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中小学悦纳教育

2022-03-02熊少严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4期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全纳教育中小学

[摘要] 城乡二元体制是社会变迁中长期存在的不平衡现实。小规模区域悦纳教育在農村薄弱学校中的实践,加强了生命成长的温度和感情色彩,促进儿童社会融合,让所有儿童悦纳栖居的城市及其文化,悦纳师友及周遭的人群,悦纳家庭际遇和自己的内心,让学校的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健康、幸福。

[关键词] 全纳教育;悦纳教育;城乡二元结构;中小学

学校是未成年人社会化最集中、最系统、最有组织和最具辐射力的场所,在社会适应与融合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的诉求,强化了许多学校的社会化职能。在一些区域,社会多元结构与生源构成的复杂性在对学校提出新的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实践全纳教育的可喜前景。为此,二元结构中的全纳与融合也成为这些学校深入研究的命题。

一、教育迈向“全纳”

教育的“全纳”性作为公平和人权的保障已成为国际教育追求的目标。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指在普通学校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环境里教育所有的儿童。全纳教育原来专用于特殊教育,进入本世纪后,超越了原来的范畴,涉及了整个普通教育。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报告明确国际社会“将教育作为一项人权和一项公共利益事业”[1]“教育是机会平等链条上的第一环”[2];并且采纳了世界教育论坛发布的“仁川宣言”——《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的指标,设定2030年教育总目标为“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3]。新的教育议程关注全纳与公平,即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不让一个人掉队,其中强调要更努力地关注边缘化或弱势群体。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处于劣势、弱势和境遇不利的人们,都应该有机会获得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4]

教育的“全纳”其实就是我们数千年教育理想中的“有教无类”,这也是我国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2013年9月,联合国为“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举行一周年纪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贺词,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5]。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教育“社会政策要托底”。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6]。2018年9月,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整体转向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起步之年。自2015年认定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至今,已有94%成功脱贫。2020年4月,教育部召开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明确把余下的52个未摘帽贫困县作为“主战场”发起总攻。2020年将是我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对基础教育2030年“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目标的最后一步[7],也是在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后对又一个新的高峰做最后的冲刺。2035年,我国将进入全面现代化,整体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城市化率大大提高。今天进入中小学的孩子,到那时正是20~30岁,他们未来将面对一个怎样的社会结构、怎样的科技水平和怎样的生命担当,现在我们就应该给予他们怎样的教育奠基。

二、“融合的”才是合适的

所有的儿童都进了课堂并不意味着就达成了“全纳”的任务,给予均等的就读机会也不等于就对所有学生的个人权利都有足够的尊重。“全纳教育”除了要求把所有适龄儿童纳入教育体系,更深刻之处则在于要为所有的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全纳教育”理念认为,所有儿童都有学习和成功的潜能,现代社会应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条件,让他们在具有接纳、归属、社区感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如巴腾所言,“全纳教育是有关我们如何教育所有的学生,在哪里受教育,为什么这样教育,这样教育会有什么结果这样的问题。”[8]因此,对教育质量、对有特殊需要的学习关注就凸显了其重要意义。

城乡二元结构中的社会融合与适应无疑是开放地区许多学生的“特殊需要”。人口迁移和经济方式转型是现代社会极普遍的现象,伴随这一过程的是社会结构持续变化和震荡。城乡二元结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二元结构,以及同质机构的强弱二元结构,都是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现实。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和各种弱势群体子女要得到教育上的安置,对于地方政府本身就是巨大的压力。而且,他们进了课堂并不意味着就享受了应有的受教育权益,在这一过程中能得到融合、平等、适宜的教育,才是他们实现社会化、脱离边缘化弱势化的根本。[9]从“容纳”走向“接纳”,从“收容”走向“包容”,引导他们从“涌入”走向“融入”,从“生存”走向“生活”,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特殊需要提供适宜的教育,对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美丽幸福“中国梦”理想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经济先行的开放地区,来自多元背景的学生的社会融合与文化认同教育,成为许多学校践行教育公平时不应忽视的一项工作。

我们现在的学生,无论是城市孩子、农村孩子,或是贫困地区孩子,无论是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或是弱势群体儿童,都同处于高速的现代化进程时代。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间,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城市人、现代化产业人和地球村人,即使扎根在农村老家,也不会仍是依附在一亩三分地里谋生的传统农民。现代化和网络技术渗透社会和人生的每个角落每一场合,今天山区农村的留守儿童,只要愿意,明天他就可以走进城市;今天城区里的流动儿童,明天他就是新广州人、新城市人。这种身份和阶层的流动,在以往任何时代都没有来得如此轻松、如此快捷。因此,当今对任何一个未成年人的教育都有强烈的现代化要求,不能把一些儿童视为农村孩子、流动人口而将就、保守,甚至认为许多东西教了他们也没用。任何人为的标签,往往都会阻碍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全人发展,阻碍社会迈向包容接纳的理想步伐。他们将要走进怎样的时代,我们今天的教育就应该给他们以怎样的核心素养奠基。

