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电气工程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2-03-01叶鹏韩玥王秀平戴宪滨王刚姜竹楠
叶鹏 韩玥 王秀平 戴宪滨 王刚 姜竹楠
摘 要: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文章在“双一流”背景下,依托电力行业特色优势,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人才培养应保证遵循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间的协调发展的原则,重新搭建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将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建成省一流专业,形成具有鲜明电力行业特色和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基地。
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培养;校企协同;交叉开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039-04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ining mod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first-class", integrates closely with the industry, and adopts the principl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reforms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and optimiz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constructs the practice innovation teaching system, promote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science and research, and cultivates th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strong engineering ability. The professional will be built into a provincial-level first-class; domestic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state-level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the formation of a distinctive "power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base.
Keywords: double-first-class; talent training;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cross-opening
一、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为了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辽宁省教育大会精神,努力把《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沈阳工程学院提出《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执行“专业建设质量提升”等十项工程,经过五年努力,“四个回归”得到全面的贯彻,建成辽宁省内标杆院校,努力建设五至八个省一流专业,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能源电力行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辽宁全面振兴做出贡献。
建设一流的本科专业是建立“双一流”本科学校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正是希望高校能够全面实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因此,地方高校应把一流专业建设作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根本抓手。沈陽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历经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是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所依托学科是辽宁省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定位为服务电力行业,服务辽宁,培养应用型人才,依靠行业是专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因此,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双一流”的大背景下,依托电力行业特色优势,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与研究,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契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结合当地电力行业的用人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是为了保证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间的协调发展,依据各类能力培养目标,重新搭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联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将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建成省级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一流专业,形成具有鲜明电力行业特色和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我校向一流本科院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期望专业建设的成效能够为国内部分地方高校的电气专业建设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我校传统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虽然已经具有比较成熟且固定的培养体系,当前的教学过程主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讲授知识让学生得以掌握为目标,实现知识的传递,并且已经形成固定完整的培养模式。但是从国家产业变革趋势以及企业对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来看,人才培养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不符
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是面向就业市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最大的矛盾是知识传授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符,无法实现学以致用。高校人才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主,知识体系固定,内容老旧,不能紧密贴合行业企业对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需求,各专业间课程内容融合较少,也很难支撑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培养出该领域的高尖端人才,无法满足国家发展需求。
(二)科教互促机制尚未形成
我校电气专业虽然依托电力行业的优势,但是很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机械地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教师讲授的知识与当前形势下产业的发展和国家需求相差甚远,高校如果没有建立与行业紧密贴合的科研平台,就难以培养对学生有益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是无法获得前沿的科学研究资源。因此,需要不断搭建并改善前沿的科研平台,支撑高校教师来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能够反哺教学,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三)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引路人,目前高校的教师队伍汲取主要是从高校入高校,教师严重缺乏企业工程实践经验,对企业需求和对相关领域前沿科技了解不足,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真正需要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无法改变现状等问题依然存在,且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高校教师急需依托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得到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来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切实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
因此,紧密围绕我校一流专业建设目标,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对电气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多方位的改变,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重设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工程实践型人才是我校电气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关键。
三、“双一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策略
“双一流”背景下人才培养应当首要解决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科学定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養目标,实现与电力行业的融合,按照能源电力行业的技术需求,进行岗位技能确认、知识需求以及获取途径分析、再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内容构建,构建侧重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按步骤有序进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现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走出校园,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与相关电力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切实了解行业的用人需求,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保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真正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技术领域都要与信息技术领域实现相互的深度融合,逐渐改变传统产业的运行方式,智能化的程度为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挑战,信息化也促进了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因此,高校针对于人才培养目标除了要重视工程实践能力,教师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新兴产业变革的需求,充分注重学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整合技术资源,进行工程技术创新,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未来经济市场中掌握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变革献计献策,保障并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双一流”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以人才为中心,培养重点为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交叉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相关行业企业更需要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多年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固定,且难以改变。各专业领域间的人才培养目标界限清晰,多专业的交叉受到限制,因此应打破现有的思维方式,充分地挖掘各专业共同的基础课程的支撑作用,在传统课程中融入新产业、新技术发展的理论内容,开放专业课程体系,主动尝试融合满足企业需求的多学科交叉,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1. 重整课程体系。重新思考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增加融入新技术领域所需课程,删掉老旧的,无法支撑能力培养的课程,或调整、重新修订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要将企业需要的相关新知识要点纳入教学大纲中。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打破传统的专业单一的固定模式,思考如何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融入跨学科的课程,建立多个学科交叉相互衔接的机制,以满足企业需求。
