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农业资本深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022-02-26徐昊

海南金融 2022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摘   要:本文聚焦于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关系视角,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农业资本深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业资本深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主要特征,然而我国在推动农业资本深化时仅注重农业资本规模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当前农业要素禀赋和农产品市场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农业资本投入存在过度资本化和低效率配置的问题。由于,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农产品供给能力上升反而减弱农民的增收能力,因而农业资本深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不明显的扩张趋势;第二,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和农户对农业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提高农业资本的配置效率,盘活农业资本潜在的区位、资源及要素优势,数字-农业资本耦合协调关系的优化能够提高农业资本深化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驱动作用;第三,乡村人力资本的引入虽然也能够提高农业资本配置效率,但受到明显的地理和物理属性约束,因而乡村人力-农业资本耦合关系优化仅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了不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较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乡村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上限,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关系的优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优化特征;第四,目前地方政府要优化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关系,数字资本、农业资本及乡村人力资本的投入需要遵循49.63%、13.44%与36.93%比例关系,农业数字化的应用软件、设备的普及不足,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仍需提升。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农业资本深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耦合协调关系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2.01.003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2)01-0020-15

一、引言

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较突出,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13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高达2.56,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将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核心在于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活力,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才振兴”,这要求农村端“三农”一体,激活长期内生发展潜力,鼓励城市通过“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机制丰富农村经济形态、弥合农村产业缺口。数字经济降低了信息搜寻和信息匹配成本,有利于实现城乡要素深度融合发展,且其具有明显的“干中学”效应,能够赋能传统农业资本和乡村人力资本,打造农业现代化新业态,提升乡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然而,目前数字经济的发展面临两大现实难题。一是当前各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程度不一,城乡居民数字素养间差异较大,城乡“数字鸿沟”的划分存在“可接入性”和“可鉴别与利用程度”两级,两级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制约数字经济普惠共享性的释放,可能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矛盾。二是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的繁荣发展,但我国数字经济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仍主要集中于消费末端,生产、研发端的嵌入尚不明显。本文着眼于这两大现实问题,从数字资本、乡村人力资本和农业资本的融合视角入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资本深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

亚当·斯密1776年提出的《国富论》中将经济增值论与劳动论视为密不可分的有机体,一国经济的增长总是来源于劳动者数量的增值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物质资本积累可以通过扩大资本存量进而扩大就业规模和深化劳动分工,因而经济增长可以快速实现。在二元产业部门差异方面,亚当·斯密认为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的原因在于劳动分工程度较现代工业部门存在明显不足。考虑到影响劳动分工是否发生及分工的精细程度的主要因素,资本积累的驱动作用自然不容忽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厂商不会将所有的资本用于消费而是将部门剩余价值用于扩大物质资本存量进而雇佣更多劳动力,以获取长期可持续的剩余价值。在农业领域资本深化是指农业资本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比值的上升。武宵旭等(2019)指出由于土地供给刚性和大多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及不可再生性的约束,我国农业劳动力供给明显过剩。因此,我国即使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也难以与现有的劳动力相适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指出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农业资本与劳动力存在一个最佳适配率,只有达到最佳适配率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最大化。

