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需要什么

2022-02-25夏雪梅

教育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样态创造性建构

夏雪梅

1 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我们为什么需要项目化学习?在《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中,我们提出,项目化学习是为了心智的自由。心智的自由不是放任个体的自由,每一个个体都在和他人的关系中生长,个体要对所处的共同体和自然界负责。今天的教育需要引导孩子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诚信、尊重生命、独立的批判性思考、社会责任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不应该缺席。项目化学习对人的成长意义是在做事中学习,在做事中体现和打磨自身的价值判断。项目化学习要让我们的学生关注真实的世界,不仅仅是为了深度理解和掌握概念,不仅仅是为了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敬畏自然与生命,理解何为社会责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琐碎的知识和成绩导向的学习,无法让学生理解何为对现实的关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而竞争性学习也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共同体的社群价值,只抓住细节的点点滴滴不能让学生有大的图景,无法看到不同的细节和事件背后的相互關联。

从“全国项目化学习案例平台”四年来收集到的7000余份国内项目化学习案例来看,有近70%的案例是在探讨与自我和日常生活有关的话题,而较少体现更为深切的社会关怀。相反,国际上经典的项目化学习案例往往带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指向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性、科学性议题,如生态环保、太空探索、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爱与信仰等。有研究者通过对比美国和中国的STEM项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68.75%的美国STEM课程在构建情境时能够结合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或挑战;相比之下,我国能够体现这一评估细则的课程样本仅占38.46%。

如何在项目中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这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和说教上,而要让学生对人类面临的真实问题产生“切肤之痛”“关联之感”,同时要让学生持续地参与项目探索。在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的项目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学校对疫情主题的学习是一次性的,知识的介入是一次性的,完成的成果也是一次性的。比如制作一只口罩、配制一份消毒剂、根据各地疫情数据绘制一幅曲线图等,但我们是否反思过做这样的项目价值是什么?再如对垃圾的处理,将废旧报纸做成艺术包、将废旧衣服制成艺术品等,这些只是“花边项目”,往往缺少引领性的价值观作支撑。在国际经典的垃圾处理项目中,前端会加上对垃圾来源的考察,链接“我”作为垃圾源,中期会加入对不同类型垃圾的产生原因和处理方式的探索,后端会让学生生成与垃圾处理相关的经济、商业设计,由此让学生生成“没有任何垃圾是垃圾”的深度理解。这样的项目历程更加上位、开阔和复杂,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情感培育的价值会更大。

没有价值观支撑的项目是没有灵魂的,会沦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另一种样态。一个好的项目不仅需要还原真实世界的本质面貌,更应该具有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格局的立意。项目化学习要有更深切的社会关怀,为学生打开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窗口。我们需要抬起头来,仰望星空,从个人扩大到全球、浩渺的宇宙,以人类普遍面临的困境、机遇与挑战为项目的契机,塑造自由而有价值的灵魂。

2 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要基于理智传统

我们需要承认,项目化学习是有其理智传统的,如果不认可、不理解其理智传承中的精髓,对其的实践往往只是皮毛。项目化学习在西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来源,最早的一条历史脉络可以追溯至16世纪,以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为代表,他们认为自己的职业与传统的石匠和工匠不同,是具有艺术性的,需要科学和艺术的理论知识与长期训练,而不仅仅是通过口耳相传,因此所有要进入这一行业的学生都要接受“设计的挑战”,形成的作品称为progetti(project),即项目化学习的原型。progetti需要满足五大标准,即项目化学习黄金准则的雏形——

其一,挑战性,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积极的问题解决,而不仅仅是聆听、理解、整合、再现。其二,真实性,progetti反映艺术家、建筑师的真实期望和工作经历。其三,为了回应教师提出的真实性问题,学生需要发声和抉择,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和模型,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多种答案。其四,产生公开的产品,产品是创造力的外在表现,让学习变得可见。其五,一旦学习变得可见,那么他人将能够参与讨论、给予反馈、参与批评和帮助改善,作者自身也能形成反思。

近代的项目化学习又融入了杜威“做中学”的科学探究原型,融入了医学教育中“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特征,强调在真实问题中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进行持续探究。这就使得今天主流的项目化学习带有强烈的设计导向和科学探究意味,体现为隐射学科或跨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以项目成果(人工制品)反映领域专家(科学家、数学家、作家、历史学家、工程师等)的实践活动。

