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艺术

2022-03-02蒋雪婷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法课文小学生

蒋雪婷

(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43)

李吉林老师认为,“阅读是一辈子的事,今天阅读课上的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儿童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情境教学就是这样一种能够激发儿童阅读兴趣,让儿童喜欢上阅读的教学方法。所谓“情境教学”,李吉林老师认为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如何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这是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句话,艺术是形象的,艺术也是美好的,艺术和教育相通,把艺术带入到课堂之中,将艺术的直观性和语言的描绘结合起来,创设和再现课文中的情境。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科学应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小学生进行思维拓展,促使小学生认识到语文阅读的趣味性和教育性特点,进而增强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有效培养小学生阅读想象力,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故事情节、思想认知、学习方法等,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凸显成效,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小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促使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以拓展,让小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更好地辅助理解阅读文本知识,感受阅读文本的情感、思想等,全面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情感

“情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了解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科学开展创新性、创造性教学思想,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巧妙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情感,促使小学生以“情感”为导向进行阅读学习活动,既要充分掌握阅读文本的基础知识;又要深度理解阅读文本的情感基调,进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驾驭能力,进而高效开展实践阅读学习活动。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时,要巧妙运用情境教学法来传授“情感”挖掘技能,促使小学生在“动之以情”的思想下,探索和学习阅读文本内容,感受阅读文本中富含的浓厚情感知识。

(三)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阅读文本内容,利用适宜情境启迪学生阅读思维,促使小学生对阅读的顺序、结构、节奏等进行合理安排,让小学生可以依据一定顺序进行阅读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小学生的阅读思维更为活跃、发散,对阅读核心知识点进行全面性掌握,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与此同时,借助情境教学法进行阅读思维启迪教育,可以真正意义上开展阅读学习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阅读能力,对于阅读文本进行有效把控,从而增强学生阅读核心竞争力,彰显现代化阅读教学的优势作用。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阅读文本内容,创造出一种生动、形象、系统的情境,使小学生的阅读想象力、阅读思考力、阅读创新力得到综合性培养,进而增强小学生的阅读学习综合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情境教学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完善和创新。

(一)缺乏对学生阅读理解效果的关注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五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比较注重阅读前、阅读中的设计、观察,而对于小学生的阅读后,对文本的学习效果则产生轻视行为,导致小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存在“虎头蛇尾”的问题,不能真正感受到教学情境的全面性、系统性特点,使得小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不足,难以真正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另外,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中,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总结性环节缺失,无法根据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总结与归纳活动,使小学生的阅读认知意识不足、阅读理解思想不明等问题,降低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二)缺乏对教学技术资源的成熟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方案时,不能结合具体阅读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活动,使得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认知能力存在不足,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难以开展高效性、创新性阅读学习指导工作,使得学生在阅读中,不能将阅读文本与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对阅读内容探索兴趣不足,且不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辅助阅读学习活动,导致小学生在情境教学法中处在被动地位,不能真正感受阅读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从而凸显出语文教学技术资源的应用问题,降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一)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的第一步。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生活展现情景、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景、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以及语言描述情境这六种方法。其中运用图画创设情境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小学课文本来就有情有景,运用图画的目的是将课文的内容以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孩子们感觉到课文中的形象一下子就鲜明起来了,更符合儿童对于形象易于认知的特点。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一堂散文课教学《燕子》时,课前准备了燕子的剪纸和挂图,在上课开始时,先让同学们看着插图读课文,在学生自学课文后出示了燕子的剪纸,先请孩子们观察一下燕子的模样,(学生:深蓝色的底,黑色的小燕子,好像是在蓝天飞翔)比照着课文中描写得小燕子的形象(俊俏,光滑漂亮,剪刀似得尾巴)让孩子们看着剪纸对比着课文,领会小燕子美丽的外形,学生在回答时语调不自觉地放轻放柔了。还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种直观地再现情景是创设情境中较好的方式。

(二)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无没有年龄的。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在音乐中获得感知。有时候儿童在音乐上的感知还要超过成人。很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通过恰当的音乐更能够让学生感知。在五年级的诗歌教学课上,李吉林带领孩子们学习《长征》一课,在了解了诗歌背景,全诗内容之后,播放了歌曲《长征》,通过这首歌的节奏(音乐的语言)感受红军长征的豪迈气势。一边给孩子们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我们也好像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在那五岭山谷和乌蒙山峦留下了多少红军长征的足迹,金沙江畔好像回响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中……还有教学《升国旗》一课时,先播放国歌,让一个学生在国歌声中做升国旗的动作,顿时间全班学生都安静下来,并且不由自主地抬头向上看,仿佛看着国旗缓缓上升一般。从学生专注的眼神中我能看出,此时,孩子们已经完全融入“升国旗”这个场景中。随即,就问学生:“升国旗时我们该怎么做?”孩子们都踊跃发言。进而揭示本课课题,告诉学生今天就要学习课文《升国旗》,让学生先自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有了刚才“升国旗”的场景,学生初读时已经对课文有了较深感知,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同时引起孩子对教材内容的关注,让孩子们得到精神力量,促使孩子情感敏感起来,并由此情此景打开孩子们更远更广阔的思维通道,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随之敏锐起来。由此可见,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当然,这种情境教学必须包括教师的语言、动作、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音乐情境教学法打破了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氛围,延伸了课堂教学的空间范围,激活了课堂的教学气氛,把教学内容隐含在特别创设得具有美感的形象性情境之中,使学生既能主动审美又能将审美深化,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主动性掌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音乐情境教学的潜在价值看,音乐情境教学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为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提供基点,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音乐情境教学法现今之所以能够被积极倡导广泛运用,其培养创造性素质的价值是当代教育者非常看重的。

(三)灵活扮演,融入情境

角色的扮演是情境教学中让孩子发生移情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表演课文中人物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情绪,更加能使学生充分的理解教学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角色扮演法对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针对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授课内容,教师要能提供一个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情景设计剧本;如果没有遵循真实性、科学性的原则,而只采用一些简单的对话、过时的话题,学生就不会感兴趣。其次,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反馈,不要让表演成为一个“过场”,避免让学生“自由发展”。这样,学生找不到完成任务的满足感,会觉得课堂索然无味。再次,角色扮演要求各方面都做充分准备。有时候,角色表演法需要教师亲身示范,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示范会不恰当。学生扮演一定角色时,如果表演失当,常容易被其他同学嘲笑与批评,并可能因此而产生绰号。最后,角色扮演法还需要教师把握角色扮演的尺度,避免学生因表演失当而出现情绪急剧起伏等突发事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转变进行及时指导,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因为太过严肃的氛围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在讲授五年级童话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李吉林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将这个课文改编成了课本剧。童话的最大特点就是富有幻想,在表演课本剧时,李吉林引导孩子们体会课文中的细节,让孩子们通过表演展现出来。例如:“小女孩光着脚,穿得极单薄,正在风雪中颤颤的往前走着。”“小女孩蜷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这样冷的天,坐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让学生形象的表演出小女孩当时的凄苦形象,切身体会,真实再现,感同身受。在这一方面李吉林老师就做到了入情入境,课堂活跃的要求。

“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维度,“情”则是另外一个维度。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情景教学的这种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通过不同的方法创设一个符合阅读的情境,将学生的情感贯穿到阅读的整个过程之中,文章的情感不言而喻,顺其自然地可以体会到。同时也体现了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的情景教学原则,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操作要义。

注释

[1]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3-14.

[2] 案例选自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9.

[3] 案例选自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4

猜你喜欢

教学法课文小学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背课文
我是小学生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