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梯度 渗透情景育人
——记《等差数列的性质(第一课时)》的磨课实践
2022-02-28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邮编317502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江 杨 (邮编:317502)
笔者参加了一次地区的高一教学活动,并上了一节公开课《等差数列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回顾这节课的“打磨”过程与反思所得.
一拿到课题,本着激发探究的兴趣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想构建一个情境引入,但实在太难,难在性质的探究更多是从具体的习题中得到,而非来自生活实际情境.由此感觉好像只能走“讲授—例题—练习—总结”的“老套路”,但公开课这样缺乏新意,很无奈但也要转换思路,于是进行了第一次整体课题设计的“打磨”,最后经过与组内老师探讨和反复思考确定下来走“例题(问题)—探究—练习—总结”的“新路子”.并考虑一题多变,变式到底,边变边练,让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显得自然而然,探究得出性质变得水到渠成.
1 第一次教学片断(实录)
回顾等差,引入例题.已知数列{ }an为等差数列,a2=5,a10=21,求公差d(学生大多用基本量法求得).
点评以例题入手,开门见山,既是例题又是问题,不走枯燥推导性质、先讲授知识,后讲解例题的“老套路”.
问1有无其他方法得出公差d?
生:两数直接相减得16,除以下标的差8,所以公差为2.
(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推广,得出性质1)
性质1通项公式一般式:an=am+_____(m、n∈N*)⇒d=______.(课前印发了学案,留有性质的填空,同时PPT展示)
问2你会证明这个一般式吗?(对猜想的性质作严格的证明)
变式1在等差数列{an}中,若am=n,an=m(m≠n,m、n∈N*),求am+n.
(2)求a4+a8
问3你有什么发现?
生:a2+a10=a4+a8=26.
问4你能推广得出相应性质吗?(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归纳出性质,证明)
性质 2对称性:若m+n=p+q(m、n、p、q∈N*),则______=______;
特 别 地 ,若m+n=2t(m、n、t∈N*),则am+an=______.
(学生填空,后PPT展示)
点评性质2是等差数列中非常重要性质——下标和相等,对应的两项和也相等.这里重在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归纳出性质.
变式2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a1+a2+… +a9=72,则a2+a4+a9=______.
变式3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a1+a4+a7=15,a2a4a6=45,求公差d.
(通过两道变式训练,达到应用巩固目的.变式2实际上是将性质2推广至多项)
(3)将{an}中的第1项,第7项,第13项……抽出组成新的数列{bn}的第1项,第2项,第3项……,问:{bn}是否为等差数列?证明你的结论.
生:是的.
问5为什么?你能证明吗?
(学生感觉想当然,一时无从下手,引导学生回到定义,关键找到bn=a3n-1,n∈ N*)
变式4若{an}、{bn}为等差数列,下列数列为等差数列吗?
变式5已知{an}为等差数列,a1+a2+… +a6=10,a7+a8+ … +a12=70,则
a13+a14+ … +a18=______.(由第(3)小题结论可很快得出三者成等差关系)
性 质3若{an},{bn}等 差 ,则 ①ak,ak+m,ak+2m…(k,m∈N*)也为等差数列;②{an+C},{λan},{an+bn}即___________也为等差数列;
③a1+a2+ … +an,an+1+an+2+...a2n,a2n+1+a2n+2+…+a3n,…仍成等差数列.
点评为了引出性质3的①②③性质,考虑从特殊出发,先有①,再有②,后有③,层层递推,顺势而为,让性质的得出自然而然.
至此,这节课的内容已完成,然后让学生对知识层面进行总结再上升到数学思想.
2 第一次课后点评
以上是第一次校内公开课,课后教研员和组内老师从细节出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以下是主要的几点:
(1)考虑到学生层次是否内容量太大(所教高中层次处在县市中游水平);
(2)是否可以降低难度,设定梯度.例如可以将变式1中字母改为特殊值;
(3)性质3的③涉及求和,应在学好等差数列前n项和后去涉及,是否不应在本节出现.
3 第二次教学片断(摘录)
教研员和组内老师给予了中肯的意见和研讨,基于以上建议,进行第二次“打磨”:
(1)将变式 1:“在等差数列{an}中,若am=n,an=m(m≠n,m、n∈N*),求am+n”改 为“ 等差 数 列{an}中,若a10=100,a100=10,求 公 差d及a110”,再此基础上再提问:“在等差数列{an}中,若am=n,an=m(m≠n,m、n∈N*),求am+n”.学生在具体数字中能快速解决,字母只作延伸,点醒学生即可,课堂不再演算.
(2)变式2和3考虑也设定坡度,并进行修改.
变式2“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a1+a2+… +a9=72,则a2+a4+a9=______”改 为 :“ 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a4+a5+a6=72,则a5=_____;a2+a4+a9=_______”.设定了台阶“求a5”,同时将条件中的前n项和调整得更简单,更符合本节课题范围.
变式3“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a1+a4+a7=15,a2a4a6=45,求公差d”改 为 :“ 在 等 差 数列{an} 中 ,a2+a4+a6=15,a2a4a6=45,且a2、a6为方程x2-mx+n=0的两个实根,求m、n的值及公差d”.增加了韦达定理的关联,设定了台阶“求m、n”,这里还预设了一个提问:“这里的m、n指什么”,只要迈上了这个台阶,就能容易得出a2、a6和公差d,相较于原题直接求公差d,变得简单了很多,符合所教对象的层次.