三、悦纳教育实践案例评析

基于以上背景,韩斌校长以其工作室成員单位为骨干展开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中小学悦纳教育”实践研究,顺应了区域社会发展特点和学生成长需要,在理念创新和实务改善上做出了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悦纳”一词原为心理学理论语境中的表述。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逐渐使用泛化,如《触摸悦纳教育脉搏的跳动》 [10]对学校悦纳教育特色创建的阐述,内涵就远超越了原心理学范畴。韩斌校长主持的中小学悦纳教育实践研究,从构词法上看,实际是“悦”与“纳”两大要素的组合。悦纳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接纳,“纳”出自全纳教育,不论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多大,每一位都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而“悦纳”则更强调了教育的温度和情感。“悦”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亲近和愉悦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融合和谐、多元包容、互动共生的思想资源。悦纳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不同经济文化背景和个人身体条件的孩子在包容的主流环境中,改变自我概念,悦纳栖居的城市及其文化,悦纳师友及周遭的人群,悦纳家庭际遇和自己的内心,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适应未来主流社会的良好公民。这是本项研究“用自己的实践说自己的话”的一个理论创新。

学校的悦纳教育定位因应了区域发展的实际,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广州市白云区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新城区,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性。从基础教育的角度看,这一区域有两大特点,一是学生结构多元,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本地户籍的城镇儿童和农村儿童并存,其中外来工子弟过半;二是学校间发展不均衡,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优质民办与普惠性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弟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与教育质量上存在着较大差距。本项目人员在区域内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27所学校(单位)中展开这一项目,具有了小规模区域行动的意义。参与单位都有多种生源成分混杂、外来人口比例大的特点。他们在全纳教育的概念上渗入精神面貌塑造的正面发展元素,结合学校文化重建,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跨文化融合,促进全体学生尤其是外来人员子弟、留守儿童,以及农村儿童和城镇弱势儿童全面自主健康地成长,推动了各校的均衡发展,提振了办学效能。

悦纳教育坚持公平、正义和对生命尊重的立场,坚信教育应该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同时又倡导学生以快乐的心情和开放的胸襟来参与,使教育生动起来,让学生有幸福的体验。本项目人员沿用“悦纳”的心理学原义,以正面的态度,引导学生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社会,要求教育者悦纳个性、悦纳多元、悦纳差异。进而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实现三个“改变”,改变教育弱势群体中学生的心智、教师的心态和学校的生态。他们关注每位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在重构接纳的环境中,关注教师展开工作的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改善,不仅营造书香幽雅的物质环境,更注重包容理解、激励进步和情感归宿的心理环境建设;他们扎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坚持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致力特色营造和资源优化,为学生创建“人生中值得眷恋的学校”;通过家校社合作,优化亲子、家校、校社的关系,在深入社区、服务社区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社会适应能力。

参与这一项目的27个学校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从管理制度、德育、课程与教学、环境和文化、教师发展、家校社合作等多方面展开行动。他们积极探索以人为本、民主开放、全员参与、接纳包容的悦纳管理模式,办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管理由集中走向民主,教育由单向走向互动,评价由定性走向激励,发展出颇具特色的管理格局。在品德与人格塑造上,他们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价值意义,并认同相应的社会规范,注重学生自主体验而非教师的灌输,悦纳自己所处的社会道德体系,并体现在行动上。他们开展“迈向阳光路,成长心连心”大型心理辅导活动,“乐享动漫,悦纳生活”动漫社团等学生社团活动资源开发,通过岭南艺术文化资源开发帮助孩子感受与接纳本土文化传统。关注外来工家长,充分尊重文化多元的教育背景,共筑悦纳教育的“外来工家长工作坊”,开设家长互助沙龙、家校联谊心理游园、“PET家长效能训练”等项目。在悦纳课程与教学上,更是聚焦这一研究方向的多元文化融合、草根儿童成长、为走向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奠基等生命期待,开发、整合、创编出丰富的特色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提炼实效、多样的教学方法、经验和范例。

经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参与者在认知和理念上,在教学的能力、技巧和态度上,都获得成长,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也令人欣喜,难以一一罗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一项目不仅需要襟怀和爱心、学识与教学能力,还需要对社会变迁和区域发展有战略性的关注和理解。它引导学校和教师的职业意识走上更高的站位,看得更远更开阔,对扎根边缘区域服务草根阶层的意义、使命和道德前景理解更深,对自身日常教学事务与世界教育发展大势、国家与区域宏观战略的关系会有新的认识,这就赋予了他们日常工作以不同于以往的亮色。

[参考文献]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反思: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67,73.

[3]俞可,朱羽潇.仁川会议翘望2030年教育愿景[J].今日教育,2015(11):14.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J].世界教育信息,2016 (1):8.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5-46.

[7]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把52个未摘帽贫困县作为“主战场”[N].中国教育报,2020-04-30.

[8]仲建维.全纳教育:定义与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3(5):34.

[9]熊少严.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与学校教育的指导策略[J].广东社会科学,2006(1):167.

[10]成尚荣.触摸悦纳教育脉搏的跳动[J].江苏教育,2013(10):40.

猜你喜欢

城乡二元结构全纳教育中小学
政府对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前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促进全纳教育理念形成
厘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两个认识误区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分析
伙伴学习策略助学困生走出困境的研究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