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点带面,一线串珠
——浅谈找准切入点,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2022-03-02柏传林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切入点母爱母亲

柏传林

(六安市清水河学校 安徽 六安 237000)

一、从标题切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抓住文章的题目,在题目上设置主问题,可以迅速切入文章。从标题切入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在教学 《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自读课文时可以就题发问:再塑生命的人是谁?她是怎样再塑我的生命?她为什么能够再塑生命的?问题的设置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本阅读,激发学生迫切寻找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从关键词切入

每一篇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这被称为文章的“文眼”。它也常常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切入点,是打开文章之锁的钥匙。如《曹刿论战》一文,主要通过曹刿对长勺之战战前、战中和战后的论述,表现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体现他深谋远虑的品质。显然“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远谋”一词是文章的文眼。上课时我以“远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表现曹刿什么样的品质?文中哪个“词”能够概括他的品质?待学生说出后紧接着发问:战前、战中、战后又怎样体现他的“远谋”?写鲁庄公的表现又起什么作用呢?切入点找到后,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而提出。解决了这些问题,一个智慧的深谋远虑的形象定格在学生心中,至此,本文的主要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 、从中心句切入

中心句是文章的灵魂,它有时需要学生自己概括,有时存在于文章中,是文章议论性的语句。或在文章开端开门见山,或在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行文的精妙之处,更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教学杨绛的《老王》一文时,我主要都是围绕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来梳理知识、认识人物形象。于是我依次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老王这个车夫的?这句话中“幸运的人”指谁?“不幸者”指谁?杨绛一家真的是幸运的人吗?(我通过PPT插入他们一家文革时期遭遇的资料)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者”,你从文中找到他有哪些不幸?作者这样不幸的一家为什么对一个普通的蹬三轮车的人心怀愧怍?(引导梳理作者与老王的交往的事件,体会到老王“苦”中“善”的品质,也体会到作者对老王这样的弱势群体的同情、关爱和帮助,并且觉得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要有什么样的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同情、尊重、关爱弱势群体? 通过挖掘中心语句,揣摩关键性词语,如层层剥笋一般,既认识到了老王的性格特点,又认识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情怀。

四、抓主问题切入

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是着眼于全篇内容的主要问题,是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它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可以替代繁多的教学环节,完成文本的整体感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单,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教学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我既关注了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又关注了这篇小说不同于其他小说的文本特点。这篇小说有着两个较为突出的文本特征:一是情节设置巧妙;二是通过“我”这个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所取得的叙述效果。所以整堂课围绕“大师如何讲故事的?”这一主问题开展教学,于是我设计成了“赏情节设置之巧妙”“品故事人物塑造之精妙”“析故事叙述视角之高妙”三个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析关键语句等方法,学习莫泊桑讲故事的技巧。在“赏情节设置之巧妙”时,首先让学生以“动词+于勒”的形式按照内容顺序概括小说情节;接着让学生按时间顺序排列情节,让学生发现文章情节安排的巧妙,体会设置悬念和插叙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寻找其他在情节安排方面有特别巧妙或有意思的地方,引导归纳出除悬念、插叙之外的巧合、铺垫、伏笔、照应、对比等技巧,这就水到渠成地得出讲故事的技法:可以运用多种手法把故事讲得妙趣横生。“品故事人物塑造之精妙”这个环节中,我通过学生朗读20-47节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精彩的描写,引导分析、归纳菲利普夫妇势力、冷酷、唯利是图的鲜明个性,体会莫泊桑刻画人物总是深入到人物内心的,他不是贴标签式的反复诉说,而是让人物的言语和动作生动地展现和表露,不动声色却震撼人心。这就让我们学习到了讲故事的另一个技巧:可以多角度地描写和刻画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在“析故事叙述视角之高妙”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品析了若瑟夫默念的话,让学生思考若瑟夫没有大声说的原因,引导学生说出若瑟夫没有说出的话。让学生认识到了若瑟夫是一位真诚、正直、善良,充满着人性光彩的孩子;也认识到了若瑟夫对亲情有着与他父母不同的评判标准,对于于勒有着更多的天然的亲情而非金钱;也认识到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灰暗的现实中还有一抹亮色,这抹亮色正是作者所期盼的光,所呼唤的美好人性。由此可见,莫泊桑对叙述视角的选择可谓高妙,他借若瑟夫之口,既表达了对像于勒这样贫苦人民的同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像菲利普这样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不只停留在对拜金主义的批判上,而是更深层次地展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这也让孩子学习到了讲故事的又一技巧:叙述视角的高妙往往把故事讲得深入浅出,意蕴丰富。通过三个环节的学习,引导归纳了莫泊桑讲故事的技巧:多重手法起波折;生动描写显个性;高妙视角丰意蕴。教学张岱《湖心亭看雪》时,我根据这篇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教学设计的主问题是:最能概括作者性情特点的一个字是什么?(“痴”),作者“痴”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分别从“痴行”“痴景”“痴情”三方面加以品析。具体教学如下:课文哪些方面表现出他的痴?痴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痴景:是什么引发他有这种痴行呢?雪景。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你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将此景描绘出来,看看谁的语言更优美。这段文字写得的确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痴心:像张岱这样痴迷于西湖雪景的人只有他一个吗?金陵二人。张岱看到金陵二人,是怎样的心情?讨论“强”的意思。张岱走的时候没有细问金陵人的地址,自己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可以看出张岱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通过课堂实践发现:由于主问题突出,教师在教学中以“主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进入文本去深入探究,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阅读教学更有成效。

