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语法研究与教学策略提升初探

2022-03-02周雅潇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词类动用形容词

周雅潇

(鞍山师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7)

一、引言

本文尝试从常规语法教学(以“了”为例分析其在不同词类上的应用和语法现象),和趣味语法教学(以几种词类活用作为研究主体)两个视角出发分别进行语法研究,再以研究过程为基础,思考应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中的语法教学策略。本人认为以常用语法结构为例子,利用其在句子中所表现出来的语法作用、现象以及意义对语法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便于教师对于语文教学领域的学习研究,而且通过此项内容的研究可以对今后的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理论依据。

二、以“了”为例分别诠释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和副词的组词

(一)名词+了。“名词+了”形成的语法结构,表达的主要是“已经是~了”的语法意义。如:“福建了”、“学校了”、“今天了”、“规定了”,但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在语言表达中既要考虑到上下文的关联,也要加上时间副词或范围副词作为修饰,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顺序义名词的形成(参考了张谊生所说的“语言环境使之临时获得顺序义”)。那么前文举出的所有“名词+了”的语法结构基本能够成立。

(二)动词+了。动词的后面如果加上动态助词“了”时就是表示这个动作已经做完了。如“跑步了”,就是表达这个人已经跑完步回来了;“听说了”就是表达这个人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当“动词+了”需要带宾语时,在宾语之前则必须要有数量词或其他词语做定语,如“走了两个人”。

(三)形容词+了

1、如果在宾语前面没有数量词或其他定语成分时,在句末必须要有语气助词“了”才能组成一句话。如:“她吃了饭了”,“她睡了觉了”。

2、如果在宾语前面并没有数量词或其他定语,而句末又不存在语气助词“了”,那么后面应该再带个动词或者分句,用来表示第二次的动作是跟着第一次动作一起进行。如:“她吃了早餐就去上课”。

3、在连动句子中,第一个动词后面不能有“了”。如:“她去了学校上课”。

4、正反疑问句的结构形式为:“了没有?”或“动词+没(有)+动词”。如:“她出门了没有?”“她来没来学校?”否定式则是在动词之前加上“没(有)”,动词后不再用“了”。

(四)介词。主要应用于助词,其主要作用就是在句子结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出现变化或发生了新的情况:“下雪了”、“起飞了”。

(五)副词。通常来说中文在一个词的后面加“的”使其成形容词,加“地”使其成副词,不过现在日常对话中很多人已不太注重搞这个区别了。

三、以“了”为例探究其在不同词组中的应用

(一)语气名词。一是用来表达肯定语气。比如:“下周要考试了”;“要过春节了,大家都在准备年货”。二是表示推动或劝阻。如:“别走了”。三是表达感叹语气的。如:“算了!就这样吧。”

(二)折叠动词

一是象形,本义是束缚住婴儿两边手臂。

二是指手弯曲的意思。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到“按,犹交也;手之挛曰了,胫之絷曰尥。”

三则是手腿弯曲,是由意思二中“了尥”引申出来的指事物的一个部分或两个部分纠缠在一起伸不直的意思。

四是假借为“憭”,意思指明白。

五是结束、了结的意思。如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句“小乔初嫁了。”

(三)折叠形容词

一是为了表示聪敏、颖慧。如:《后汉书·孔融传》“小而聪了,大未必奇。”以及《方言二》中“了,快也。秦曰了。”分别表示为聪明、智慧与精明干练之意。

二是表示清楚、明晰。如:了利是表示了解,明白之意;了辩是对答清楚敏捷的意思。

三是表示明亮,光亮。在清代纳兰性德的《琵琶仙》一文中“收到一片秋香,清辉了似雪。”便是此意。

(四)折叠副词

一是表示完全,全然的意思。这个词的运用通常和“无”、“不”的用法采取连用的方式,大多数应用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用来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一致之意。如以下词语:了无生趣、了不相干、了不可得、了无牵挂里的“了”就是表示完全的意思。

二是直接置于动词后面,与“得”、“不”组合,其意义便是表示可能。如:这件衣服买得了;这顿饭吃得了。

四、在教学中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词种活学是最普遍的语法现象之一,以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它可以作为一种“修辞”的现象。词类活用就是指在古汉语中,我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暂时变更了某种词类的语法功能,即用某词类暂时代替了其他类词,同时使它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而言,主要词类的语法功能是比较稳定的,例如:有名词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状语;也有形容词充当定语;副词充当状语、补语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诗词用的词汇,一旦我们发现一个词在古文中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分析,它就算是语法确定的词类活用,对我们疏通古文有着不能忽略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这种语法功能和现代汉语相比有着很明显的差别,因此判定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一般用途来推断。