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不能脱离于理智传统和国际大背景而开展。项目化学习需要基于特定的质量标准,并不是所有产生出项目成果的活动、实践都可以称之为项目化学习。

进入21世纪,在国际上素养变革浪潮中,诸多国家、地区、创新学校进行了各类变革,它们也具有参差多样的形态,但都具有挑战性问题、真实情境、持续探索、增进反思等重要的底线要素。这些来自他乡的实践呈现出多彩斑斓的生态,促使我们思考中国的项目化学习实施之路。

海纳百川,和而不同,是我们进行中国建构的原则。“和”不意味着大家都整齐划一,“和”的基础正在于其差异性和多样性。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不是要发展“以水济水”“琴瑟专一”的单一样态,而是尊重现有实践中的各种样态,用项目化学习的要素,“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允许不同样态和阶段的项目成长。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中国分学科的情境中,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多样的课程样态中,在德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等多样的领域范围内,在学校原有的探究性作业、长周期作业、传统活动中,都可以生长、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项目化学习样态。我们在《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这本书中提出了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这三种类型及不同学校的实施样态,就是一种指向不同课程类型和功能的尝试。

千江有水千江月,实践是千变万化的。人是多样的,社会是丰富的。就如这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出了以往比较少见的家庭项目及线上项目。

3 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需要指向我们的教育短板

我们的教育短板是什么?在国际比较中,中国学生往往被认为基础扎实,但是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不足,甚至成为“短板”。我们认为,在当下中国的教育情境中,项目化学习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补足中国教育的这块“短板”,通过多种项目形态,让我们的学生拥有真实的问题解决的经历,成为积极的行动者,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创造性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吉尔福特(Guilford)早在30多年前就宣稱,创造性是全面意义上的教育关键。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变动不居的人工智能时代,这一重要性更为凸显。

面对错综复杂的不确定问题,人是否能够创造性地思考,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颖方案,因地制宜地筛选适切的方案,成为区别人与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式之一。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要能引导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指向让学生更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2015年成立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起,我们就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在我们对素养的理解中,素养、学习、创造性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奇泽姆(Chisholm)认为,对于“素养”的理解,有两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应用自己的所知完成特定的任务或问题,二是有能力在不同的情境间进行迁移。

对情境的学习力和迁移力是素养的核心。素养在情境中形成、抽象、迁移、转换。素养的形成意味着个体在以往的情境中具有足够的学习力,并能在新情境中迅速寻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对新情境进行判断和解决问题。简而言之,这种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素养。

素养蕴含着对学习、学会学习的新理解。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习得现成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孤立地训练各种认知能力,而是在具体情境中获得生长性经验,再迁移并创造性运用的过程。

2019年,我们接受上海市教委的委托,研制“上海市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文件,基于上海作为全球科创中心的定位,将创造性对于学习的价值予以进一步澄清。2020年,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中,更将“创造性问题解决”作为推进目标,并从这一角度对项目化学习进行了界定:以校长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团队,在学校活动领域、学科领域和跨学科领域,设计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探究,实现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项目化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与沟通等重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

在新一轮计划中,我们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创造性,创造力并不是少数人独有的、神秘的、随意的,学生对一件事的重新理解或新想法就是创造。创造性是可以培养的,可以通过累积领域知识、思维方法,逐步产生富有洞见的新想法。我们的教育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对经验、行动或事件作新颖而有意义的诠释,有机会解决日常的、复杂的真实问题,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伟大的发明创造都始于这些微小的创造性想象和解释。

创造性问题解决很难通过传统的、基于讲座的教学方法习得。而项目化学习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从实证研究的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的元分析支持项目化学习在知识获取深度上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知识深度和灵活性这两个指标上。研究表明,经过项目化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灵活,保留的时间更为持久。

在新一轮的探索中,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类型的项目带给学生在不同领域、课程的多样创造性体验。在活动项目中,引导学生体会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在学科项目中,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新见解,创造性地用学科知识进行新实践;在跨学科项目中,引导学生进入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感受不同专业领域的传奇人物、专业精神和思维方式。所有这些让学生像设计专家、问题解决者、学科专家、领域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的历程,都会对学生创造性潜能的激发产生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样态创造性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