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

2022-03-01山东省邹平市长山镇初级中学耿美芳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立德道德法治

山东省邹平市长山镇初级中学 耿美芳

山东省邹平市第一中学 孙 斌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蓬勃推进,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加注重践行立德树人理念。所谓立德树人,就是坚持德育为先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运用正面教育感化、引导、激励学生,采取科学措施塑造、改变、发展学生。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依托立德树人思想,为学生制定更加完善的学习方案,从而强化学生的德育修养以及综合素质。下面,就针对这一目标展开简单实践研究。

一、运用正面案例,培养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

古语云“德为才之帅”,短短五字真言深刻道出了德育的重要性。良好的道德修养不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以德育为先,这一点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不谋而合。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的涌入以及社会舆情的复杂化,初中生的德育品质发展环境不是十分和谐。对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还未成型的初中生来说,很多负面信息都会给他们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种不良局面,教师在将立德树人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积极引入正面教育案例。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规避负面信息对学生道德情操的侵蚀;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将优质的道德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从而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的贤能俊杰。例如,在教材“守护生命”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正面的情境案例,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对生命负责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生活时,能以真善美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从而落实立德树人、助力学生知、情、德、意、行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法律普及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

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法治观念不仅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效果的指标之一。虽然现阶段的初中生还在接受系统化教育,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他们都将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学法懂法、遵纪守法不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也是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在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践行立德树人理念时步入了误区,他们通常将立德树人片面地理解为简单的道德思想输出,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法治观念。这不仅有悖于立德树人的实行初衷,也严重削弱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面对这一薄弱环节,教师在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理念时,应该把握立德树人重点,结合课程内容加强法律普及教育。一方面,可以弥补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坚守法律信条,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权益。这些都是立德树人理念合理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标志。例如,在教材“生活需要法律”一课中,教师可以借助普法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三、构建合作探究课堂,发展学生责任感

新时代的初中生在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接受父母长辈的溺爱以及缺乏集体生活经验,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非常薄弱。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既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也不善于竞争、创造和奉献。这些问题不仅阻滞着学生德育修养的顺利完善,也是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理念时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在社会大家庭中,学生只有意识到个人的优秀与集体的强大密不可分,肩负起个人对集体的担当,自觉与团队成员合作共赢,才能将社会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繁荣。基于此,当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时,应该积极为学生构建合作探究课堂,设计多样化的集体活动与团队项目。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伙伴合作互动的机会,发展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能引领学生体验合作共赢的快乐,从而促使学生团结共进、不断增强集体凝聚力。例如,在教材“集体生活成就我”一课中,教师可以针对课程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坦然面对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角色,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承担自己角色应尽的责任,关爱集体、成就个人,从而培育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团队精神。

四、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心理敏感,他们渴望自由自主、向往个性激扬。这对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学情,教师只要科学地加以利用,就能收获较为理想的教育成果。但是从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看,很多教师都将学生的青春逆反心理视为洪水猛兽,他们过度担忧学生在青春期会“走偏”、或者产生不良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一味压制学生的个性,想要以此规避学生的成长风险。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立德树人理念强调的是关注学生内心世界,解放学生的思想、天性以及时间、空间,使他们能焕发青春的活力,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基于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理念时,应该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塑造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健全人格,从而发挥立德树人教育模式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的卓越优势。

五、积极渗透情感教育

爱心品质与高尚志趣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模式所要培育的重点。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切入,教师只有向学生传递爱、带领学生体验爱,才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悟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态。从立德树人的教育要义来讲,立德树人,入心为要,教师只有将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镌刻在学生心头,才能切实发挥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此,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向学生渗透积极情感,从而引领学生养成爱心品质与高尚志趣。例如,在教材“师生交往”一课中,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感,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情谊,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师长的敬爱品质,也能发展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志趣,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无痕渗透。

六、夯实学生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精神根基、是政治灵魂,只有帮助学生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才能使他们有能力、有德行,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基于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思想时,教师应该大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夯实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以及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例如,在教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带领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强化学生发扬实干精神的能力以及接力奋斗的行动力,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国家的成就都是人民用劳动创造的,从而夯实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肩负起历史重任,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终身奋斗的宏伟抱负。

七、结语

综上所述,将立德树人实践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战略意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教师应该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道德与法治教学之始终,多维度完善学生的德育素养,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立德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