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临摹 静态解析
——我的书法学习状态琐谈

2022-02-26唐昆

书画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怀素书家笔法

文_ 唐昆

谈到书法的学习,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经常拜读一些有关艺术家个案和群体研究的文章,也不免受托为好友撰写书评文章。每每撰稿之前,我都要通过对作者近期或者长期的创作回顾来窥探作者的本意及创新,还要引经据典来分析这一探索的合理性和独特性。交稿之后,我又难免有如小学生害怕作业不合格的焦虑,恐自己的臆想与作者的本意不符。就像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百种认识一样,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又岂能被他人一语道破。说来也惭愧,我一直没有很系统地总结过自己的学习过程,目前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坚持着不断向前探索。每个时期我的脑子里总会有一些体会,借此机会,简单地梳理一下自己的学习状态与些许感想。

1.唐昆 和乐35cm×70cm 2021

记得小时候学习书法,不仅是自己的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无奈之举。偶然在学校组织的活动、比赛中获得一些小成绩,让自己坚持了下来。每当看到友人简介中的家学渊源、幼承庭训等,都让我这普通家庭中的“奇葩”爱好者羞愧不如。后来由于考学所需,自己的爱好、特长却变成了专业,也曾让自己一度陷入迷茫、困惑之中。好在求学路上遇到不少良师益友,让我对书法有了一种直观、深入的了解。

2.唐昆 王维《终南别业》136cm×43cm 2021

本科阶段的书法学习主要是对基础阶段小篆、楷书、隶书等静态字体的学习。美院的教学十分注重技法的训练和全面性,学校也经常会请一些专家来校讲学,拓展我们的视野。我自己也经常奔走于图书馆、书店、旧书市,找一些最新的研究资料和杂志作为学术积累,不时地翻阅,通过对理论的学习来夯实实践的基础。虽然当时自己可能还不理解或尚未涉猎,但时常翻,时时新,从长远的书法学习来看,当时的资料积累非常有用。古人讲“无规矩不成方圆”,老老实实地蹲好自己的马步,积累资料和开阔眼界才是本科阶段的首要任务。

读研之后,导师马新宇教授不厌其烦地为我讲授书法的内涵和意义所在,溯本求源,帮我理清思路和努力的方向,让我在系统的技法训练之后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由“技”上升为“道”本身就是一个很玄的过程,但马老师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深深地影响了我。有了本科的积累,我便将研习的重点放在如简牍、小草等动态的字体上,甚至钟情于大草的创作。这时候我才发现之前“静”对“动”的重要性,动态是书法的表现形式,但没有静态的悉心分析与解读,那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动态临摹、静态解析”也一直是马老师对我技法学习的重要指导依据,自己也窃喜在打基础的过程中没有走偏道路。

在硕士阶段,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不仅专注于技法的训练,也开始侧重对书论、书法史、书法文献以及各学科间的交叉研究,这使得我的创作实践开始逐渐立足于理论,撰写的研究性文章也陆续散见于论坛文集与专业期刊,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板凳要坐十年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下定决心的。

毕业后来到荣宝斋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极大地扩宽了我的学术视野和学习范围,让我有机会与名家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真正地与名家接触之后,才发现每一种学习的方式和方向都会有不同的效果,都可以达到不同的高度,自己也一直积极地从别人的经验和学书历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

“世间无物非草书”,作为最能宣泄个人情感、技法最为丰富的字体,草书一直是我钟爱的。醉僧怀素是书法史上引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大家,他的草书被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张旭齐名。特别是怀素的代表作《自叙帖》,更是书法史上无法越过的高山,是我时常读看与临写的范本。除了《自叙帖》外,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是我经常临习和借鉴的重要作品。虽学术界对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创作时间各持己见,主要的判断节点就是黄庭坚见《自叙帖》前后之别,但从黄氏草书传世的作品来看,《廉颇蔺相如列传》与《诸上座》《花气熏人帖》《李白忆旧游诗》等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线条的圆转与上下字之间的连贯。《廉颇蔺相如列传》整幅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更接近于怀素那种爽利和洒脱感,用笔以篆入草,圆劲有力,使转处也毫不逊色,点画简练洁净,藏露并用,奔放流畅,一气呵成,这些特点都与怀素的《自叙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如今出版水平的提高和博物馆的资料开放,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同时见到怀素和黄庭坚的传世作品,那么在这两者之中如何取舍、如何寻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在草书创作过程中不断想去表达的东西。

