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慧:以文学烛照青少年儿童成长困境
2022-02-25艾灵
艾灵
迟慧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出版了《慢小孩》《藏起来的男孩》《云端小学》等40余部作品。曾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辽宁省出版政府奖、大白鲸幻想儿童文学钻石鲸作品、第八届上海好童书等奖项。
《慢小孩》是迟慧的全新长篇作品,她用孩童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烛照着这片新生的童话王国,字里行间既跳动着欢快的文字,又流淌着爱与温暖,妙趣横生,不落窠臼。2021年8月,《慢小孩》获得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这样评价:“迟慧的目光总喜欢落在那些我们难以关注的地方或是我们看到了却又将目光挪移开的地方,殊不知,那些地方才可能是文学的烛光应当照耀的地方。”
迟开的花蕾同样芬芳
《教育家》:您坦言,与“慢小孩”的相遇并非偶然,因为自己就是曾经的“慢小孩”。从您的经历和观察来看,“慢小孩”一般具有哪些特点,常常会遇到哪些烦恼?他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迟慧:在《慢小孩》这部作品中,我关注的是以“慢小孩”为代表的与众不同的小孩。我所理解的“慢小孩”是不能达到统一成长标准的小孩,他们同样是正常的小孩,只是在某一方面比“规定”的速度慢了一些。
比起那些早慧的孩子,“慢小孩”的童年是艰辛的,他们因无法达到统一的成长标准,被忽视、被打击,因而胆怯、自卑。他们不被理解、不被认同,被粗暴地剥夺了成长的空间。而孩子又是那么弱小,根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耐心地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的成长速度。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是了解每个孩子,给每个孩子成长空间。作为曾经的“慢小孩”,我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也在自我疗愈,写着写着豁然开朗:迟开的花蕾不是同样芬芳吗?等待是不是家长应该学习的一门功课呢?
《教育家》:《慢小孩》一书中所写的关于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孩子以及孩子们之间的许多故事和场景似乎都有现实生活的影子。通过这本书,您渴望告诉家长、老师以及孩子们什么?
迟慧:在这本书中我想与家长、老师分享这样的教育观: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发现孩子、等待孩子、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成长方式,每个孩子都了不起。我在这本童话里创造了慢慢小学,学校的特别之处就是允许学生慢慢长大,这里有一位慢老师,从前她也是一个“慢小孩”,她的理想就是当一位帮助“慢小孩”的老师。慢老师用爱与信任、坚持与等待、包容和理解疗愈了“慢小孩”的创伤,使他们有了自信并发现了自己的潜能。我希望这个人物能对家长和老师有所启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成长方式。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复制,也不是用模具去塑造孩子,而是使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探索出自己的生命之路。
我想通过作品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当你落在别人后面时别灰心,寻找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有一位教育专家讲得非常好,他说生命犹如在森林中的探索,成功的人生就是在森林的生态系统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很多家長却把生命看成了跑道,认为跑得越快越好。所以我还想告诉孩子们人生并不是一条竞赛跑道,如果在速度上赶不上别人,你完全可以换个项目,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性等待你去探索。
《教育家》:在《慢小孩》中,谷老师被施以魔法变成鸡蛋,变回了小小谷、小谷,最后又突然长大。经历了这一过程,谷老师才回到儿童视角看待学生和对待教育。为什么成年人总是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忘记该如何理解孩子?
迟慧:谷老师小时候也曾因淘气不被老师接受,但她成为老师后就完全忘记了小时候的遭遇,不理解也不接受“慢小孩”。我想通过谷老师的故事映照现实,唤醒家长和老师们,使他们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不能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小树修剪枝叶,但不要因他们长得不如其他树快而责备,更不能拔苗助长,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轨迹。家长和老师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我想关键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生命个体,耐心地倾听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并与之共情。
走进大凉山,看见教育的力量
《教育家》:您的现实题材儿童长篇小说《云端小学》入选了2021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据了解,为创作这部作品,您走进了大凉山,亲身感受当地师生贫苦艰辛却坚韧感人的生活。能否介绍下那是一次怎样的经历,对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迟慧:《云端小学》是以大凉山支教老师为蓝本创作的小说。早在几年前,我在媒体上看到大凉山的贫困以及孩子上学难的报道时深受触动,于是开始关注教育扶贫。从2015年到2020年,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脱贫也取得重大突破,贫困地区的孩子都有学上了,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也时常从新闻上看到大凉山的孩子与支教老师的感人故事,我很想知道从没有学校、没有老师,到漂亮的校园、琅琅读书声、一双双闪烁着梦想光芒的眼睛,这其间大山深处的村小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也对那些从现代化都市到封闭山村的支教老师充满好奇,是什么使他们默默无闻地在大山里坚守?这是我的创作初衷。
2020年秋天,我走进了大凉山体验生活,与支教老师和彝族孩子度过了难忘的时光。这段特别的经历深深地震撼了我。我在凉山州美姑县依惹村小学的主要采访对象是刘校长,办公室的墙壁上贴着他最喜欢的几张照片,其中就有孩子们在最初的校舍和教室里的照片——那是2014年,28岁的刘老师离开繁华的广州来到一贫如洗的深山,成为依惹村小学唯一的老师。这些年来,他默默无闻地在大山深处陪伴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大凉山孩子的教育事业。他很少谈及自己的牺牲和奉献,却把自己的生命和一群原本陌生的孩子联结在一起,去引领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种下梦想。我在采访中似乎找到了答案。对大爱的信仰使他成为精神上的巨人,使他有力量战胜各种艰难,我感受到追求带给他的精神富足和力量。