考虑到农业资本积累水平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不少学者强调加大农业资本投入,农业资本深化有助于改变农业供给能力和生产结构,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李静(2013)以中国1991—2011年时间序列样本实证检验出农业劳均资本增长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原因,同时农业劳动力的跨部门转移可以提高农业劳均资本水平,进一步赋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生产效率驱动作用。郭剑雄和鲁永刚(2011)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以农业机械和农业化肥为代表的农业资本深化可以显著提高农业产出,而且化肥资本深化比农业机械资本深化的影响效应更强。高帆(2010)综合逻辑分析和实证检验法就上海市农业内外部资本深化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深化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基本方式。然而,有些学者提出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夏永祥(2002)指出资本深化应该考虑内部资本的匹配程度,资本多土地少,两者配置结构失衡会导致资本适用效率的下降甚至浪费。黄振华(2008)研究发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依靠于物质资本投入,但推动力十分有限。在新古典经济学模型中,经济增长仅取决于外生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因而不会出现长期失业问题。最终资本-劳动比值将收敛于单位劳动力的储蓄和劳动力增长所需投资额相等的“稳态”水平。张军(2002)研究发现,当经济处于人口无限供给状态时,资本的投入总能找到适配的劳动力,经济状态离“稳态”还有较长距离,而资本深化水平提升往往是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后,此时资本投入会增加居民储蓄和资本形成速度,提高资本密度,进而使得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弱化其赋能经济增长的潜在红利。但张军这一论述仅以技术进步水平不变为研究前提,部分资本的投入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会产生明显的“干中学”效应,资本规模提高的同时也能赋予农户更高的技术水平。那么如何发挥农业资本潜在的“干中学”效应呢?我们在重视有助于内涵式增长的资本投入过程中还要明确要素投入模式是否“因地适宜”。郭熙保、苏甫(2013)就速水佑次郎提出的诱致性技术创新模型进行解释,他们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引入与发展生态适应且经济可行的能力,因而农业资本的投入必须要促进相对稀缺且价格昂贵的要素被相对丰富且廉价的要素所替代。为了深入阐释其原理,速水佑次郎分别借鉴美国和日本两国选择农业资本投入模式的经验,美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地广人稀”的问题,因而当地政府通过引入机械和动力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让单位劳动力可以支配更多的土地资源,丰裕的土地资源在机械和动力设备资本投入后弥补了劳动力短缺这一短板。日本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相对丰裕,因而当地政府主要通过引入生物技术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升,相对丰裕的劳动力可以在生物技术的助力下更好地与增加的农产品匹配,弥补因土地资源稀缺导致的农业发展短板问题。因此,农业生产率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就是农业资本投入要适应当前要素禀赋和价格变动的能力,农业资本的投入不仅要满足固定生产面的发展需求,而且要适应最新价格体系和要素禀赋生产面的发展需求,即资本的投入总是能够及时地调整到长期生产函数上更有效率的生产点。罗浩轩(2013)认为农业资本深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但实证研究表明存量资本-劳动比对农业经济增长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农业资本投资出现了明显的低效率和过度资本化倾向。赵文和程杰(2011)也通过测算表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投资的规模扩张驱动,而资本引致的技术进步贡献却很低,这种农业资本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资本深化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并不意味着农民收入增长。首先,农产品属于必需品,具有需求价格弹性低这一特性,因而即使农产品供给增长,农产品价格有所下降也并不会刺激居民消费,甚至导致农户利润亏损。其次,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农业资本深化促进农民增长必须摆脱以传统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发展思路,通过注重资本投入所产生的“干中学效应”激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彰显农业功能和农村多元化价值。叶兴庆等(2020)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产品的供需发展格局处于“总量不足、品种分化”趋势,小麦和稻谷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需要减量提质,而供不应求的玉米和大豆难以增产。因此,我们还可以判断出:忽视居民实际需求和市场供需状况的农业资本深化模式反而会造成资本过剩和投资效率低下。

基于上述文献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1:

资本深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主要特征,但忽视农业要素禀赋、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农业多元化价值和发展功能培育的农业资本投入模式反而不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缓解。

(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与条件约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所得结论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认为数字经济发展可以赋予乡村居民“后发优势”,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在农村塑造多样化的非农新业态和引导乡村居民市民化的路径提高乡村居民非农收入。周冬(201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能够有效地推动非农就业多样化,拓宽农村居民创收渠道,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卜茂亮(2011)通过CFPS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互联网发展为城乡居民额外创造了60%收入,其中农业地区提升78%,而非农地区提升仅为38%,为农村居民创收产生了明显的后发优势。马俊龙和宁光杰(2017)实证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非农就业,从而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辜胜阻和李睿(2016)指出互联网技术能够通过提供要素支持与降低创业投资门槛创造的良好创业环境进而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Salahuddin & Alam(2016)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提升城镇化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和市场效率。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更好地激活农业资本深化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潜在红利。殷浩栋等(2020)指出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农村居民不仅可以“扬长避短”,突破农业发展在物理和地理上存在的发展机遇分配不均的桎梏,通过自然资源、区位和要素成本优势,形成广泛、便捷的市场接入,发展农业共享经济、农产品电子商务、乡土风情展播等新业态,满足传统经济难以发现和满足的“长尾需求”。温涛和陈一明(2020)指出农业发展存在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和农业产品需求弹性小等问题,而且农业发展虽然拥有农业资本和劳动力两类要素,但是企业家才能、数据信息和资本积累能力欠缺,从而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城市部门。而数字经济的发展突破了既有的信息壁垒、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农业资本的使用效率,更好地释放农业资本深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潜在红利。

