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行动”育新人,志愿服务暖人心
2022-02-25王洪兴赵静
王洪兴 赵静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于1983年建校,是北京市第一所独立设置的职业高中,也是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德育化研究基地。学校于2006年启动“红松行动”志愿服务项目,经过15年的精心建设,参与师生近万人,志愿服务基地累计70余个,服务群众10余万人次。学校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课程、做进社区、做进家庭,逐渐形成了全校师生认同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德育品牌,项目于2019年被评为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德育品牌。
守正创新,打造特色德育品牌
学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将志愿服务精神、学校文化精神有机融合,带领全校师生在实践中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发扬新时代雷锋精神。“红松行动”品牌建设是学校在志愿服务领域的创新探索,在继承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品如松、劲有为”的校训精神,通过精神引领、实践育人、评价激励,全面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巩固学生的思想阵地建设,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学校逐渐构建起“红松行动”的“一二三四五”品牌体系。即:弘扬一个育人理念——“弘德尚能、以技立身、以德立人”,培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学生;结合两个“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学校文化精神;实现三个育人功能——价值理念塑造、社会责任培育、实践能力强化;确立四个建设路径——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弘扬志愿服务理念、修订志愿者管理制度、创新志愿服务内容载体;五位一体实施——学校、政府、社会、企业、师生共建共创、协同实施,着力培养具有“红思想”(爱国、进步、奉献、友爱)和“松品格”(儒雅、自信、自强、自律、忠诚、乐群)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盘布局,推动志愿工作落地
长效机制,为实践育人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在“多元参与、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学校构建了由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企业家庭社会联动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责任明确,协调有序,举措有力。党团引领,以党建带团建,把志愿服务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入团积极分子培养的必须环节,充分发挥党员、团员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学校制定了《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关于志愿服务的管理办法》《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志愿星级标兵评选办法》等激励评价制度,学生每高效完成1小时志愿服务获得一棵“红松”,每10棵“红松”可换取一枚红星志愿奖章,并将服务工作以积分的形式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三是健全保障机制。实施党建引领下“五定(定计划、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服务项目)、三到位(总结到位、制度到位、评价到位)”的运行管理机制,并根据志愿服务育人工作实际需要投入经费,分类建立志愿服务基地,配备管理教师,为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级体系,有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为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学校全面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学校层面的志愿大队、校区层面的志愿中队和班级层面的志愿小队,即“三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形成了全员、全覆盖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大队承接经典志愿服务项目,如胡奶奶家庭服务项目、首都图书馆 志愿服务项目;中队承接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如劲松西社区老年人理发项目、摄影志愿培训服务项目;小队实施常规志愿服务项目,如1718班的“平安地铁”疏导志愿服务项目。
学校将志愿服务系列化改革作为德育改革创新的突破点,规范志愿者招募程序,全面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全校师生均在“志愿北京”网上注册成为志愿者。作为学生社团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每周五下午的课表。每个志愿团队有教师参与,并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及相关机制保障,确保志愿服务体系顺畅运行,取得育人实效。
以文化人,为志愿服务注入红色基因
首先,思想引领,树立“红色”理想。学校的志愿服务培训从学习和了解红色文化入手,通过唱响红色歌曲、朗诵红色经典、重走红军路、开展红色讲堂、阅读红色书籍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國共产党的发展史和战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通过主题班会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组织观看“砥砺奋进的5年”成就展等,引导学生了解当代中国改革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树立民族自信。
其次,学科渗透,培育“红色”情怀。“红松行动”按照“党政高度关注、社会普遍需求、具有实施条件、师生乐于参与”的思路,开发了“红底色”系列、“雷锋精神”系列、“专业技能服务”系列项目。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课程改革,编写并实施《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教材,引导学生“筑匠魂”“怀匠心”“守匠情”“践匠行”,将课程思政落实在每个教育环节中。如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学生通过面塑的形式创作了国旗、建国七十周年徽标等作品。
再次,典型活动,涵养“红色”精神。学校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志愿服务课程化、常规化。每周二下午是志愿服务日,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此外,学校抓住重要教育契机,向学生传递志愿精神。每年的开学典礼、3月5日学雷锋日,学校都会举行誓师大会,为三级志愿服务组织授旗,表彰学校“志愿之星”,为新生佩戴志愿者徽章,全体师生齐唱“志愿者之歌”。每个班级每学期还要组织召开一次以“传承红色文化,传递志愿服务精神”为主题的班会,涵养学生的“红色”精神。
最后,实践体悟,传承“红色”传统。在学校层面,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以“大爱之心”与实际行动践行“红松”品牌所蕴含的精神。自2011年起,学校与李锦记集团携手共育“希望厨师”,10年来,已培养400余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了“成就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造福整个社会”的梦想。在师生层面,推广“团队+结对+接力”的志愿服务模式。胡奶奶家庭服务、首都图书馆志愿服务等作为品牌项目,持续服务时间都达10年以上。师生在实践中传承“红松”精神,在爱与奉献的温暖中用实际行动感染着他人,同时也教育着自己。
多点开花,彰显志愿服务成效
育人效果显著。15年来,学校志愿服务内涵不断丰富,育人功能充分彰显,优秀学生不断涌现。10级李晨朝成为首个获得“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的学生;12级王越荣获北京市“孝星”称号;14级陈晓迪荣获“全国最美中职生”称号;18级盖乐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132人次获评首都图书馆“优秀文化志愿者”,51名学生因在志愿服务中的突出表现被评为朝阳区“校园之星”;近五年,1325人次在国家、市区级职业技能大赛或素养竞赛中得奖。
服务对象高度认可。学校志愿活动既服务于军人家属、退休党员、养老院孤寡老人等群体,还服务于“两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学校调研结果显示,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在95%以上,其中,坚持10年以上的“红松”项目满意度为100%。
学校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餐饮职业教育示范院校、2019年度十大优秀教育机构、北京市五星级健康促进校等荣誉。此外,学校志愿服务团队连续7年被评为首都图书馆“优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多个志愿者项目被命名为“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学校团委被命名为“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
责任编辑: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