝霞
梁光烨 刘朝霞
摘要: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谢晶日教授认为RE发病的根本在于脾虚,与肝脏关系密切,从脾土虚弱,运化无力和木失调达,气机失司两点病因着手,治法采用疏肝气、泻胃热以降逆制酸,健脾气、助脾运以生肌和胃,通腑气、化瘀浊以活血通络,注饮食、畅情志以病后调护。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谢晶日;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2-0009-03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而致炎症性病变,出现反酸、烧心、胸骨后不适,经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的破裂[1]。西医认为RE是因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酶参与攻击,抗反流屏障的破坏和食道减缓、清除回流物功能的降低引起的西医治疗以抑酸和促动力药为主,短期效果尚可,不良反应较多[2]。中医学并无RE病名,根据症状归属于“吞酸”、“反胃”、“嘈杂”、“痞满”、“梅核气”等范畴[3]。谢晶日教授是国家名老中医,龙江医派传承指导教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造诣深厚。笔者有幸跟随谢老师出诊,将导师治疗RE的经验进行总结。
1 慎悟病机,阐明病因
1.1 脾土虚弱,运化无力 谢老师认为RE病本质为本虚标实,其中以浊气上逆,胃失和降为标,而脾气虚弱、脾运无力为本。脾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津液皆靠脾脏的运化,脾主肌肉,但谢师认为肌肉不仅指肢体肌肉,还包括内脏肌肉,若脾虚,则生化无源,致贲门肌肉失养,胃部关门不利,而致胃气上逆则出现反酸,或寒湿内生,在体内不能消散,阻滞中焦脾胃,而郁于中焦而化热,土虚而木乘,导致气机失常,会加重反酸,也会使症状缠绵难愈。
1.2 木失调达,气机失司 肝木失调达,气机失司是导致RE发生或加重的关键诱因,谢师提出肝失疏泄,主因情志不调,而致气机升降失常。肝木主疏泄气机,喜调达而恶抑郁,抑郁、恼怒等不良情志会影响肝木调达,调达不利,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浊气上逆发为反酸。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肝木克脾土,正常来说肝木的调达可促进脾胃升降的调节,如若相克关系过强转为相乘,则克伐过度,而致脾气不升,从而影响胃的受纳与通降,产生反流。
2 审因辨证,特色施治
2.1 疏肝气、泻胃热以降逆制酸 谢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但与肝脾功能异常息息相关,针对治疗,调畅气机是第一位的,肝喜调达,脾宜升,胃主降,如若平素急躁易怒,怒郁伤肝,致气机不利,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升降失司,胃气失和而携胃津上逆,则出现反酸、烧心[5]。治疗上主张疏肝理气以降逆、通腑泄热以制酸,双法并用便达降逆制酸之功。谢师善于在临床上运用对药,柴胡往往是第一位,尤为重视气机的舒畅。柴胡、白芍为常用对药,陈皮、青皮为对药,旨在疏肝理气;黄连、吴茱萸为对药,左金丸之意,以祛肝经火郁,因考虑黄连的苦寒之性味,常使用3∶1之比,若反酸症状较重,谢老师常选用煅海螵蛸、煅瓦楞子、煅海蛤壳、煅浙贝母,四味贝壳类药物,会有效减轻反酸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贝壳类药物含丰富碳酸钙,煅法优于生用,可更好发挥中和胃酸的作用,切忌使用时间过长,阻碍胃气,应中病即止。谢老师在临床上针对气滞而引起的诸多兼症,也灵活审因而用药,若气郁致化火,丹皮、栀子为常用对药,理气泻热除烦之功;若胃脘部疼痛,延胡索、川楝子为止痛对药,旨在理气止痛,若碰到年老体弱之人,宜用佛手、香附、香橼,旨在行气而不伤阴,若气滞而致痰扰,配以陈皮、法半夏、木蝴蝶、紫苏子等旨在行气消痰,用行气之功推动痰湿消除,亦会事半功倍。若有食积可用炒莱菔子、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炒鸡内金,寓以行气除满,消积化滞。
