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参与“三全育人”的路径及案例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智慧后勤”建设为例
2022-02-26刘雄军伍宏芳
刘雄军 满 达 伍宏芳
高校后勤参与“三全育人”的路径及案例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智慧后勤”建设为例
刘雄军 满 达 伍宏芳
[北京林业大学]
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后勤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后勤工作不但需要满足高校日益提高的服务标准以及师生日益提升的服务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且要积极引领时代潮流,建设智慧化后勤服务育人管理体系,让智慧后勤与服务育人功能深度融合,实现便捷化、精准化的“三全育人”功能的发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探索智慧化后勤“三全育人”途径,重点阐述了“智慧后勤”建设的背景、思路、方法及成效。
高校后勤;三全育人;智慧化
一、智慧后勤建设背景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三全育人”的重要论述。在此背景下,全国高校都在“三全育人”工作上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都将育人理念作为谋划工作的重要指引,将育人目标作为设计工作的主要方向,努力将常规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发挥育人的工作效果。[1][2]作为高校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服务于教师与学生、教学和管理,为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高校后勤服务于师生,与师生的生活与学习有着紧密联系,高校后勤的工作行为、成果乃至日常行为,直接作用且渗透于师生的学习生活当中[3],对学生的行为以及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随着社会和网络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后勤服务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4]。因此,高校后勤必须要更加主动地对接和引领时代潮流,全面强化理念、机制、方法、模式等的革新,深化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智慧后勤保障与服务育人功能深度结合[5],发挥“三全育人”功能。
当前,智慧后勤建设已成为高校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校后勤转变管理理念、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选择。[6]作为中国林业和生态环境的绿色学府,北京林业大学充分认识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智慧后勤建设思路
北京林业大学“智慧后勤”建设按照信息化、数据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原则分步推进。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一个中心,三个功能区,12大平台”为一体的北京林业大学“智慧后勤”系统。一个中心即师生服务中心。三个功能区指前台物业服务区、自助服务区和后台智慧校园运行监管区。12大平台指共享用房平台、网络报修平台、服务监督平台、智能宿管平台、节能监管平台、无人值守平台、地下管网平台、空调控制平台、智能照明平台、供暖控制平台、再生能源平台、生活热水平台。初步探索了一条全面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之路。
三、智慧后勤建设实践
北京林业大学“智慧后勤”建设突出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分步实施的方式,推动后勤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全面提升。
(一)以“师生服务中心”为阵地,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智慧后勤”从建设之初,就注重线上服务和实体服务并驾齐驱,线上线下同时运行,推动了工作实效。一是建立三位一体(APP、微信公众号、PC端网站)的线上服务渠道,面向全校师生提供网络报修、共享用房预定、电费缴纳、服务监督等在线服务。二是建成“师生服务中心”,提供7*24小时“线下”实体服务。在师生服务中心前台设立综合服务窗口,用于现场沟通、电话咨询、物业咨询等一系列服务。三是促成“两线”互动融合。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实行“线上收集—线下服务—线上反馈”的闭环服务模式,让“线上”“线下”互动融合,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以信息化为基础,集成“智慧后勤”12大平台
网络报修平台:在传统报修的基础上,增加线上(手机APP、网站PC)报修方式,实现实时报修、实时跟踪、实时监督,确保每单维修保质保量及时完成。