(3)第(3)小题考虑学生不易归纳出bn=a3n-1,所以直接将第(3)小题“{an}中的第1项,第7项,第13项……抽出组成新的数列{bn}的第1项,第2项,第3项……,问:{bn}是否为等差数列?证明你的结论.”改为:“数列{bn}的通项满足bn=a3n-1,证明:{bn}为等差数列.”再让学生分析{bn}是怎样的数列?
4 第二次课后点评
修改后再次在校内上课,总体感觉与预想的较为接近了,组内老师也基本肯定,但也有老师提出总觉得去地区上公开课引入不够出彩,然而由于《等差数列的性质(第一课时)》这一课题比较局限性,大家也没有什么好建议,因为平时教学中也都没有这方面的情景引入,通常还是接着上一节《等差数列》进行引入,如何才能“画龙点睛”呢?于是在苦思冥想后进行第三次“打磨”,决定将个人的一次南京旅行和爱国教育与本节例题有机结合,作为课题引入.
5 第三次公开课片断(实录)
师:同学们,前面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今天来研究下它的性质.先从一段旅行谈起,今年春节我和家人去了南京旅游,这次旅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30万同胞的生命在短短几天被杀害(PPT展示旅游时拍下的照片),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照片深深扎在我心头,其中回忆最深的是纪念馆出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在不停滴水,每滴水的间隔是d秒,每过d秒就会出现一个头像,代表着一个中国人被杀害,我被深深震撼到了,大家想知道d为几秒吗?想知道日本侵略者是多么惨无人道地杀害平民百姓吗?
生:想(学生低沉地回答)
师:老师换一种形式给出答案.问题:假如第三个人被杀害时,秒针指向是时钟的6刻度,那么当第七个人被杀害时,秒针还没走过一圈,指向的是时钟的54刻度,你们能算出是每过几秒杀一个人吗?谁能最快地算出d?抽象成数列问题怎么表示?
生1:将两数直接相减得48,除以下标的差4,所以公差为12,即12秒.
生2:抽象为数列问题:{ }an为等差数列,a3=6,a7=54,求公差.
(引导学生观察、推广,得出性质1)
性质1通项公式一般式:an=am+_______(m、n∈N*)⇒d=_______(课前印发了学案,留有性质的填空,同时PPT展示)
问2你会证明这个一般式吗?(对猜想的性质作严格的证明)
变式1等差数列{ }an中,若a10=100,a100=10,(1)求公差d及a110;
再提问在等差数列{ }an中,若am=n,an=m(m≠n,m、n∈N*),求am+n呢?
(2)求a5及a4+a6;
师: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归纳出性质2并证明
性质2对称性:若m+n=p+q(m、n、p、q∈N*),则______=______;
特 别 地 ,若m+n=2t(m、n、t∈N*),则am+an=______.
(学生填空,后PPT展示)
变式2若数列{ }an为等差数列,a4+a5+a6=72,则a5=______,a2+a4+a9=______.
变式3在等差数列{ }an中,a2+a4+a6=15,a2a4a6=45,且a2、a6为方程x2-mx+n=0的两个实根,求m、n的值及公差d.
师:这里的m、n指代什么?
生:两根和与积,即a2+a6,a2·a6.
(通过这个提问引导,学生很快解决)
变式4{an}为等差,a1+a4+a7=15,a2a4a6=45,求an.
(在变式3的基础上,提高难度,课堂上点到为止,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3)数列{bn}的通项满足bn=a3n-1,求证:bn也为等差数列.
师:你会证明吗?从中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归纳出性质,证明)
变式5若{an}为等差数列,下列数列为等差数列吗?
A.{2an}; B.{a2n-1};
C.{an+2};D.{an+bn}
性 质3若{an}、{bn}等 差 ,则 ①ak,ak+m,ak+2m…(k、m∈N*)也为等差数列 ② {an+C},{λan},{an+bn}即____________也为等差数列.
(原来的变式5涉及求和删去)
至此,这节课的内容已完成,同样让学生对知识层面进行总结再上升到数学思想.最后,升华到爱国主义育人理念的渗透,我低沉地说:“愿逝者安息,让我们勿忘国耻”,同时为了前后呼应,PPT上展示出那个“12秒区域”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以及国家公祭日等图片,此时无声胜有声.
6 课堂成功与反思所得
经过三次“打磨”和试上,最后在地区上课时取得非常成功的课堂效果,得到了同行们肯定与鼓励.
回顾整个磨课实践,感触颇深.现在的学生很多只会简单的套用公式,不会探究,不会转化问题解决,这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线,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常常采用满堂灌,特别是一些习题课,懒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探究能力,更不提的人文情感教育的渗透.实际上,都是教师高高在上,疏于“理政”的结果导致的,只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融入自己的智慧,同时群策群力,广纳良言,在教学过程多想善思,用好引趣、激疑、探究等手段,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究知”能力,能更好地备出一节有效课.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一节真正有品质的课需要为之倾心费力,只有潜下心来,专心“打磨”每个细节,才能得到夺目的“玉器”,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