2.2 健脾气、助脾运以生肌和胃 木郁为本病重要病因,木郁所致的脾土的削弱也同样不可忽视。“健脾气、助脾运以生肌和胃”为另一重点。肝郁而可相克于脾胃之土,脾气无力,脾胃虚弱,导致运化无力,运纳失常,然此病由“中”而生,故谢老师遇脾胃虚弱的RE患者在疏肝和胃的同时善用炒薏苡仁、炒白术、炒白扁豆等运脾健胃,固护脾胃之气。许多RE患者都伴有胃脘部的不适、疼痛之感,结合现代医学内镜下观察,大多为胃黏膜存在溃疡、糜烂情况,临床患者常出现胃陰不足之证,胃主降,胃阴不足者常伴津亏治宜甘凉通降,常用太子参、玄参、沙参、麦冬、知母、天花粉、石斛等甘凉清润之品益气养阴。故健脾气、助脾运,脾胃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运化,同时注重润养胃津,固护胃气,方能生肌和胃。
2.3 通腑气、化瘀浊以活血通络 谢老师认为胃脘之病多连及肠腑,所谓“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因此在调理胃痛的同时要兼顾通降之法。因此通腑气、化瘀浊以活血通络是第三个重要之切入。若患者存在肠积腑实,可用大黄、枳实、厚朴以通腑泄浊,荡涤胃肠之实火。但要根据便秘的严重程度,决定大黄的服法。较重者,大黄可代茶饮,轻者,以后下。腑气不通究其因,多气血不畅,瘀血阻滞,正所谓“气为血之帅”,因此调气则血和,气血互和则瘀浊除。若病程日久,伴血瘀,则用对药三棱、莪术破血行气。临床上多选用桃仁、红花、蒲黄、赤芍、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之品,常配以辛味药,辛能通络,络脉畅通即瘀滞得行,如归尾、丹皮辛味化瘀通络,配以行气药,气行则推滞化瘀,如川芎、乌药、薤白辛温通络化瘀,兼以枳壳、香附,行气活血之功。若瘀象较重可用三棱、莪术为常用对药,破血行气之功;或配土鳖虫、水蛭破血祛瘀。
2.4 注饮食、畅情志以病后调护 谢老师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因此谢师尤为注重RE的病后调护,现代医学也证实脑-肠轴神经网对RE的影响,故在治疗中注重开导患者情绪,让患者保持乐观,疏导心态,让患者不要完全依赖中药,更要靠自己的调节去辅助,方能获得最佳效果。注重饮食规律,食物改变也尤为重要,如减少浓茶、咖啡摄入,戒烟戒酒。
3 典型病案
3.1 病案1 患者刘某,女,23 岁,2020年10月28日初诊。因反酸烧心3年,加重1月余。3年前于哈尔滨医院检查幽门螺杆菌(+)胃镜提示确诊:反流性食管炎。既往曾口服麦滋林、洛赛克、阿莫西林等药物,服药时暂缓症状,但停药后反复。现患者反酸、烧心,伴口干,偶有呕吐、食欲不振,食少,但无饥饿感,进食后偶有嗳气,易生气,情志影响后症状加重。睡眠多梦易醒,小便正常,大便稀。舌质红,舌体胖大,苔黄腻,脉弦。中医诊断为吞酸,辨证为肝郁脾虚证,西医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方药:柴胡15 g,茯苓20 g,煅牡蛎25 g,煅蛤壳25 g,煅瓦楞子25 g,煅海螵蛸25 g,泽泻10 g,麸炒薏苡仁35 g,干姜15 g,黄芪25 g,党参20 g,姜半夏10 g,砂仁5 g,草果10 g,佩兰15 g,7剂,水煎服。2020年11月04日二诊:患者反酸烧心症状缓解,睡眠仍欠佳。上方加百合30 g,石菖蒲15 g,远志15 g,续服10剂,水煎服。2020年11月11日三诊:患者反酸明显改善,情绪良好,心情愉悦,身体乏力感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舌苔齿痕减轻。 去砂仁5 g。续服7剂,水煎服。
按:本例患者以反酸、烧心3年,加重1月余为主症伴有易怒、情绪抑郁、胃脘胀满疼痛,脾虚水谷运化无力,故见舌体胖大,易致湿热内生,蕴结中焦,伴肝气不舒而致气机不畅故见反酸、烧心,情绪抑郁,郁热伤胃络之阴,胃络失养,故见口干欲饮,胃脘胀痛,属于吞酸病脾虚伴肝胃郁热证候,治法宜采用清肝健脾和胃之法,柴胡疏肝解郁之要药,配以煅牡蛎等抑酸等贝壳类药物,研究表明贝壳类其成分有显著抑酸作用[6-7]。再加黄芪、党参健脾补气之品,茯苓、泽泻、薏苡仁利水渗湿之品,健脾止泻同时可宁心安神,砂仁醒脾调胃之要药、草果、佩兰芳香化湿之品,化湿开胃,芳香健脾化湿,半夏擅燥化中焦痰湿,以助脾胃之运化。二诊患者反酸症状好转,但睡眠仍需改善、故加百合、石菖蒲、远志三味,共成安神益智,清心安神,开窍醒神之功,兼以化湿开胃之功。三诊诸症好转,故减少砂仁用量,再服7剂巩固即可。
