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重尚古 辨理贵存真
——王中焰教授著《蔡襄书学研究》读记
2022-02-26谭学念
文_谭学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书法专业教师
《蔡襄书学研究》
王中焰
中华书局
2021年8月
ISBN 978-7-101-15266-1
58.00元
通常以为,北宋书法“四家”之一的蔡襄,书名不如苏、黄、米卓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艺术风貌不如其他三家之标新立异。这实际上只是观察蔡襄的一个视角,因为蔡襄所生活的年代,属于文化艺术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无论艺术还是文学,均未形成典型的北宋风韵。若单以蔡襄和苏、黄、米做书法风格比较,无疑将陷入认识与结论的平面化和简单化。作为重要历史人物,蔡襄的功绩和成就是多方面的。换言之,书法并不一定能代表其最重要的作为和最为看重的价值追求。因之,研究蔡襄书学先须详审其时代文化艺术的发展状态,书法在其人生视野中居于何种地位,其又是以何种价值标准审视书法,并以何种姿态对待(研习)书法,以何种眼光审视书法传统与书法创新等,如此,所做研究和结论方能客观、深刻。
基于上述实际原因,研究蔡襄书学在如下方面显得困难:蔡襄的书法创造、书学思想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关于蔡襄书法艺术成就争论的辨正,同时,由于较之苏、黄、米,蔡襄所传世的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较少,也客观上增加了研究难度。此外,无论是书法史研究,还是个案研究,皆易陷入艺术中心主义与对艺术家过度阐释的误区。这些都是研究蔡襄书学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王中焰教授所著《蔡襄书学研究》,专注于这一较为幽僻的课题,却做出了富于深度的研究成果。是著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蔡襄书学思想研究》提炼出蔡襄书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尚古匡时”与“寓意存真”论述。该书认为,“蔡襄的尚古,其继承、崇尚的不是古人书法技法这个平面,而是一个立体式的继承。其不仅包括古法,还涵盖古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力量,以及对古代金石、碑帖、器物鉴赏甚至人物遗思诸方面的态度”。这不仅拓宽了对于蔡襄所尚“古”的范围,也丰富了有关“古”认识层次,超越了诸多将“古”对应为技法层面和审美意义的观点,扩大至文化层面并上升至精神人格层面。“尚古匡时”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既包含审美趣味的“尚古”,又为了“匡时”。也就是说,蔡襄“尚古”的书学思想既不是单纯的崇古与复古,也不是司空图所谓之“与古为新”,而是通过学习唐人而实现“远绍晋法”的目标。“尚古”既追寻“古意”,更是为了“寓意”,而“寓意”的根本则是“存真”(以见本心)。何谓蔡襄所追求的本心?该书指出,蔡襄的书学思想与儒家思想深度契合,形成了敛才于法不矜其能、弃“表象之形”追求“古质之美”与不以书能为能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判断。该著考证论述,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充分展示了蔡襄超越时贤、不拘古法、启发后学的书学思想。
《中编·蔡襄书法实践研究》重点研究了蔡襄的书风与书体、“飞白草”的艺术特征与价值。《书风与书体》一章,将蔡襄书法分为四个阶段,阐述了仕途变迁对其书法发展的影响。王中焰教授指出蔡襄“对‘法’和‘意’的双重认知与实践”,评价晚年蔡襄的书法“突出地表现在潜心嗜古、味古状态,但这个‘味’,体悟的同时更多的是回味,其中裹挟着对自己人生态度和一路走来的生活认知”。这是对蔡襄这位谨守儒家价值观的文人、官员、书法家作品中所体现的,具有复杂内涵的艺术精神、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的精准评价。在《蔡襄与“飞白草”》一章,该书重点考辨了“八分”的书体特征与价值、“飞白书”的创始与确立、“飞白书”的名实,论述了“飞白书”的三大艺术属性、审美价值。尤其是《蔡襄与“飞白草”》一章的考辨,议论精当,堪称妙文。