二是认为由于城乡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较大,“数字红利”具有明显的城镇偏向,这反而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当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相关研究将城乡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程度聚焦于数字资本和人力资本两方面,并认为“数字鸿沟”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Ho & Tseng(2006)认为城乡“数字鸿沟”可以分为一二两级,即“可接入性”和“可鉴别与利用程度”两级。受制于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居民可获得的技术服务、设备供给以及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因而Britz & Blignaut(2001)认为ICTs技术主要有利于现代行业中的富裕阶层创收,进而扩大各阶层间收入差距。贺娅萍和徐康宁(2019)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可获得资源水平、产业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环境不及城镇居民,在数字红利的分享上存在明显劣势,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张。许竹青(2013)研究发现随着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进,信息设备和基建的“可接入性”问题已基本解决,而城乡居民人力资本差异较大,乡村对于信息的加工、利用能力存在明显弱势。而且信息产业本身对经济贡献度有限,易导致“索罗悖论”,但当其融入实体经济领域时会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耦合机制,产生强大的正外部性(郭晗和廉玉妍,2020)。产业数字化才是当前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然而我国城乡间产业结构分布非均衡与数字化逆向渗透趋势制约了农业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反而可能成为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潜在因素。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逐年上升,但无效和低效供给过剩,供给体系与需求体系间匹配机制缺乏适应性与灵活性,推动农业生产要素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总需求的转型升级,挖掘农业增长潜力(刘元胜,2020)。要推动乡村振兴不能将数字化政策目标局限于数字资本与人力资本两方面,產业资本、数字资本与人力资本间耦合协调机制的失衡很可能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三)数字经济、农业资本深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我国当前属于高额投资和低效率资源并存的要素配置格局(张月玲等,2016)。各项资本并非独立作用于经济发展,当资本存量到达一定程度时,资本间适配机制将愈加重要,单个资本的驱动作用将日渐薄弱,持续的粗放式资本投入反而会成为低效率生产模式的补偿手段(钟文等,2020),进而扩大区域间发展差距。我国农业目前有效资本供给水平不足,农业装备技术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明显不如城市,而且农民资本积累和创收能力不足导致城乡人力资本非均衡,农业发展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和农业产品需求弹性小等问题十分突出。农业资本深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不少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甄别与分析能力明显不足,地方政府也因此无法准确把握农业要素禀赋发展状况、农产品市场供求矛盾以及农业多元化价值构建的必要性和主要路径,进而弱化了农业资本的投放和使用效率。因此,地方政府和农户对要素和产品市场信息的把握和准确分析是提高农业资本深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前提条件。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户和地方政府获取农业要素和产品市场信息的能力,还为农业资本的技术和模式创新提供了应用平台,帮助地方政府和农户更好地制定农业资本投资和管理模式规划,挖掘农业潜在的区域、要素和资源优势,打造农业新业态,突破制约农业资本深化水平提升的桎梏,促进乡村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为此,地方政府提出了不少数字经济投资规划,但乡村数字经济投资项目仍以信息基建资本投入为主导,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存在较大差异(樊轶侠和徐昊,2020)。而且我国资本布局呈现“资本-技能互补”,物质资本将通过城乡间劳动力资本差异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马红旗等,2017)。同时,数字经济提供了一种兼具连接、互动与共享的虚拟空间,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左鹏飞等,2020),并凭借着高度渗透性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更为强大的正向外溢效应。当前我国产业数字化的逆向发展趋势已让农业居于明显劣势,如果农业机械设备与生产设施的应用水平与规模难以与数字技术相匹配,会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殷浩栋等,2020)。因此,为了提高数字化转型赋能农业资本深化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的驱动作用,地方政府要同时注重数字技术普及和应用能力的协调同步发展,构建“数字—农业资本—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机制,才能充分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助力。

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和假设3。

假设2:数字化转型水平与农业资本的耦合协调增长可以有效地赋能农业资本深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驱动作用。

假设3:乡村居民人力资本与数字资本和农业资本的耦合协调能够进一步优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赋能水平。

