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法
2022-03-01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春阳中心学校于秀清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春阳中心学校 于秀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不断传承与发扬。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我国已经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仅仅通过书本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印刻在炎黄子孙骨子里的精神文化基因,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为人处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灵魂,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可以拓展小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让学生在长期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拓展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阶段的学习比较基础,知识面有限。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课本内容进行死板的讲解而不加以拓展和延伸,小学生很容易便会感到厌烦。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可以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可以拓展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以及道德观念,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一)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度不足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更注重对课本教材知识的讲解,而在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流于形式,没有深入挖掘课本教材内容的教育意义以及文化内涵,没有发挥出教学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模式枯燥乏味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且枯燥,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积极性不强,严重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文化教育脱离实际
语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将这些文化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文化教育方面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仅仅是立足教材,而没有联系生活。这就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没有深入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的联系。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
(一)立足课本教材,深入挖掘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象征。汉字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才有了如今方方正正的方块字。汉字是认识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所在,了解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更能感悟到先祖们的智慧所在。而课本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均是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因此,在小学生初学文字时,教师要立足教材,注意挖掘每个汉字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汉字,感受到文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讲解汉字的起源时,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最初的汉字就如同一幅幅图画,是仿照实物画出来的。比如,“山”就像一座大山的样子,在一群山的中间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木”本来是一棵大树,上面是许许多多的树枝和树叶,下面是大树的根;“水”本来画作流水的形状;“田”就像一块块农间的土地。
(二)渗透传统美德,提升学生思想水平
小学课本中很多课文不仅包含基础的语文知识,还传递着优秀的道德品质。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渗透我国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在学习《悯农》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精髓所在;在学习《大禹治水》一课时,可以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延伸到“舍小家为大家”这一传统美德;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中联系到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
(三)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校园和教室中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校园中设计文化长廊,向学生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传统节日、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教室,如绘制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班级板报,在教室中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教室中时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创新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理解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如初、高中学生强,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将枯燥、难懂的文字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知识点。其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一个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结合。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盘古开天地》时盘古开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著名的神话故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还原教材中描述的情形,并评比出哪个小组模拟的最逼真、最形象。
(五)开展趣味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单纯地讲解知识点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趣味活动,提高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与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更大的文化舞台,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真切地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搭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平台。
其一,教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诗词大赛。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对我国古诗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极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通过这些趣味的活动或比赛,小学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参与度,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二,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摸底,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写出当前民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具体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需要通过怎样的途径针对性解决,共同展望未来,加强呼吁,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谱写壮丽的诗篇。调研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自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让学生自觉成为新时代背景之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传承者。
其三,组织学生举办各种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以传统节日为“桥梁”,加强学生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黏性。过春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年”的由来,了解不同地区关于“年”的习俗,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以此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领悟优秀传统文化所囊括的文化底蕴。例如,“春节”是一年之初,是对往事的尘封,寓意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中秋节”则是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是对家的传承,是对爱的传承等。
其四,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之旅。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基于此,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传播者,自然肩负着创新教学模式的责任,随之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模式也应该积极创新改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局限在课本之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该学会走出去、引进来。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与读书会、辩论会,听讲座,游览名胜古迹,开展一场独特的文化之旅、心灵之旅。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中穿梭,接受情感的熏陶和渲染,接受心灵的洗涤,不断提高自身思维的高度,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成为一个行走的“文化体”。
(六)解读古诗词,领会文化之美
其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加持之下,学生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领悟古诗词的文化之美。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足于古诗词的感情基调,自由朗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情感美,例如,从《咏柳》一诗中体会作者对柳的喜爱;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从《元日》中领会诗人对新政实施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喜之情。教师通过对学生长期的古诗词鉴赏训练,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让学生能从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境遇等多个层面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和诗人情感上的变化,从中获得成长感悟和学习的乐趣。
其二,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当中的运用主要是对抽象的静态文化知识进行色彩、音频的处理,实现多元的呈现,能最大限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眼球,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官刺激,这一教学手段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解读古诗词时,可以有效地借助这一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和诗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深切了解古代文人骚客的思想境界、人生态度、入世之道、国之情怀等,继而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洗礼,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七)诵读经典名著,拓展学生知识面
中华民族是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中华民族流传出了众多经典名著,这些经典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的文献资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我国经典名著,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诵读经典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阅读《论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还能从文章中品味出杰出的道德品质。
(八)结合生活实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产生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实际。人们是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并在时间的演变之下才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理解某些优秀传统文化时会比较困难、片面。对此,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提供给学生更加直接的模板,给学生一定的参考。
其一,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做志愿者,让学生对尊老爱幼有更深切的认识,并传承这一传统美德。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
其二,在民俗文化阅读课、民俗文化调查课、民俗文化讨论课、民俗文化作文课当中衔接生活,融合生活元素,更好地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民俗文化。就民俗文化阅读课而言,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时代的小说作品、戏剧类作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对民俗文化的意义和社会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民俗文化调查课主要是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观察社会现象,体验民俗生活。由于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传统礼仪和社会习俗都独具特色,各不相同。通过民俗文化调研活动,让学生在探索民俗文化过程当中借助各种优秀传统物质文化、谚语文化等,感知人类的创造性。民俗文化讨论课指的是以特定的民俗文化主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交流谈论过程当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获得更多的学习感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独特的见解,以此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了解、自觉传承。就民俗文化作文课主要是让学生对阅读、调研、谈论过程当中的所知、所感、所获进行有机整合,用个性化语言表达对民俗文化的看法、理解。这一系列民俗文化学习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还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并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