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文出发,寻写作之道
——用仿写训练培养高阶思维

2022-03-02姜小君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莫顿亨特风筝

姜小君

(威海市温泉学校 山东 威海 264200)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写作又是最能反应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的窗口。立足写作课堂,在具体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对学生来说,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由于缺少表达或者创作技巧,写出来的文章在内容与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创作的不稳定性。

语文课本是一座宝库,名家名作俯拾皆是,这是学生触手可及的好的仿写对象。课文并不是天生的素材,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讲读文本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只从一个或者几个角度进行深入挖掘,难以面面俱到,更遑论在讲读课上进行完整的写作指导。但是讲过的课文对学生来说有“近水楼台”的功效,讲读过的课文,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写作的角度进行重新重点研读,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且易于接受。“在设计小练笔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和问题特点设计合适的训练点:课文内容的空白处、人物心理的矛盾点、意犹未尽的课文结尾处,也可以仿写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1]另外,仿写自己喜爱的课文,也容易引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成就感。

为了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我立足课堂,充分利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以所学课文为抓手,变课文为素材,将课文与生活体验进行整合,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思考,从思考中获得启发。而仿写训练,则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中经典的写作技巧,掌握语言的运用和表述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高阶思维。

为学生选择一个浅显有趣的课文载体,使多数学生能够较为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环。细腻表现人物心理是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阻碍与困惑,如何表现不同状态下的不同心理,我利用初二上学期的语文课文,抓取《走一步,再走一步》、《猫》、《秋天的怀念》、《再塑生命的人》四篇课文,截取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研读探究,分别从相似语段扩写、同类文章比较、情感拓展迁移等多方面进行仿写训练。

一、扩写: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切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易于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相似体验,就是一篇好的仿写范本。重新研读这样一篇课文,教师不再追求课文的完整性,而是截取重点部分,即“遇险——脱险”的部分,引导学生再次揣摩作者的心理变化,仔细研读每一句能够反映作者心理的语句,列出详细的心理变化示意图。

毫无信心——走一步

信心萌发——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每次走一小步

巨大的成就感

之后,教师出示作者莫顿亨特的亲身经历的片段,“莫顿·亨特,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到达荷兰的素文岛,飞越荷兰,飞临德国,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学生比较一下与课文的不同,能够轻易发现,对情感体验的描写被省略掉了,如何让莫顿亨特的这段经历也像课文一样动人呢?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扩写莫顿亨特的经历,添加的部分,恰好就是学生最不擅长的表现心理的描写。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头一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想象着飞机落入海中或被敌人发现击落的场景。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学生在这样归纳、扩写的过程中,唤醒了自身的情感体验,深入探究了描写心理的写作方法,下一步仿写战胜恐惧的一件事,就水到渠成了。

二、换位思考:将情感有序安放

《猫》的课文很长,前两部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可是对于“悔恨”的体验,学生并没有很深的理解,而这部分在这篇课文里又得到了很充分的描写,是可学的对象。因而教师截取了第三部分独立成篇,学生抓取了作者“不喜欢-不信任-愤怒-惩戒之后愤愤-难过-悔恨”的心理变化,分析了导致作者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具体表现。

这只是从作者这个主人或者说是人的一个视角来写的,换成猫的视角呢?猫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视角,从猫的角度又再次列了一个心理变化图。两相比较之下,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对“悔恨”有了一定的初步领悟。

猫不会说话,作者的过失无从补救,如果伤害的对象是人,悔恨就可以得到救赎吗?讨论到这里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推荐阅读了鲁迅的《风筝》[2],学生边听读边列心理变化示意图,比较分析二者悔恨的异同之处。

学生经过研究讨论发现,悔恨最初都是源自自以为是的笃定:《风筝》里的哥哥坚信“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玩意儿”,《猫》里的我坚持以为猫会吃鸟;也都有一个醒悟的契机:《风筝》里是一本书,《猫》里是我发现了吃鸟的“真凶”;悔恨的结果都是无从救赎的:《风筝》是败给了时间与记忆,《猫》是物种的隔膜与生死之隔……还有的学生发现《风筝》里的哥哥是“好心办坏事”,而《猫》中的惨剧则属于“偏见引发的误会”。

有的学生还进一步体会到,能够有悔恨感受的人,本身都是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因为良知未泯才能够有强烈的悔恨之意。

经过了同类比较与换位思考[3],学生对悔恨的情感脉络有了深刻的体会,再用反思的眼光审视自己,获得了更深刻的感受,写起悔恨的感受来,也得心应手了起来。

三、同类比较:在冲突中表现爱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难免写到冲突,与老师的、与家人的、与同学的……大部分冲突写出来只让人觉得过程不能理解,结尾强行光明,给一个没有心理铺垫的大团圆结局。为什么会这样呢?与学生没有理解如何在冲突中表现爱和成长有关。学生的思维只有自身一个维度,而却少对对方的体察,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更好地描写出出于爱的冲突来。

《秋天的怀念》与《再塑生命的人》都有表现情感冲突的片段,也都展现了作者个人的思想成长。《再塑生命的人》详写了“我”与莎莉文小姐的冲突,我的改变作为明线,《秋天的怀念》则在冲突背后悄然展现我的情感变化,有大量关于母亲的描写。两篇文章互为表里,从不同侧面展现人走出困境的历程,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仿写价值。

在仿写过程中,教师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秋天的怀念》引导学生在梳理完“我”的情感变化之后,将所有关于母亲的描写再次梳理出来,感受母亲随儿子的情绪变化而不断发生的改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的含义。孩子对母亲是如此,那学生与老师呢?再结合对《再塑生命的人》中“我”与莎莉文小姐的冲突,帮助学生对课文的一次再次解读与梳理,引发他们对情感冲突有进一步的思考。

这种解读与梳理不仅帮助他们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跳出读者的赏析范畴,用示意图的方式从写作者的视角审视作者的写作思路,并且加深了对文中所写情感的现实体验,为下一步的情感拓展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如何在冲突中表现爱表达爱,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带着这样的感受去下笔写自己的生活,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新研读课文如果是唤醒,唤醒学生鲜活的情感体验,完成了情感迁移。那么写作就是生发,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框架,稳定地生发出属于自己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活动,学生从写作者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的文本,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并且进行了情感迁移,将所思所感化为己用,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没有离开语文课本,在教师的引领下,整个现有资源,帮助学生在辗转腾挪、拓展迁移中,以课文为载体,以仿写为抓手,获得了“分析——评价——创造”高阶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猜你喜欢

莫顿亨特风筝
《埃德加·亨特利》中的边疆家园与哥特暴力叙事
美国亨特工程公司 北京代表处
莫顿·费尔德曼20世纪70年代后的纵向和音音高研究——以室内乐《我生命里的中提琴Ⅰ》为例
换锁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莫顿盐业:“减少食物浪费”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学做风筝
非法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