三、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一)研究设计

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农业资本深化及其与乡村人力资本间耦合协调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本文设定式(1)(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将以下全部变量都进行对数化处理):

lntheili,t=β0+β1lnXi,t+βclncontroli,t+provincei,t+yeart+εi,t (1)

其中, lntheili,t表示i省份t年的城乡收入差距;lnXi,t表示i省份t年的数字化转型、农业资本深化及其与乡村人力资本间耦合协调增长;lncontroli,t表示可能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其他特征变量;provincei,t表示不可观测的省份固定效应;yeart表示不可观测的年份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β0表示该模型的截距项;β1为数字经济的回归系数,其大小与正负值表示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力度与方向。

(二)变量选择与测算

1.被解释变量

城乡收入差距(theil):考虑到国内学者常使用城乡人均收入比、消费支出比以及基尼系数等指标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但这些指标并未考虑区域人口占比状况,无法准确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程度(徐家鹏等,2015)。为此本文借鉴程名望和张家平(2019)的做法,采用泰尔指数测算城乡收入差距,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2)

其中,Theilt表示用泰尔指数表征的t年份城乡收入差距;I1t和I2t分别表示t年份城市和乡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地区常住人口的乘积;I表示城乡居民总收入之和;P1t和P2t分别表示t年份城镇和乡村地区常住人口。

2.核心解释变量

数字经济水平(dig_eco):本文借鉴赵涛等(2020)的做法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两方面对数字经济水平进行衡量,分别选取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收入以及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衡量指标的一部分。其中,由于当前互联网普及率统计数据截至到2016年,无法反映最新年份的发展状况。对此,本文借鉴刘军等(2020)的互联网发展指标选取方式,分别选用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比和固定宽带用户人数占比代替。由于赵涛等(2020)选用城镇单位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从业人员占比表征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城镇单位就业人口与实际就业人口差异较大,统计信息存有一定偏差,而且当前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从业人数并不存在全口径的统计数据,为此本文借鉴胡本田等(2018)的做法选用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征。为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觀性,以上数据本文借鉴辛冲冲和陈志勇(2019)的做法,选用改进的熵值法进行赋权,具体权重结果见表1。

农业资本(agr_cap):本文借鉴李谷成(2018)的做法,分别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mac、农村用电量ele和有效灌溉面积irrig来表征农业资本投入与发展水平;同时,为保证上述三项资本测算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仍使用改进的熵值法进行综合测算。为保证数据可比性,本文分别将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除以农业总人口,将有效灌溉面积除以播种面积进行平均化处理。由于考虑数据可比性,农业机械、农业灌溉技术以及农业用电量皆以单位指标表示,以更能够准确反映农业资本深化水平。

乡村人力资本(agr_hrcap):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取向实现了由建设性向民生性转型,李盛基等(2016)认为我国当前财政教育支出主要通过提高乡村人力资本而促进农业生产,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而且财政教育投入不仅能反映人力资本的提升程度,还能反映教育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因而本文使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比pfedu可以部分反映乡村人力资本的变化情况;乡村人力资本用财政教育投入和乡村平均受教育年限综合表示,具体测算方式仍使用上述的改进熵值法。

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度(coupling):本文借鉴姜磊等(2017)的做法对农业资本Uagr、数字资本Udige以及乡村人力资本Uhrcap间耦合协调度coupling进行测算,具体三资本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3)

(4)

其中,C表示三资本间耦合度,即“三资本”间相互作用强度,但不能反映整体系统的协调状况,对此,本文引入协调度coupling。T表示“三资本”的综合评价得分,由本文选用改进的熵值法进一步赋权而得,具体数值如表2所示。同理,数字资本、农业资本及乡村人力资本间两两耦合协调度的测算是将公式内的资本数量修正为两种资本,同时式(3)中指数按照1/2和2进行替换后测算得出。

3.控制变量

为了避免遗漏变量误差的影响,本文控制以下变量。经济发展水平pgdp,用人均GDP表征;财政干预程度fs,用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表征;对外开放程度open,使用对外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表示;产业结构dus,使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表示;交通发达程度traffic,使用单位省域面积的公路里程数表示;老年抚养比olddep,使用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表示。