(一)使动用法。下面就现代汉语里经常使用的句子,举例说明使动用法的应用:

例如:《鸿门宴》中的“拔剑撞而破之。”它的“破”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的“之”作为宾语,也就是“使破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拔出剑将它击碎。

又如:“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如果将“大败”改为“大胜”,变成“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其意思却没变,也是中国队赢了,而句子的前后顺序变了,自然在文言文中就变成了“状语后置句”且省略了介词“于”和动词“赛”。还可以改“中国队大胜(于)美国队(赛)。”变成一般句式是:中国队(于)美国队(赛)大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中国队(跟)美国队(比赛)取得大胜。可见在语句中,文字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字之差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也是不同的。

(二)意动用法。例如:“爸妈宝贝你,我不宝贝你!”这句中用了两个“宝贝”,而且又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也就是“把你当作宝贝”的意思。又如《赤壁赋》中的“侣鱼虾而友麋鹿。”这句中的“侣”和“友”也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以…为侣,以…为友的意思。这是苏轼的名作,学生耳熟能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这里的“异之”可以看作“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很奇怪。

(三)其它词类活用。下面用一些歌曲中歌词来进行举例:

周杰伦的歌《发如雪》中唱到:“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凄美”本来是形容词,但是在这句歌词中“凄美”这个形容词却被用作成动词来使用。同样也是周杰伦的歌《七里香》,其中有句歌词“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这里的“幸福”从名词过形容词被用作动词。还是周杰伦的歌《一路向北》,这里的“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以及苏打绿的歌《他夏了夏天》中的“他夏了夏天。”,这里的“夏天”就是名词用作动词。除此之外五月天《突然好想你》中的“想念如果会有声音,不愿那是悲伤的哭泣”,其中的“哭泣”便是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哭泣的声音”。

另外,本人比较喜欢的一个广告词:“克利策啤酒,真的很德国!”从这句广告词当中,可看出“德国”是名词用作形容词,有德国风味的意思。人们在刚听到此意思的时候也许会有些懵,但是多读几次便知道其中的意思了。

五、教学策略思考

(一)教学反思

1.教师教学模式。在探究语法结构时,本人既有用日常用语和古文举例,也有不走寻常路,利用歌词和广告语进行语法讲解。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但所有学生都能看懂后两者,本人认为从后者切入对学生的语法学习更有帮助。如果在利用古文教授语法时,教师挨个字向学生解释字意,虽然这样能让学生深刻了解句意,但也仅限于此了。教师对学生的语法教学不应该是干巴巴的理论讲授再加上死板僵硬的配套语法练习,这种无趣机械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并没有太多诱惑力,教师也无法因势利导,拓宽学生的思维。

2.教师教学能力。在文化全球化、信息化等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和语言与生态保护是许多语言学家关键研究课题之一,因此对于我国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要求便进一步提高。其中语法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至关重要,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是学习语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或许是枯燥无味的。如何让学生调动自身积极性投入语法学习是一个难题,如何让教师提升语法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是一个难题。本人觉得在语法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加强自身对语文语法教学的研究, 对于语法知识有正确的把握,与语文教学能够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即“润物细无声”,能够更有效地实施语法教学。

(二)对策探讨

1.改变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改变从前套用模板没有起伏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有趣”作为前提,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基础,注重灵活性,采取适合学生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当中,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坏境中理解、学习并掌握语法知识。

2.丰富教学案例。教师在课堂上举的例子还应该生动有趣,这样能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书本知识的教学也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前文中举例所用到的歌词、广告词,基本上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内容,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句型作为例子,结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那么学生对动词名用、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复杂语法结构的掌握自然会有所加强。比如本人在给学生讲解《鸿门宴》 “拔剑撞而破之。”中的使动用法时,会紧跟着对周杰伦《七里香》的“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这句歌词语法结构的讲解。通过二者结合解读使动用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形象空间,本人相信运用这种教授方式会使学生对词类活用这一用法印象更加深刻。

教师还可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设计一些有趣的短篇图画书的故事,将语法教学情节囊括其中,用这些语言材料来连接语法知识点,充分展示语法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推动他们更加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和完成任务。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可直接照搬全抄,这样就失去了文科类学习的意义,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再举一反三。教师应学会如何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将这些生活用句用做引玉之砖,,用灵动多变的例子使学生领悟词汇的语法搭配,许多不好理解的语法知识就可以在学生理解范围内较为容易地给学生讲清楚。这样便可帮助学生轻松的学习语文,掌握汉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猜你喜欢

词类动用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从唐诗的对偶看汉语的词类和语法
致密砂岩油藏流体赋存特征及有效动用研究
漫谈高考考点对词类及句子成分的隐性考查
白龟山水库动用死库容应急供水研究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