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分文本的对话写作教学探索 聚焦对话写作,应对高考作文

2022-03-02唐文莉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深层意图命题

唐文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书面表达”和“交流”都需要与一定的对象进行对话,因为“表达”要给人看,“交流”要与人互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也需要对话,“认识世界”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常常在“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认识自我”实际上是自我反思,本质上是“自我”不同观点的交锋,自我交锋也是一种无声的“对话”。可见在写作中,对话必不可少,只有对话能力强的学生,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写作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通过对话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把这种写作教学称为对话写作教学,即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与潜在的读者进行对话,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在现今的高考写作中,学生尤其需要这种能力。

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对话写作教学

我们以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为例,来探索写作时该如何进行对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引导学生与命题材料进行深层对话

所谓与命题材料的对话,就是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当作对话的主体,即把材料作为一个对话对象,其提供的信息便是“材料”所发表的言论。作为读者的学生,就要充分理解材料的表达意图是什么。

首先,与材料的表达形式进行深层对话。一般来说,论述性材料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常常用一句简短且具有概括性的话语表达自己的主要观点,然后辅以具体的例子加以解释说明,以帮助读者理解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结束时,常用句号作为标识。根据这一原理引导学生与材料展开对话,学生就会很容易判断出,上述试题中,第一处句号前的信息才是材料要表达的观点,即材料的观点为“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后面的内容只是在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这个观点。

其次,与材料中的关键词(短语或句子)展开深层对话。对于论述性材料,其意图一般出现在表达观点的概括性句子中,而充分体现、强调核心意图的关键词(短语或句子)也就常常出现在观点句中。上述试题中体现核心意图的关键词、短语就有“比喻”“对理想的追求”“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学生(读者)在阅读时就应抓住这些关键词、短语,充分理解材料的核心意图。上述试题材料意在通过这些关键词、短语告诉读者:对理想的追求,要考虑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要采用综合思维,不能将这些因素割裂开来,同时还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些关系清晰地表述出来。只有引导学生学会与命题材料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才能真正把握材料的真实意图,从而抓住材料的本质。目前,很多学生恰恰缺少了这种深层次的对话,常常抓住材料的细枝末节加以发挥,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很容易出现偏题的现象。

(二)引导学生与命题者展开深层对话

一般来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试题,在提供一则材料之后,紧接着有一段简短的议论或者问题并提出一些写作要求。这些简短的议论或者问题以及写作要求,便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学生(读者)与命题者的对话目的就在于充分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当然,我们无法与命题者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但可以通过命题者对命题材料所提供信息的态度以及提出的写作要求来获得命题者希望读者写什么,怎样写等信息。比如上述试题中“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这实际上是命题者对材料的态度,是对材料价值的充分肯定。命题者已认定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应该受到启示,尤其是受到材料的核心意图的启示,即受到“对理想的追求,要考虑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要采用综合思维,不能将这些因素割裂开来,同时还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些关系清晰地表述出来”的启示,那么学生(读者)在写作时就应该顺着命题者的意图,紧密结合材料的核心意图来构思。“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则是命题者的写作要求,学生写作时应结合自身发展,从第一人称视角来思考对理想的追求最为合适。

二、与文本及读者进行对话来获得对话写作的能力

由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对话写作教学方法可知,学生写作的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与命题材料的对话能力。与命题者的对话能力,在具体写作时,还涉及是否掌握了与潜在读者的对话能力。那么如何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这种对话能力呢?方法之一,便是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读者进行对话来获得对话写作的能力。

(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培养对话写作能力,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学生与“命题材料”“命题者”对话外,还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对话模式,即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这里的文本可以是学生自我创作的文本,也可以是他人写作的以供学习借鉴的文本。

首先,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与自我创作的文本进行对话。通过这一深层对话,学生会更好地审读命题材料,反思自己对命题材料的理解,从而明确自己文章立意的方向是否存在偏差;通过这一深层对话过程,学生能更好地审视材料给出的情境和布置的任务,反思自己文章的切入点及着力点是否恰当,同时还能在与自己文章的深层对话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文章结构是否合理,素材的运用是否恰当,论述的语言是否严谨,行文说理是否有逻辑……这些都将是学生与自我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后的收获。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更好地沉浸到自己的文本中去。

其次,引导学生与其他创作者的文本进行对话。这一深层次的对话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弥补缺漏,增益见识,既是学生广泛的借鉴过程,也是其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创设条件,充分利用好写作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展示其他人的优秀作品,或是提供典型的病例文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让学生在与其他写作主体的“文本”对话所带来的思维碰撞中,学会反思自己的作品,明辨写作得失。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读者”展开对话

在写作对话教学中,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积极倡导写作主体与“读者”进行深层对话。

这一写作教学的具体教学模式如下:在教学中,教师先充分引导一部分学生深层阅读命题材料、理解命题情境、布置任务及命题意图……在这一基础上,让另一部分学生充当读者,甚至充当教者与写作主体展开深层对话。具体而言,就是借助其他读者的不同视角,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综合写作素养,来对文本进行评价鉴赏。

评价鉴赏的具体内容如下:文章的标题是否具有深刻且鲜明的指向性和表现力;文章的立论是否准确、鲜明、深刻;行文的思路是否清晰、合理、具有逻辑性;素材的选用是否恰当、简明、有说服力;论述的过程是否严谨、有条理;行文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文章的思想是否符合主流价值取向……

借助“读者”对写作主体的文章进行评价鉴赏,指出其文章的优缺点,并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是写作教学中的一种更为高阶的深层对话模式。它是建立在“写作主体”及“读者”,尤其是“读者”具有扎实的写作功底、能熟练运用写作技巧、并且具备良好的评价鉴赏能力和综合写作素养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是否具备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的有效考量。相信通过“读者”与“写作主体”的思维碰撞和深层对话,必将极大地促进写作主体全方位地反思自己的创作,收获更丰富的写作经验,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深层对话助力。

三、与“自我”深层对话来不断提升对话写作水平

对话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作用于写作主体,即自我的写作实践。教师通过深化对话写作教学,最终让师生在互相倾听、互相理解、沟通与交流中发展自我话语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能够更自由、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对话写作教学最终要将着眼点聚集于写作主体与“自我”的对话上,以期实现写作能力的突破和写作素养的提升。这一阶段是对前面几个阶段对话能力的整合、迁移和运用,写作主体在深层参与这种以尊重、信任、平等、合作为前提的对话实践中,通过与“命题材料”“命题者”“文本”“读者”的深层对话,再借助“读者”评价鉴赏的相应角度,深入地审视并反思自己的文章,且全方位地修改并完善自己的创作,最终达成在互相尊重、互相倾听、互相理解中激发写作主体的创作热情和原动力,在平等、自由的表达与交流中个性化地、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实现自我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的提升这一终极目标,使写作教学成为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生命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全成长和终生发展。

猜你喜欢

深层意图命题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SAM系统对TDCS数据的优化处理与深层应用
对“医患失去信任”的深层忧虑
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深层反思
燕山秋意图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