3.唐昆 怀素《自叙帖》临选42cm×30cm×14 2021

后来我有幸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于韩天雍教授处攻读古文字创作方向博士。韩老师从事篆书临习三十载,对古文字的创作和弘扬一直坚持不懈。韩老师治学严谨,长期致力于中日书法的比较研究,就读期间我深受韩师影响,多次赴日,结识诸多志同好友,寻得许多珍贵资料。对大量金文作品的临习,让我从笔法、形式上溯本求源,对书法的学习有了一个更为系统、宏观的认知。韩老师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开创古文字书法研究中心,在领先其他国内院校的同时对浙江甲骨文学会的发展也尽心尽力,这些都让我在韩师影响下拓宽了学书的领域。韩老师所带领的“雍氏一门”在杭日渐凸显价值,他犹如教子般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动态,对我而言,其如慈父般的教导、呵护是我努力学习的极大动力。

忙于论文之际,我终于有机会把自己一直关注的隶书做了一次梳理。隶书通俗地被我们认为形成于汉代,但其实从现在的出土文献资料来看,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窃以为在文字的发展中,“隶变”不仅作为文字发展的节点,笔法由圆及方,结体由长变扁,折笔接搭的出现是笔法丰富的发端。隶书之后,楷书、行书逐渐出现,虽然作为实用书体的隶书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笔法中有隶意被作为“古”的一种表现其实一直贯穿于笔法的发展和审美倾向之中。孙过庭所谓“古质而今妍”,虽然篆书能够让我们了解笔法的原始发端,但能让书家真正做到“古”的范畴,历代对隶书的借鉴和取法才是真正的内在联系。好古作为一种风尚,在每个时期作为不与众人俗的衡量标准而被书家追捧。唐代之后,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的文字演变结束,隶书的原生状态也逐渐被唐、宋、元、明的书家误解,直到清代在考据学者和书家不断访碑、师汉碑的风尚下才逐渐再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但我们不能因为受时代限制的误解而泯灭了当时书家对古法的追寻,所以隶书的临习一直是我不断坚持和秉承的。三国魏的钟繇之所以能高于同时期的书家,就是因为他下笔有隶味,传承的是古法;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作品也以有隶意而盛行于世;清代何绍基在晚年潜心习隶之后,隶书的方拙、浑厚直接影响到了他其他书体的创作;当代草圣林散之更是对隶书临习不断……当代的隶书创作往往不是缺失了什么,而是被赋予了太多的“衣裳”,就犹如一个人非要浓妆艳抹并穿上最时尚的外衣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一般。每当习字陷入迷茫时,对隶书的临摹于我而言就显得难能可贵。清代的隶书书家已经从各个方面的探索为我们打开了许多扇门,至于当下我们如何取舍,而后世如何评价我们的取舍和成就,都是后人的事情了。创新的发展是要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一点点前进的,看似一小步,其实走了很大一步。

4.唐昆 王维《终南山》136cm×43cm 2021

在浮躁的社会中,更多的人想的是如何玩巧,而不是如何玩好、玩精。随着创作思路的不断清晰,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在困扰着我:创作的目的是什么?自己最终想表达的是什么?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模样?现在的想法和最初的想法又是否一致?

5.唐昆 静者大贤十言联136cm×34cm×2 2021

当代的书法创作琳琅满目,各类展览层出不穷,每位艺术家都有着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努力的方向,但如何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是一个艰辛过程。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吾辈也须砥砺前行,锐意进取。

猜你喜欢

怀素书家笔法
“择纸”与“频变”:现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助力和阻力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品读
怀素芭蕉练字
论笔法势的作用
书僧怀素的籍贯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联谜考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