3.2 病案2 患者马某,男,57岁,2020年9月23日初诊。因咽部不适2个月,2019年5月于哈医大四院检查出反流性食管炎,偶尔进食后症状加重,出现烧心、反酸,平素肠鸣音较多,运动后减少,伴肌肤甲错,皮肤干燥,秋冬季节加重。舌质紫暗,苔薄黄,脉弦涩。大便日1次,便溏。中医诊断为吞酸,辨证为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 方药:柴胡15 g,煅牡蛎25 g,煅蛤壳25 g,厚朴15 g,姜半夏10 g,百合30 g,煅瓦楞子25 g,煅海螵蛸25 g,乳香10 g,没药10 g,丹参30 g,桔梗15 g,7剂,水煎服。2020年9月30日二诊:患者反酸症状减轻,但饭后痞满,自诉食物消化不良,加神曲15 g,麦芽15 g,再服10剂,水煎服。2020年10月10日三诊:患者反酸烧心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皮肤状态大大改善,但偶有呃逆、嗳气症状,加旋覆花15 g,代赭石20 g,7剂。2020年10月17日四诊:患者反酸烧心明显减轻,面色红润,食欲好,舌苔变薄,舌质略暗,效不更方,以原方加减,续服7剂。半年后患者自诉半年维持甚好,未出现症状。
按:本例患者反流性食管炎1年,反酸、烧心为主症,伴皮肤干燥,舌质紫暗,辨证肝郁伴血瘀证,治法宜选用疏肝化瘀,谢师擅用贝壳之品,抑酸效果显著,对反酸症状颇有成效,配以乳香、没药活血化瘀之品,厚朴行气除胀兼化湿,配丹参、百合共成宁心安神,清心除烦之功,半夏燥化中焦痰湿,助脾运化。二诊反酸症状减轻,出现消化不良,故加神曲、麦芽,消食化积之功,以促食物消化。三诊因呃逆、嗳气症状出现,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之品,降胃气,取自旋覆代赭汤之意,起降气化痰、益气和胃之功。四诊患者状态良好,故嘱再7剂以巩固即可。
4 小结
谢老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其独特的理解与用药经验,临床中效果显著、复发少、患者依从性好,明确其基本病因病机为脾土虚弱以致运化无力,肝木失调而气机失司,根据不同病机进行治疗,而不拘泥一法,抓住其病内在之本,再调整外在之标,结合理论与用药经验,标本兼治,其治法为疏肝气、泻胃热以达降逆制酸,健脾气、助脾运以生肌和胃,通腑气、化瘀浊以活血通络,注饮食、畅情志以病后调护,并佐以2则病案,脾胃升降协调,肝气调达则诸症不复。
参考文献:
[1]李萌,于靖文,王少丽,等.半夏泻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20,40(9):1257-1260.
[2]Takeda T,Asaoka D,Abe D,et al.Linked color imaging improves visibility of reflux esophagitis[J].BMC Gastroenterology,2020,20(1):10-13.
[3]樊凯丽,李廷荃,王雁彬.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2):146-148.
[4]蔡宏波,王海強,蔡宏宇,等.谢晶日教授治疗湿浊内蕴型反流性食管炎临证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28(8):635-637.
[5]陶明宝,张乐,王智磊,等.瓦楞子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5):216-221.
[6]沈亚芬,沈金根,朱曙东.中药海螵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10):87-88.
(收稿日期: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