4.数据来源

考虑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从2013年才开始统计,而之前对乡村居民收入的衡量学者们一般使用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该口径与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口径有较大差异,无法准确反映的城乡收入差距情况,为此本文选取我国2013—2019年30省级(西藏未考虑)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上述数据分别来源于2014—2020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官网、各省份统计年鉴、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所公布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报告》。部分缺失数据,本文使用线性插值法补齐。表2为上述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回归结果

为了验证数字化转型、农业资本深化以及乡村人力资本分别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本文在式(1)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数字经济、农业资本以及乡村人力资本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同时为了减弱个体和时间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具体实证结果见表3模型(1)-(3)所示。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和乡村人力资本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数字经济和乡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农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正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证明我国目前农业资本深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出不明显的扩张作用。这说明我国政府和农户在推动农业资本深化时仅注重农业资本规模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农业要素禀赋和农产品市场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农业资本投入存在过度资本化和低效率配置的问题,再加上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低,农产品供给能力的上升反而会减弱农民的增收能力,这验证了上文假设1的准确性。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59.2%,较2020年12月增长3.3%,同时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至19.1%。可见,我国城乡居民在信息可及性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地方政府能否把握的农业要素和农产品供需的宏观信息源于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和特定的信息采集与分析设备,也是充分发挥潜在人力资本红利和农村要素、区域及资源优势的前提条件,因而本文数字经济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证明目前进一步提高乡村地区信息技术和设施普及与推广“互联网+农业”“工业互联网+农业”“区块链+农业”等相关产业数字化应用程序开发对于优化农业资本投入决策,提高农业资本使用效率尤为重要。此外,如果地方政府要获取准确的农户微观层面的运营信息,更需要农户的支持与配合,农户对数字设备、技术和相应应用软件内部信息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不仅决定了家庭设备投资规划的前瞻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而且决定了地方政府的农业资本投资效率。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存在较大差异,据《2019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2019年农民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推算2018年我国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3年,城镇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8年,其中从事非农产业农民工的受教育年限仅为9.7年,农村居民整体受教育年限仅为7.92年①,众多农民欠缺对信息技术准确的认知和基本操作技能,即使全面推进数字基建和设备普惠化,也只能实现农户在通讯、娱乐、日常购物等消费端领域的简单集聚,无法真正激活其对农户和地方政府农业资本投资规划的赋能作用,因而本文实证模型中乡村人力资本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引入资本间耦合协调关系后回归结果

为了验证数字化转型、农业资本深化、乡村人力资本间耦合协调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本文在式(1)的基础上分别将核心解释变量替换为数字-农业资本耦合协调度、乡村人力资本-农业资本耦合协调度、数字——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度以及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度,同时我们仍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具体实证结果见表4。从资本间两两耦合协调关系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数字-农业资本耦合协调度与数字-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而且回归系数分别为-0.444与-0.408,都较数字经济、农业资本以及乡村人力資本分别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更加突出。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乡村人力资本-农业资本耦合协调度的回归系数虽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回归系数转为负且具体影响值变为-0.048,与农业资本单独作用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张效应呈现明显的差异,说明乡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可以帮助农户了解更多农业知识和提高农户对农业数据的分析能力,进而优化农户在农业资本领领域的投入模式和使用效率。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从农户分析整理的微观家庭数据中总结出适应性的农业资本投入机制,有助于农民增长,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然而,过度依赖于人力资本增长对农业资本深化的赋能作用这一方式存在明显的政策上限,农业发展的上限受制于诸多物理、地理层面的要素限制。如传统经济下即使地方政府增加有利于乡村人力资本培育的设施、服务以及要素投入,但仍不能摆脱当地要素配置结构的影响;本地及邻近地区教师劳动力、教师素质水平、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设施的制造能力等因素仍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对局部交易市场的过度依赖束缚了农户和地方政府对农业要素的可选择性,大众化的教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无法满足不同类型乡村居民对教育水平和种类的多样化需求,反而局限农业资本深化的赋能作用。数字经济的引入能够实现农户和地方政府部门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对象间广泛而及时的市场接入,满足不同类型农户对教育种类和水平的需求,进而提高乡村人力资本赋能农业资本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驱动作用。因而,本文在表4模型(4)中引入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度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结果表明: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度的回归系数为-0.520且通过1%水平显著性检验,其影响效应较数字-农业资本、数字-乡村人力资本与乡村人力-农业资本更为明显,上述研究分别验证了假设2与假设3的准确性。