《蔡襄书学研究》书影
《下编·蔡襄书法评论考辨》,分为“‘宋四家’名位考论”与“蔡襄书法两大批评辨析”两部分。该编实际上是在上编、中编所论基础上,对历代关于蔡襄及其书法研究、评论的检讨。作者清楚考证了不同时代关于“宋四家”名位讨论的情况,并指出形成名位之不同背后的艺术思潮和各种复杂的非艺术因素;在“蔡襄书法两大批评辨析”部分,不仅梳理了各种批评蔡襄书法的观点,而且对照蔡襄的书学思想和欧阳修、苏轼等文化巨子的评论加以论述,并得出“蔡襄书法不仅博学,而且尚精”的结论,对于重新认识蔡襄书法极有启示意义。此外,该著还附录有《蔡襄书论选注》《蔡襄文房杂论辑注》与《蔡襄书法经典作品图录》,是全面、立体认识蔡襄不可或缺的资料。
通读全书,鄙以为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条块分明。王中焰教授虽旨在全面阐述蔡襄书学思想、书法创作,但以“尚古匡时”与“寓意存真”的书学思想和独具特色的“飞白草”为主线,勾连其他详加阐释,文思紧密,条理清晰。二是紧紧围绕蔡襄其人而论。以时代为背景,溯源汉晋唐,衔接苏、黄、米,跨越时空,史论结合,客观辨析,既不泛论历史、社会、政治等要素对其书学的作用,也不囿于书法中心主义而专做过度阐释、刻意拔高蔡襄的艺术造诣。这实际上体现了著者独立而清醒的艺术观、史学观和学术品质。三是对蔡襄书学思想的思辨、论证与阐释。蔡襄传世的书论并不多,且言语简括而内涵丰富。该著对其思想深意的阐述,于思辨中阐释,具体体现在对其书学思想来源的考辨、书学思想和书学实践的比较与互证,并与同时代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书论做比较分析。这种论述方式既深入发掘了蔡襄的书学思想,又将其书法实践与书论构建了具备立体特征的网状结构,增强了著作的学术深度。四是考辨严密。该著的学术理路不仅长于思辨,而且精于考辨,尤其是《蔡襄与“飞白草”》一章的论述,论据充分,逻辑严明,将“飞白草”与“八分”的关系做了充分的考辨阐发,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五是反思与质疑。敢于反思与质疑是学术求真的生命线,而对千百年来诉讼纷纭的问题进行质疑和重新论证,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担当。在该著中,作者花了一定篇幅就“尚意”书风的“意”与蔡襄重“法”之成说,结合蔡襄“尚古”“寓意”的书学思想展开了辩论,纠正既往的偏见,指出蔡襄书法意法双用的艺术特征与内涵;又如关于“宋四家的名位辨析”重新论证了“蔡”指蔡襄而非蔡京,排位当以蔡、苏、黄、米为佳等观点,颇有见地。六是把握以蔡襄书学思想为基且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学术逻辑。该著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强调蔡襄书学思想与其书法实践合一的综合论证的思路,做到史论结合,书论书法互证,避免了符号化认识蔡襄艺术形象之弊端。
书法研究发展到当下,同其他人文学科的发展一样,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审视、重新发掘既往的研究对象,应当适度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新思路、新成果做书法研究。比如从社会学和文化史学的视角重新构建书法的图景,古代诸多书家的历史形象可能又不一样。当然,这也包括重新审视书法的艺术性创造与发展等多重要素。所做研究应当还原至研究对象所在的“场”。这样的研究才更为接近真实和客观,也更为鲜活。拙见以为,王中焰教授所著《蔡襄书学研究》明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意义不仅在于研究的深刻与论证的充实,更在于其对蔡襄书学所做历史形象的还原与“小题大做”,拓展了认识书法人物,甚而书法史实的视野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