2. 融合创新教育。为契合国家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的新需求,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大创新创业课程所占比例,同时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学习中,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合与课程相关的创新技术知识与发展。形成创新创业实践周,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尝试提供政策帮助、技术支持等。
3. 融合性人才培养。传统的教育理念是高校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将基础打牢,用于实践,导致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轨,因此,“双一流”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更多探讨的是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融合,实现产学合作和科教融合。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全方位思考、实践,将新兴科技、市场变更、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融为一体。
(三)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切实推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的问题是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了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就要切实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展开深度的合作,学校在制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邀请企业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听取建议,力求制订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和满足企业用人需要的培养方案。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效果和企业当前技术需求,邀请企业人员适时指导,动态调整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 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根据电力行业能力需求建立课程群,调整开设课程,重新定制教学计划,依据行业需求改变授课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毕业即能上岗这一目标。
2. 积极发挥电气专业依托当地电力企业的优势,充分调用各种社会资源,与国网公司、电厂等共建校内实验室,搭建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及早了解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能力需求,通过工程实践教育,力求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 利用校企深度合作,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聘请企业人员到高校进行授课或参与完成实践教学,实现良性互动,从而提升教师团队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充分体现电气专业优势特色。
4. 高校应给予教师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鼓励教师通过工程实践和科研平台提升自身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应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为高校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科研平台、工程实践平台保障,参与教学全过程,以确保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保证人才高质量地向企业输出,从而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四、“双一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确立“双一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双一流”背景下,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围绕地方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以确定我校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高校应组建电气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调研团队和调研机制,委员会成员应定期到多地的国家电网、能源动力和发电厂等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座谈,了解当前形势下企业真正的人才需求是什么,以及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现况、存在的问题等,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方向;委员会成员应该从该专业的主要用人单位、相关企业单位、毕业生等多角度听取反馈意见和建议,而后把握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大方向,制订出针对能力需求的课程群,以适应不同就业方向的模块化、层次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研、专家研讨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人才培养定位的学习和研讨,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确定本专业发展目标,并提出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人才培养定位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通过调研,我校电气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电力行业,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的运行与调控、运维与检修、检测与控制等工作。
(二)构建“双一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双一流”背景下,为满足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要加入专业和新兴产业与技术的融合,来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依据国内高校和企业考察的调研结果,向一流高校的一流电气专业看齐,深入研究与思考,做好顶层设计,要发挥该专业依托电力行业企业的优势,注重工程实践教育,同时要实现专业与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其他学科的交融,打造毕业生就业的宽度与广度,汲取多方意见,结合多角度的人才需求,协同制订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中注重融入企业教育、新兴技术和产业、创新创业教育等协调发展。
(三)聚焦“双一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所形成的规范性教学和管理模式为建设起点,紧密结合电力行业企业的新变革和新技术需求,以及国家教育改革标准,组织编写与时俱进的高质量教材,形成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的有效机制。按照校内开放、校外共享的思路,建成覆盖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的精品课程资源等。
(四)加强“双一流”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依托电力行业企业优势,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或到双一流大学访问学习,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企业的短期技术培训、生产一线观摩,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背景、工程教育能力。聘请具有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到高校授课等,形成高校与企业间有效的交流机制。
(五)“双一流”背景下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
为适应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对全新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电气工程专业按照“系统、多元、规范、开放”的要求,整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搭建涵盖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的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推动专业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满足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需求,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无缝链接,体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六)形成“双一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在“双一流”的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建设发展无法再闭门造车,必须开辟新的道路,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主动去满足国家发展改革的需要,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对电力人才的需要,积极争取学校外部环境支持,发挥学校依靠于电力行业的优势,与当地电力行业企业建立深入合作关系,建立机制,使转型大学更好地对接当地的创业资源,契合行业企业的新变革与人才的需求。积极争取当地行业企业的支持,共同搭建工程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高校及区域经济社会的联动发展格局。
(七)探讨“双一流”背景下人才教育的质量考核评估问题
对人才教育的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和评估,这一问题非常重要,但却很复杂,综合评估体系要从多个方位进行思考和确立,使其成为一个多元的工程质量评估体系。比较典型的质量评估方法包括:工程教育职业认证、统一水平考试、学生和同行的评教、第三方的综合评估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八)实施“双一流”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行以能力考试为主体的考核改革,大力推行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调动学生主动性、研究性,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形成创新创业思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可快速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进行实践,真实了解工作形式;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和申请专利等。均考虑加入“学分替代管理”。
五、结束语
在“双一流”背景下,我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应充分利用电力行业的优势,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深入合作,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进而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的新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遵循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间协调发展的原则,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等,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将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建成省级一流专业,形成具有鲜明电力行业特色和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蔡袁强.“双一流”建设中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33-37.
[2]栾广宇,李爱传,汪东欣,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4):4-5.
[3]杨炯,吴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4.
[4]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5]刘凤娟,侯晔.SWTO分析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04-108.
[6]刘志侃.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机制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6-90.
[7]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8]魏洋,王宏畅,黄新,等.土木工程专业一流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44-45.
[9]李晓,刘天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3-86.
[10]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