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于文本徜徉于经典
——小学语文低年级古诗教学策略探讨

2022-03-02陶少玲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教学

陶少玲

(芜湖市澛港小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引言

古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学习古诗,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现行的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编入了很多古诗,都是千古诵读的名家名篇,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但古今语言的差异,诗人生活阅历背景与学生思想感情的距离,给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古诗学习带来一定难度。从目前古诗教学来看,很多老师往往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学会的标准就是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古诗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认为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求新,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爱上古诗。

一、有效激趣,爱上经典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激发兴趣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教师都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激趣的方式有很多,较为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有以下几种:

1、巧妙导入

巧妙、有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未知的欲望,为认真听课打下基础。比如执教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一课,新课伊始,出示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远看银泉飞下谷。”请学生来让学生猜一猜,立刻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诗境。

2、利用插图

插图可帮助儿童提取阅读需要的知识,整合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兴趣。第一学段的部编语文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这成了学生走近瑰丽古文化的金钥匙。可以由画入诗,以画解诗。如一年级上册《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语言浅显,音调流畅,颇有情趣。要猜出谜底不难,要读背全诗不难,难的是了解画面景物及特点。在这首注音诗的左侧描绘了一幅卷轴画卷,上面有连绵起伏的山脉,有潺潺流动的溪水,有迎风怒放的花朵,有在枝头吟唱的鸟儿。上课伊始,我请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开始是看到一处说一处,只要是完整的句子,我都给予鼓励,再请他们按照一定顺序,把整幅图描述一下。这样既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完整表达的能力,又为入诗做好准备。在充分入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图文对应着学习,饶有兴致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一派鸟语花香的美景,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插图还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描绘的情境,从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整体感知,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学习一年下册《春晓》这首诗,我让学生先观察插图,学生在仔细观察中,不但找到了图中的景物:花儿和小鸟,还说到了其他春天的景物。这时,引导学生联想到这样的画面:诗人刚刚起床,就来到窗外看外面的花是否被昨天的风雨打掉,可见诗人对春天的多么喜爱,自然而然地也激发了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这样,对于当时诗人的感受,孩子们自然就明了,这不,古诗的情境单元被学生体味出来了,真是有趣又有效,这得感谢课文中的插图。

3、范读激趣

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而且善于模仿,如果老师能把古诗里的感觉夸张地表达出来,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学习二年级上册《小儿垂钓》一诗,我读到“蓬头稚子”就边读边拉几下头发,“学垂纶”就有模有样地学钓鱼的情形。“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个夸张的坐的姿势。 “路人借问遥招手”我就摆摆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就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 孩子一听,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起老师。

4、激活想象

低年级的孩子是“想象的大师”,教师可遵循低年级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挖掘古诗中的留白处,调动学生原有记忆,发挥想象去加深体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变古诗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由静止到动态,既能使得课堂充满趣味性,又可引领学生感受到古诗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编故事,会让学生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学习一年级下册《池上》一诗中“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语句简单直白,多数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的意思,但诗句所透射出的那份童真童趣,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针对这样有画面感的诗句,可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以“一个莲花盛开的夏日,一个小娃娃撑着一条小船,偷偷的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为开头编编故事,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

角色扮演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它费时,容易造成表面热闹实际效果不佳的局面。因此,角色扮演需讲究效益,指向明确,逐步引导学生把兴趣点从学习形式转向学习内容本身。如学习一年级下册《悯农(其一)》这首诗,为更深刻地体会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在理解诗意后,请学生小组合作,演一演古诗体现的情景。这时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首先要立足文本,表演之前通过图文结合,简单介绍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在表演时才能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和状态,才能使得表演有效,为深入体会古诗的内容服务。

5、媒体运用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能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古诗有了一种情不自禁地向往。

二、“读”领风骚,品味经典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有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同时还指出:“小学低段应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一学段以写景诗居多。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意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风格恬静淡雅,多用白描手法,简单质朴易于描摹。教学这一学段的这些古诗,老师的逐句串讲,过早强调抽象的“透彻领会”, 完全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会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扼杀其学习兴趣。只有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应重在积累、熏陶感悟,而非透彻地领会。因此,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

1、读出节奏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因此,刚打开课本初读古诗时,我便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画出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不加字减字。自读后,再指名个别读,此时要求是一句一句读正确,注意词的连贯,按标点停顿,找到朗读古诗的一般节奏,其他同学互相评议,让他们纠正或指出读错、读破的字词,这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标画出相应的节奏符号。如《画》一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一来,学生就更直观了。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表情朗读,最后采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读、比赛读、男女读等形式,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可谓是“书声琅琅,琅琅书声”。

2、读悟诗境

首先可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

如,部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敕勒歌》一诗,是一首敕勒族人唱的民歌,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意境开阔,感情真挚,描绘了一幅辽阔、富饶而壮美的草原画卷。如何将这只有27个字的古诗教好,让学生体会他们并不熟悉的意境。设计之初,我遵循以往的教学理念,设计了很多的教学手段,欣赏草原美景图片,听草原歌曲,光是认字,就有多种形式,但试教时却发现,短短的一首诗,40分钟教学时间远远不够,学生们最后也没能真正地读好这首诗,更别提感受什么诗的意境了,精美的课件、丰富的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效果却是事倍功半的。

经过反思和修改,我将教学设计在形式上化繁为简,先结合课题给学生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自己发现这首古诗与以往所学古诗的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朗读,结合图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品味;最后带着自己的感悟去朗读,直到熟读成诵。整个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感悟。注重学生的朗读,朗读的要求层次分明,首先是借助拼音读准读通古诗,其次是能将课文读的流畅,读出自己的一点感觉,最后,通过想象读,品读课文,在初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画面,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朗读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在感悟后升华情感,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去朗读、背诵。教学手段和形式上虽然简单了,但紧紧抓住了课后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时间朗读,感悟,更好的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

3、反复诵读

诵读是小学生诗歌启蒙教育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其作用不仅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还能陶冶情操。清代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近人黄仲苏认为:“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朱光潜说:“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综合各家的理解,我认为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中国几千年来的历代文人学者都是从背诵古代经典诗文开始奠定了一生的成就。如,在执教二年级下册《绝句》时,我采用了形象背诵、接力背诵等引背的方法。按诗句的顺序先后出示情境图,在形象直观的美景里,男女生对接背诵,书声琅琅。下课铃响,孩子们意犹未尽,抽查背诵,基础最差的同学都基本能背诵下来了。

三、立足文本,延续经典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会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一堂课只读一首诗是不够的,要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的古诗积累。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静夜思》一课,当课程接近尾声时,我引导学生一起读其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在诵读中继续品味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得课堂的教学容量扩大,教学效率提升,获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课堂之外,班级还可以常年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在黑板的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且定期更换;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学生的古诗文书法作品;组织“诗歌朗诵会”,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凡此种种,旨在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班级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诗文的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使诵读古诗蔚然成风。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低年级的小学生还处在学习汉字的起步阶段,因此低年级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不拔高教学要求,不呆板灌输、死记硬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才能打开这一群鲜活个体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孩子们也才能在古诗的吟诵中逐渐成长为真正的赏诗者,为今后的古诗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保留学习古诗的极大兴趣,充分地遨游在古诗的文化海洋之中。让我们和如花如诗的儿童携手徜徉于绚丽多彩的诗的国度里,创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美不胜收的人生吧!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教学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