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2022-02-24蔡梅
蔡梅
摘要:教育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仅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足的,还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学生身體素质的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改善学生当前参与体育运动的现状,使学生变得主动起来,让学生系统地展开体育学习。教师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突出了学生在运动中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使得学生理解了体育精神并在活动中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2-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引导,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在教学中思考有效实施的策略,应当懂得从学生出发,立足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要参与者,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赢得学习的胜利,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会了解体育健康知识,产生体育运动的兴趣,营造充满趣味的体育学习氛围。
一、增加师生间互动,了解学生身心规律
中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时候,会受身心特点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规律,然后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的时候,我先是与学生进行了对话交流,询问学生:“你了解体育吗?你认为体育课堂有着怎样的特点?你希望在体育课堂中得到怎样的锻炼?你喜欢怎样的体育课堂学习氛围?你想要在体育课堂中得到怎样的发展?你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在学生给出问题答案之后,我对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知道不同年龄段、性格特点的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更加适应怎样的运动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再丰富体育健康知识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体育健康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深化。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掘学生的优点
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想要拥有展示自己优点的机会,让更多的人认可自己。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要懂得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不断发掘学生的不同之处。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足球运动的时候,为了使学生了解足球的特点,使学生在面对足球的时候,拥有主动参与的心态,在运动中展示自己的优势,我先是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然后为学生设置了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的特点、规则、技巧等,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足球的印象,展示自己在足球运动中的优势,吸取他人运动过程中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足球运动水平。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先是分享了自己知道的足球运动知识,然后表达了自己对足球合作的理解,形成了集体意识。接着,对于合作讨论中出现的分歧,学生进行了细致剖析,结合实践练习找出了解决分歧的正确方式,产生了学习的自豪感,表示会珍惜合作机会,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三、开展竞赛活动,发扬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个人魅力的体现。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竞赛活动的时候,要重视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拼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修养。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竞赛活动的时候,为了锻炼学生的篮球能力,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形成互相尊重的意识,践行诚实守信、奋力拼搏的体育精神,我按照学生的层次水平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对抗小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竞赛,使学生在规则的约束下展示自己的运动魅力。对于在竞赛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诸如懂得保护队友、与队友配合默契等,我都进行了表扬。而在竞赛活动中出现了作弊、消极等问题的学生,我提出了批评,并为学生讲述了篮球名人的故事,使学生在聆听中得到精神上的启发,知道比赛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体育精神相较于比赛结果而言更重要,体现了一个人的追求和素养,只有拥有了高尚的体育精神,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总之,本文通过增加师生间互动,了解了学生的身心规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掘了学生的优点;开展竞赛活动,发扬了学生的体育精神。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体育进行了定位和思考,知道了体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而是对自己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可以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拥有积极向上的成长态度。同时,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拉近了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分享给教师,然后与教师一起围绕体育运动展开高效率的讨论,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探索之路。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寻找适宜学生的方式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扎实了自己的专业基础,对学生有了更加系统、清晰的了解,知道了从学生出发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帮助。
参考文献
[1]郭东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的实践研究[J].新智慧,2020(36):125-126.
[2]蔡可伟.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