五、从细节处切入

细节是无声的语言,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表现出作者善于提炼生活的功底。细节描写常常是分析人物的切入点,因为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性格和命运遭际,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如《故乡》,我们可以从闰土的那双手的变化突破 :本是一双红润圆实的手,怎么会变成松树皮般粗糙的手呢?这前后是怎样变化的?这种变化说明什么呢?接着带领学生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剖析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主旨,节奏快、效率高。

六、循线索切入

线索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文章的纲。抓住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都有很大作用。叙事文学作品有时不止一条线索,往往明线和暗线共同贯穿全文,为抒发感情提供了切入点。著名作家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这篇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的文章就可以从文章的线索入手。为了引出“看花”这一线索,在整体感知环节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件?几次提到这个事件?能不能依内容列个标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为:拒绝看花、答应看花、主动看花。学生了解“看花”这一线索之后,我针对这一线索分别发问、引导、概括,让学生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体会深沉而伟大的母爱。鉴赏“拒绝看花”这一情节时,我首先提问到:母亲第一次邀我去看花,我为什么要拒绝?很多学生会抓住“瘫痪”二字,这时候我顺势介绍作者双腿瘫痪时才21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当时的无助与无奈,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作者的暴怒无常和无理取闹。顺势问到:从中可以看出我当时对生活是什么样的态度?哪句话最能体现当时的态度?学生很容易找到“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句话,让学生有感情朗读一下,体会出作者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助,正因如此,作者才封闭自己,拒绝去看花。由此说明,我对生活的态度是自暴自弃的,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接着问到:母亲的表现又如何?从中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我这时我告诉孩子们,痛苦的也并非作者一人,还有母亲比他更加的痛苦,因为儿女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由此我引导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细节转向对母亲的表现的分析与品味。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悄悄”写出了母亲动作之轻,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眼边儿“红红”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如母亲爱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可见母亲对儿女的爱远远大于爱花,也说明我瘫痪后母亲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我的身上。本文字字是情,句句含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伟大的母爱,这样值得品味的句子比比皆是。品味“答应看花”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和神态的语句,重在让学生品味母亲的表现,体会母亲爱子之情,如“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她突然不说话了。对于‘跑’和‘跳’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等。细微之处见真情,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记一记,做标注等方式,品味母爱,然后小组讨论,继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已经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至此学生对本文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这时候我抓住时机提问:面对母亲的请求,我的态度为什么由拒绝变为答应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纵深思考。讨论交流后,相信也能理解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感染者作者,让他一步步重拾生活的热情。”赏析“主动看花”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我懂得了,妹妹也懂了,他们到底懂得了什么?接着进行小组交流,归纳:他主动地去看花表明他已经走出了绝望,他的世界有了颜色,有了希望。在母亲去世后他回味母亲生前为他做的一切,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他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他重拾生活的热情。所以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循“看花”这一线索梳理了内容,分析了人物,也明确了“我”的人生态度的变化这一暗线。这样我就通过明线与暗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了文本,把握了主旨。

结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深入教材,深度把握内容,立足课堂,找准切入点,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由点到面,一线串珠,才能使教学环节更简洁而流畅,教学效果有生成而高效。

猜你喜欢

切入点母爱母亲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给母亲的信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特殊的母爱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