服务监督平台:广大师生可通过线上对楼宇卫生、公共区域维修、校园环境等服务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共享用房平台:通过线上实现校内会议室、报告厅及楼宇宣传活动区的网上预约借用功能。
照明控制平台:实现楼宇公共区域的智能照明控制。
地下管网平台:实现查看地下各管网路由、其相对位置分布情况以及管线属性如埋深、高程、管径及材质等参数。
节能监管平台:对学校楼宇用水、用电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统计和分析,实现了学校能源消耗智能化、可视化管理。
生活热水平台:实时监测学校开水器运行状态、耗电量、用水量和实时故障告警等数据,保障学生正常生活饮用热水供应。
再生能源平台:实时采集空气源机组、循环泵运行状态、储热水箱液位以及淋浴供回水温度,实现了机组运行状态数据的可视化监测,确保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无人值守平台:通过安装摄像头、烟感、温湿度传感器及智能电表等一系列监测及传感器设备,实现了对各重点用能场所设备设施运行的全方位、立体化监测。
空调控制平台:实现分体空调和中央调控的远程集中控制与智能管理。
供暖控制平台:根据楼宇使用特性进行分时分温控制,达到按需供热的效果。
智能宿管平台:利用人脸识别技术,以人脸代替刷卡,加强宿舍安全管理,实现学生公寓出入智能化管理,有效减少宿舍管理工作的人员投入。
四、智慧后勤建设育人成效
建设智慧化后勤的目的是强化服务育人功能,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校园管理方式的变革,实现后勤管理效率的提升,通过信息互通、资源组合、数据分析、科学决策等流程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可视化,智能化,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育人环境。
(一)打造新阵地,统一服务窗口,实现了师生服务水平倍升
“智慧后勤”将师生服务工作置于“三位一体”的线上,并打造线下实体的师生服务中心,创新性的建立“线上”“线下”两条线,实现了后勤服务的功能性跨越,突破了传统条件限制。利用线上平台可以实时接受咨询服务,拓宽师生服务渠道。共享用房预定平台简化场地借用流程,践行了无纸化办公理念,提高了空间资源利用率;网络报修平台集报修、派单、跟踪、评价为一体,实现报修、实时跟踪、信息公开,提高工作效率,以实时数据化驱动报修管理水平;服务监督平台畅通师生反馈渠道,即收即转,限时反馈,精细可视化管理,促进后勤内部管理建设。
(二)利用新平台,创新工作方式,实现了后勤工作效率倍增
“智慧后勤”整合校园用水、供电、供热、照明等能源相关管理体系,建立智慧校园运行监管区,集成12套智能化运行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制定运行监管制度,设立日常巡视与值守岗位,实现校园能源高效统一监管,有效节约用工成本,降低用工风险。无人值守平台通过摄像头、烟感、温湿度传感器及智能电表等一系列监测及传感器设备,实现了对全校30个重点用能场所(高压配电室、箱式变电站、供水泵房、污水处理站和空调机房)设备设施运行的全方位、立体化监测;地下管网平台三维立体呈现校园地下管网分布与相对位置,在排查地下管线故障过程中,通过该平台可为工程施工人员实施挖沟作业提供参照;节能监管平台对校园用电数据进行分析,挖掘节能潜力,监测用电负荷,及时处理用电安全隐患,通过水平衡分析,对自来水管网用水进行动态监测,实现管网跑冒滴漏预警,为节能改造前后节能效果对比提供数据支撑。
五、总结
在智慧后勤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后勤需要深化互联网思维,借助技术革新推进后勤“服务育人”理念升级,将后勤服务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智慧后勤系统资源,不断拓展各项后勤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进一步挖掘后勤服务大数据价值,实现大数据智慧化管理,坚持管理育人、注重服务育人,树立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从管理上、服务上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发挥“三全育人”功能,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1]张琪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仪式教育研究[D].济南: 山东大学, 2018.
[2]曹艳.论大学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
[3]陈婷.政府在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中的职能研究[D].开封: 河南大学, 2010.
[4]李龙胜,闫向东,陈明泉.建设智慧化服务育人的后勤管理平台研究[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20(3):18-21.
[5]杨剑勇.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转型探讨[J].中国领导科学,2017(03):46-49.
[6]钟永权.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22):28-29.
本文系中国教育后勤协会2020年立项课题之成果.
高校后勤参与“三全育人”的路径及案例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智慧总务”建设为例(课题编号:YBKT2020042)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