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01王冠黄远东李飞鹏崔鹏义闻海峰周海东
王冠 黄远东 李飞鹏 崔鹏义 闻海峰 周海东
摘 要:为充分挖掘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发挥环境监测在专业课程教授环节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对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分析环境监测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实践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方法路径,以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质提升的育人目标,同时结合环境监测课程特点,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环境监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176-04
Abstract: In order to fully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lements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 cor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 standing,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 B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path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re explor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for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s. Meanwhil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 the effective way of "combi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s explored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xplor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发展,对人才培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保護也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方针,因此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家国情怀,培养和树立新一代环保人才对环保事业的使命感、生态文明观、政治观和奉献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市政工程和给排水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相关专业的主干课、核心课。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手段,该课程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很好的契合点,蕴含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该课程,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环境监测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国家社会层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践行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尽最大可能维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精细平衡,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作为祖国未来建设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中国青年,应当努力把祖国的建设当成自己的责任,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作为环保事业的践行者,更应当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观,肩负起环境保护的重担。因此,高等院校在育人过程中,应当有效地将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专业教育中充分加强思政教育,更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心向国家。
(二)专业层面
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环境视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扎实的环境工程学科理论基础,具备水、气、固等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在环保公司、城市建设、政府机关、规划设计、教育等部门胜任环境污染调查、评价、预测、防控、修复、设计和管理等生产实践或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级专业人才。因此,为实现以上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环境工程专业思政育人的教学改革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程层面
环境监测是一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专业中极具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理论和方法的主干课程;同时,它也是开展其他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是环保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环境管理各个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它以水体、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生物体、放射性和噪声等方面的分析监测实验原理和分析测试技术方法以及环境監测质量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为核心内容,通过理论授课、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培养专业内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分析测试技能,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牢固掌握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和生物体等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常规监测技术。另一方面,环境监测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内容体系不断更新的特点,因此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将思政育人、树立生态文明观贯穿在环境监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更加全面地树立环保人才对环保事业的责任感、生态文明观、政治观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学生在未来更好地服务于环保事业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课程是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和技术手段,课程本身就蕴含了相当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环境监测课程当中,具有可行性、现实性和必要性。
二、环境监测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探索
(一)提升教师思政水平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提出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实现协同育人,不论是“三全”育人还是“十全”育人,都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应该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思政育人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育人。发掘和强化教师的育人理念,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教师应切实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建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育人理念。同时,应坚持“育人”先“育德”,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作为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师,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很好地将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价值引领等相关思政要素有机地融合和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强化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从而达到实现课程思政全方面育人的目的。作为一名高校专业课教师,本身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修养,对国家的先进思想方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保持思想先进性,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地向学生传达国家方针和政策,保持自身的思想意识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
另一方面,环境监测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看,具有课程思政的基本条件和先天优势。环境监测课程与时俱进,监测规范和操作方法都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地更新。我国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均为环境监测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业授课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结合新时代思想内容和政策方针,不断地完善环境监测课程大纲,结合新的政策和方针优化课程设置,深入挖掘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情感共鸣,很好地将环境监测课程学习内容与当前社会的生产生活关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总之,教师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照本宣科、单向输入的方式。采取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以及历史视野,使学生学与思结合、思与练结合。善于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结合实际研究和生活经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二)优化课程内容