对支教老师们的采访于我也是一次次精神的洗礼。他们薪火相传,用充满活力而又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着大凉山孩子的命运,推动着大凉山的文明进程。我在依惹村小学体验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同孩子们交流互动。课余时间,我和孩子们聊了很多,他们的心就像他们的眼睛一样清澈,很快就向你敞开心扉。有些孩子看了我的书,和我聊他们喜欢的人物和故事,有些孩子和我聊他们的生活和冒险经历,有些孩子和我聊他们家里的小动物和趣事……我被他们的故事所吸引。这些孩子虽然生在贫穷的大山里,每天要干很多繁重的活儿,但他们拥有大自然,可以在大自然中释放天性。
大凉山之行,我收获了感动和丰富的创作素材。我看到了依惹村小学在支教老师的守候与努力下,怎样一点点演变成一所美丽的活力校园,也看到了大凉山孩子怎样在深山里放飞着梦想。当我与支教老师、彝族孩子的心联结上时,创作的灵感就涌现出来。我在创作中被支教老师的心灵之光照亮,与彝族孩子共处的难忘时光也变成书中动人的细节,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教老师,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大凉山的孩子。
《教育家》:您还走进美姑县依惹村小学每个班级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并启发孩子们创作童话。您觉得那里的教育、那里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迟慧:在给依惹村小学的孩子们当临时支教志愿者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比如有趣的大自然课堂,我和二、三年级的孩子们排着长长的队伍,顺着蜿蜒的山路,来到了山顶的草坪,黑板也跟着我们爬上了山顶,上面写着“寻找童话城堡”。大自然课堂非常辽阔,我们头顶天空、脚踩山峦,远处的马儿正摇着尾巴,几只山羊在吃草。在飘荡的云雾间、在翠绿的青草间,孩子们围坐在我周围,一起寻找“童话城堡”。
再比如我在给六年级的孩子们上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请他们现场创作童话,没想到他们才思泉涌,争着抢着讲童话,对创作童话热情高涨。我干脆就把这节课改成了“我们一起讲童话”,我们还通过投票评选出了十位“童话大王”。虽然我去过很多学校,但对依惹村小学的印象最为深刻。孩子们给我带来了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非常旺盛。他们不缺天分、不缺聪明才智,缺的是教育资源和机会。是支教老师的奉献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但大山里毕竟相对封闭,希望文学艺术工作者能够关注这些孩子,如果能去短期支教就更好了,这能开阔孩子们的视野,甚至会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我也希望城市的学校与大凉山村小建立友好关系,线上交流、共享教育资源等。
以文学作品滋养更多孩子
《教育家》:2021年8月,《慢小孩》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于您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迟慧:我的童话创作是由我的儿子开启的,第一部童话作品是我们亲子互动的结果,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形下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童话闯进了我的生活,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风景,这个阶段的创作是自发的。從《慢小孩》开始我进入了自觉的创作阶段。而我与《慢小孩》的相遇并非偶然,因为我曾经就是“慢小孩”。这是一本长大了的“慢小孩”写“慢小孩”的书,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从《慢小孩》开始,我更加渴望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成长的困惑,用文字给予他们心灵的力量。我想用文学作品帮助更多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儿童文学创作启迪了我内在的爱,从爱自己的孩子扩展到爱更多的孩子,而我的人生也因此受到了滋养。
《教育家》: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您一直关注当代教育现场,关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儿童的真实遭遇和成长困境。在这个过程中,您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迟慧:我用作品呈现并探讨孩子们的成长困境,这个根基就是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我会通过走进校园、深入生活等方式了解孩子们,以儿童视角与孩子们深度交流。我最强烈的感受之一是人格教育的缺乏导致部分孩子成长不均衡或出现心理问题。完整独立的人格是人生的地基,没有牢固的地基,大厦再高也有倒塌的危险。感受之二就是自我的缺失。有些家长扼杀孩子的兴趣、强硬地规划孩子的人生,不允许孩子做自己,导致孩子成为按照父母指令生活的“空心人”。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应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绽放。成长的过程就是发现自己和成为自己的过程。我想通过作品引导孩子树立健全的人格、寻找自己的热爱、梦想以及成长方式等,并引起家长的反思。
《教育家》:教育原本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心,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其实类似这样的教育理念家长和老师并非不知道,但却依然有太多的家长和老师总是想尽办法去干预和改变属于孩子的个性化的成长节奏。您认为这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底层逻辑,我们的社会应如何改变“知行不一”的教育行为?
迟慧:的确,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教育,也看了不少教育方面的书,不是不知道教育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但是很难做到,这主要源于家长焦虑的心态。土耳其有一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条矮树枝。”有的鸟飞得高,有的鸟飞得低,飞得低的鸟也并不代表着“笨”。当孩子需要一条矮树枝时,希望你是送来矮树枝的人。反过来说,如果你的孩子没有长成参天大树,那每一棵矮树上都会落着鸟,也会有属于他的风景。我的意思是,如果孩子成长为普通人,他也会有普通人的幸福,但不少家长却不能容忍孩子成为普通人。究其原因是目前的价值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用学习好坏来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人格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在高压下出现心理问题,有数据显示中国有24%左右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我非常心疼这些孩子,希望能用文字帮助他们,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希望家长和老师能意识到培养孩子完整独立的人格才是拥有成功人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