(三)优化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关系的各资本所需投资比例检验

为了就优化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关系的资本投入比重需求进行检验,本文在式(1)基础上将被解释变量依次替换为数字经济、农业资本与乡村人力资本,核心解释变量替换为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度,即我们验证每当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提升1%,所需要分别提升数字经济、农业资本和乡村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考虑到数字经济、农业资本及乡村人力资本分别是去量纲标准化后的值计量单位是可比的,因而本文借鉴表2中各变量的统计信息,发现数字经济、农业资本和乡村人力资本的平均值分别为35.84、26.64与63.37,而且三者对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效应之比分别为2.778、1.012与1.169,因而资本投入需要考虑既有资本规模和增长率之间的乘积比值,根据计算我们可以发现要提升优化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关系,数字资本、农业资本与乡村人力资本间投入比值应该为49.63%、13.44%与36.93%。可见,当前数字经济和乡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地方政府虽然注重了乡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但截至2021年6月份,我国仍有近40%的居民存在普及空白,城乡居民的一级数字鸿沟为19.1%,而且农业由于受到产业生产的自然属性限制,数字化转型需求很低,目前有关农业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尤为缺失,据中国通信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在产业数字化中我国农业数字化比重仅为8.2%。同时,乡村人力资本决定了农户可以甄别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继而对调整农业资本投资规划和提高农业资本使用效率,为农户培育和开发更多农业发展新业态提供了条件。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聚焦于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关系视角,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农业资本深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业资本深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主要特征,然而我国在推动农业资本深化时仅注重农业资本规模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当前农业要素禀赋和农产品市场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农业资本投入存在过度资本化和低效率配置的问题。由于,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农产品供给能力上升反而减弱农民的增收能力,因而农业资本深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不明显的扩张趋势;第二,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和农户对农业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提高农业资本的配置效率,盘活农业资本潜在的区位、资源及要素优势,数字-农业资本耦合协调关系的优化能够提高农业资本深化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驱动作用;第三,乡村人力资本的引入虽然也能够提高农业资本配置效率,但受到明显的地理和物理属性约束,因而乡村人力-农业资本耦合关系优化仅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了不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较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乡村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上限,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关系的优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优化特征;第四,目前地方政府要优化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关系,数字资本、农业资本及乡村人力资本的投入需要遵循49.63%、13.44%与36.93%比例关系,农业数字化的应用软件、设备的普及不足,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仍需提升。

(二)政策建议

一是协同农业资本和乡村人力资本深化进程,加快农业“新基建”的布局与发展。补齐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服务的短板,地方政府不能仅以固定宽带、移动电话设备以及互联网普及程度作为衡量一级数字鸿沟弥合程度的政绩指标,而要以通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全方位扩容升级为基础,加快通讯设施、设备的覆盖品质与性能提升,全面提高4G、5G、千兆光纤以及通讯卫星在部分有发展条件、有密集需求的农村地区普及。全面促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获取农业生产、研发以及服务信息,优化农业数字化设施、设备的应用技术,降低其使用门槛,发挥农业数字化与乡村人力资本和农业资本深化进程的全方位耦合协调潜能。

二是注重“新基建”对乡村人力资本培育的赋能作用。建设覆盖全部行政村的“乡村数字图书馆”,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农户的农业生产规模、生产种类和市场供需情况,结合线上农业数字化教育与指导项目,为不同地区农户提供不同类型的图书资源、应用指南以及相关数字化农业生产和管理。同时,开展网络知识和数字金融的教育活动,指导农民规范使用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最大程度地使数字金融的便利性惠及农户。

三是以政企合作为主要手段,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资本深度融合。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税收激励以及融资优惠等政策,为支持数字技术与农业资本融合的研发项目提供发展空间。同时,对于满足基本技术应用标准的研发产品可以加强品牌支持和提供一定的商业授信,开展农业机械化设备、灌溉技术的数字化改造,推动农业设备、化肥、气象、水文、育种等数据的全面、及时搜集和整理分析,数据驱动与数据集成应用相结合,提升农业资本配置的效率,化解农业生产和研发模式中的潜在风险。

