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创新
2022-07-13山东传媒职业学院马树声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马树声
一、媒体融合时代传媒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地的媒体融合逐步实现了从通过行政手段或市场兼并的整合到新媒体内容生产、传播内容和观念的内在融合。而作为培养传媒后备人才主阵地的传媒类高职院校来说,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培养适应媒体高度融合时代的专业传媒人才,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能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成长为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在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不断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同时,还应深挖传媒类专业课程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将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一方面,专业课与思政内容结合,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对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思政内容提升和拓展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价值观,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乃至全球变化的兴趣关注,为传媒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传媒人才培养与开展课程思政是两条可以并行、互相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思政的简介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是传媒类播音与主持、新闻采编与制作等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现场报道的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该课程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其课程思政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
从2013年开始,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就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课程教学中开展了将专业课程实践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教学改革探索。在理论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结合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选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发展成就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做到潜移默化、入脑入心。
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广播影视及大众传媒类高校,以“依托传媒,服务传媒”为办学理念,打造“校媒融合”的办学特色,依托专业教学,充分挖掘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该课程中需要的政治纪律、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相关内容内化于专业教学中,既提高思政教学效果,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又丰富专业教学的内涵,努力实现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传媒人才培养目标,为传媒人才走向传媒行业的各个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一)坚持价值观引领导向,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方向
任课教师要充分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关乎育人方向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中。特别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引导教师准确地把握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实现在价值传递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从而培育出合乎时代要求的传媒人才。
(二)坚持知识传授导向,丰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世情国情、社会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求更多反映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元素成为教学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采访报道中能真正立足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
(三)坚持技能培养导向,锁定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上,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客观求实、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培养未来从事新闻工作的行家里手;课堂外,用好校内外电视台、广播台、报刊,参与到网站、新兴媒体等实习实践平台的采访报道编辑各环节,直观感受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成就和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用鲜活生动的案例激发爱国情怀和向上向善的情操。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夯实专业应用能力。
五、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一)理念创新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提出了“专业课程实践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明确了融合性实践对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融合,既可以丰富专业课程实践的内涵,增强专业实践的效果,又可以开展直观生动、触及心灵的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学效果。同时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共享学校、行业、社会等各方教学资源,形成多元协同育人合力,实现1+1>2的融合效应,使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并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真正培养出符合党的新闻事业需要、合乎时代要求的传媒人才。
(二)内容创新
根据本门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进行系统化、再造性的设计和实践,根据教学单元选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发展成就、工匠精神、政治意识、法律常识、团队意识等内容,分别运用到课程教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各方面之中,实现课程知识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模式创新
本教学团队从2013年开始,借助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开展了传媒类专业“专业课程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的教学改革探索。教师精心设计,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与大众网等媒体联合定制了以思政教育“追寻中国梦”为引领的专业实践采访报道活动,每年制订年度主题,如“科学发展看变化”“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巡礼”“匠心筑梦——山东职教典型采访”“筑梦新时代——走进高校看思政”“壮丽七十年——山传学子看齐鲁”等,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载体、内容方法、实践过程进行有机融合,列入教学计划。学校师生由媒体记者带领按计划分批走进企业车间、农村社区、高校等,全程参与采访报道编辑的各环节,让学生在主题采访报道中更直观了解、零距离感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用他们采访的鲜活生动事例作为思政学习案例,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作为未来传媒人的政治意识、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学生制作的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融媒体作品通过媒体平台在青年人中广泛传播,仅大众网专题网页点击量达120多万次,有效提高了思政教学的宽度和效度。同时汇聚了学校、行业、社会等各方资源,建设了一批专业教学实践与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聘请了社会各界典型人物为思政教育辅导员,进基地、入校园为学生定期开办专题讲座或辅导,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四)体系创新
通过与大众网等媒体联合,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的载体、内容方法、实践过程进行有机融合,创建了融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图1)。这样就解决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联系不够密切的问题,使思政教学直观生动、触及心灵,专业实践的内涵也更丰富,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大大提升。
图1 专业课程实践与课程思政融合性实践教学体系
(五)教学团队创新
学院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从山东广播电视台、大众网等省级媒体聘请了资深记者、编辑以及采访报道过的社会各界先进典型人物作为行业导师,与学院专业教师和思政部教师组建了专兼结合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团队。校内专职教师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进行前期教学计划制订、中期跟进,后期总结提炼,行业导师在实践中结合行业经历现身说法,具体指导,既能使学生及时了解传媒行业新技能和社会发展现状,同时从先进典型和行业导师身上切实感受道德风范和敬业精神,加强了学生实践的跟进指导,加大了对专业课程实践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力度,教学效果成效明显。
(六)路径创新
学院专门成立了由学院与合作媒体领导牵头,学院、媒体相关各部门组成的教改机构,组建了校内外专、兼职的融合性实践教学团队,构建了“主体引领、任务驱动、多元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图2),推进了融合性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建设了融合式教学实践平台,建立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图2 “主体引领、任务驱动、多元协同”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模式
六、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2013年以来,通过本课程学习,共在省级媒体网站刊发学生采访视频600多分钟,图片3000多张,仅大众网专题网页点击量达120多万次,活动视频播放量达17万次,学生出镜采访、摄编配音、新媒体推广等综合运用能力明显增强。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8项、二等奖36项。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均在97%以上。
(二)培养了一批爱国敬业的优秀传媒学子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政治素质、职业操守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他们更坚定了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传媒行业,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近五年来,共有76人获得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优秀学生称号,4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名学生获团中央主办的2016年“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优秀奖,并且作为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典型代表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三)带动课程建设、科研教学取得新成果
近两年,本课程教学团队新增6项相关省级科研课题在研或已结题,2015年主持与播音专业团队获省优秀教学团队。2017年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获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四)受到专家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2016年“追寻中国梦”系列采访活动被列为全国高职素质教育精品项目三等奖,2017年被列为全省职业教育“十三五”开局之年职教改革新成果之一,2018年该项目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山东广播电视台、大众网及40多家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给予高度评价。山东广播电视台等20多家省内主流媒体对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纷纷进行了报道,人民网、央视网、中国网等进行了转载报道,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这是高职传媒类专业的使命担当。近年来,学院通过将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展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今后传媒人才的培养中,将继续最大程度地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与思政内容积极融合,在提升传播技能的同时,不断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为新时代的新闻舆论事业持续输送优秀的传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