1. 专业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中的融入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不能生搬硬套。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相结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监测课程具有基础性强、实践性强、时代感强、专业知识涉及面广等特点,包含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噪声监测和生物监测等内容,课程内容繁多、测定机理复杂、测定流程复杂繁琐。同时,课程涉及多方面规范和方法技术的学习,学生对相对众多繁杂的污染物及其测定分析原理和方法易产生倦怠,同时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从而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环境监测课程作为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和手段,是环境及相关专业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主干课程,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在专业内容方面有课程思政的基本条件和先天优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不断加强及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政策以及《“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均为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这些具有时代感的方针政策和环境监测实例融入教学过程当中,不仅使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学习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 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面,应充分利用环境监测课程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思政要素和专业技能相融合。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和环境污染及治理现状,突出重点、热点,充分挖掘该课程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环保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实验危险防控能力、工匠精神以及奉献精神等思政因素相结合的素材,融入到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作用,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其次,通过课程学习理解环境污染物及其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耳目与基石,是民生优先领域。掌握污染物及其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将来从事环境领域的科研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课程教学目标上,除了专业教学目标,还应加强引导学生树立环保事业的责任感、生态文明观、工匠精神、民族自豪感、奉献精神,提高危险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能在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约束条件下,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指定的环境监测方案设计;明确环境专业人士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理念。
在教学内容上,通过思政元素的引入,让学生在具体的专业内容学习中主动自觉地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例如,在空气污染監测中,通过引入“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PM2.5监测指标的更新”等内容,对学生开展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环境政策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也是环保部门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结合近年来我国环境质量标准的不断细化和加强,对学生开展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长江大保护”“幸福黄河”等案例分析,开展水质指标监测课程内容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绿水青山”“生态文明观”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在环境监测所有的实验操作中,每一个实验操作过程,数据分析处理,任何细微的操作分析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精密性,因此在专业授课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求真务实、操作严谨规范的工匠精神。此外,环境监测相关实验会用到剧毒、易制爆的化学试剂,强酸强碱、有毒有害等化学试剂,挥发性有害气体,危险废弃物回收,用电安全等问题,因此在理论授课和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注重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危险防控意识和能力。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政教学
环境监测技术和规范更新换代很快,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还应结合生态环境部、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局及政府网站上相关国家环保政策、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环境质量标准和规范等大量信息,指导和教授学生在网络上查询环境监测课程学习的辅助补充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学习和整合专业知识和信息。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搜索专业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查阅环境监测国内外相关资料,了解掌握国内外环保标准、研究方法的差异和动态,从而能够客观认识和对待我国环境监测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差距和不足。环境监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先进的检测仪器相关联,这些仪器在国内外均有制造商,但目前我国制造的精密度仍有待提高,应客观地看待这些差距和不足。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微信、QQ、超星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定期发布近年来我国新修订的环保政策法规、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和规范、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等相关信息,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及时深入地了解将来所从事工作的实际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监测课程的时代性和发展性特点,培养学生建立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理念,为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更快地融入环保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应及时向学生宣传我国近年来在环保事业中取得的新成果,结合学校社团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竞赛,鼓励学生亲身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加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教育,亲身体验推动和宣传环境保护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环保荣誉感、社会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学生对思政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讲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政化内容有机地融入环境监测课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正能量。同时,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实际研究经验,结合实际案例教授相关专业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环境监测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实际监测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监测是一门基础服务课程,是环保工作开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意义,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环境监测是基础和保障。如“余氯”检测指标的测定与新冠肺炎疫情相结合;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固体悬浮物、氨氮、总氮、总磷、pH值等各项指标的测定在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监测的实用性。同时结合分组竞赛、演讲、表演等教学设计形式,针对上海市某河道水质监测方案进行设计,依托利用学习到的环境监测专业知识,如收集监测项目有关的水文、地质等相关资料,布设采样点,确定监测指标等,尝试解决自身生活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提高学生对思政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总之,课程应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四)加大课程实践环节思政化力度
环境监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环境监测实践环节思政化力度。环境监测课程包含理论授课和实验课程两方面的内容。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监测理论的实践拓展,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讲授理论基础、实验原理方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撰写实验报告”这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此外,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参观实习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燃煤电厂等相关企业。通过实地参观,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能源、环保企业的监测力度,监测手段和技术,引导学生深刻意识到国家在环保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决心,了解环保企业和部门对国家环保需求的态度,在实践中学习我国的环保政策和举措。
三、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有能力的环境监测岗位人才过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既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完善的科学,也是探索人类与自然界持续和谐共生的哲学。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科学地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重中之重。开展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学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挖掘与专业学科内容相关的思政要素,此项工作对培养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的高素质应用型环保人才,塑造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邱诚,傅倩,景江,等.“课程思政”在《环境监测》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47(15):236-237.
[3]王铁成,屈广周,强虹,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思政育人”方法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9):41-42.
[4]高仕谦,吴友谊,沈晓芳,等.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以《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6):74-77.
[5]武宇鹏,王五洲,张婵,等.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33-34.
[6]黄中华,孙秀云,李健生,等.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2020(10):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