四是开展农业数字化经营项目试点,盘活返乡农民工、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和留守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以数字龙头企业、农业研究机构和生产团队为依托,加快农业数字化经营项目试点建设。一方面,借鉴微软公司于2020年6月30日提出的全球技能计划,为弱势群体免费培训数字技能,整合内部部门技能人员的学习资料、理论知识需求和实操技能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激励措施鼓励农业研究机构、生产团队与数字企业共同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经营项目的重点、不足点以及创新点,设计出大体完整的农业数字化思路和数字化应用程序与模式,鼓励农户参与线上业务培训,避免因传统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低而导致的增收困难甚至增长能力弱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武宵旭,葛鹏飞,徐璋勇.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与空间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5):149-156.

[2]李静.劳动力转移、资本深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29(3):31-38.

[3]郭剑雄,鲁永刚.劳动力转移、物质资本深化与农业产出增长[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2):58-62.

[4]高帆.结构转化、资本深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上海为例的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2):66-73.

[5]夏永祥.农业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2002(7):43-47.

[6]黄振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发展——1985—2005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的实证与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08(3):124-129.

[7]张军.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長:一些发现及其解释[J].世界经济文汇,2002(1):18-31+17.

[8]郭熙保,苏甫.速水佑次郎对农业与发展经济学的贡献[J].经济学动态,2013(3):101-108.

[9]罗浩轩.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9):4-14+110.

[10]赵文,程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新考察——对基础数据的修正和两种方法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11(10):4-15+35.

[11]叶兴庆,程郁,赵俊超,宁夏.“十四五”时期的乡村振兴:趋势判断、总体思路与保障机制[J].农村经济,2020(9):1-9.

[12]周冬.互联网覆盖驱动农村就业的效果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16(3):76-90.

[13]卜茂亮,罗华江,周耿.Internet 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人口,2011,26(5):1-10.

[14]马俊龙,宁光杰.互联网与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J].财经科学,2017(7):50-63.

[15]辜胜阻,李睿.以互联网创业引领新型城镇化[J].中国软科学,2016(1):6-16.

[16]Mohammad Salahuddin,Khorshed Alam.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 A panel data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2016(76).

[17]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改革,2020(12):48-56.

[18]温涛,陈一明.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现实障碍与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0(7):118-129.

[19]Britz J,J Blignaut.Information Poverty and Social Justice,South African[J].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1,67(2),63-92.

[20]贺娅萍,徐康宁.互联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事实的检验[J].经济经纬,2019,36(2):25-32.

[21]许竹青,郑风田,陈洁.“数字鸿沟”还是“信息红利”信息的有效供给与农民的销售价格一个微观角度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3,12(4):1513-1536.

[22]郭晗,廉玉妍.数字经济与中国未来经济新动能培育[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1):65-72.

[23]刘元胜.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效能分析及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2020(7):106-113.

[24]张月玲,林锋,陈宝国.中国区域资本积累、要素匹配与动态效率差异[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6,36(12):23-34.

[25]钟文,钟昌标,郑明贵.资本匹配、创新力培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8):36-43.

[26]樊轶侠,徐昊.财政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机理与经验启示[J].改革,2020(8):83-91.

[27]马红旗,黄桂田,王韧.物质资本的积累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资本—技能互补视角[J].管理世界,2017(4):32-46.

[28]左鹏飞,姜奇平,陈静.互联网发展、城镇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7):71-91.

[29]程名望,张家平.互联网普及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9(2):19-41.

[30]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31]刘军,杨渊鋆,张三峰.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0(6):81-96.

[32]胡本田,高宁,陈晨.数字经济发展普及度与信息敏感度关系的定量估评——基于全国31个省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8,19(4):42-48.

[33]辛冲冲,陈志勇.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财政汲取能力——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8):1-16.

[34]李谷成,李烨阳,周晓时.农业机械化、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孰因孰果[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112-127.

[35]李盛基,呂康银,金凤龄.财政教育支出减贫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6(6):48-52.

[36]姜磊,柏玲,吴玉鸣.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5):788-799.

[37]梁丽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例[J].海南金融,2020(1):68-76.

收稿日期:2021-11-12

作者简介:徐    昊(1995-),男,江苏扬州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
浅析传统出版社数字转型模式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美国期刊业数字化转型的渠道分布态势及启示
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研究综述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