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三点”,构建原生态文言文教学

2022-02-24陈元德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2期

摘要:文言文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言”与“文”之间的关系,实现文言文的“文”“言”合一。结合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从炼字炼句、以言带文、文言合一等角度探讨原生态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以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

关键词:炼字炼句;以言带文;文言合一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养。”这就要求高考语文设题需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落到实处。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无论试题语料的选取还是题型的设置,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都注重发挥高考“服务选材”的核心功能。同时,有效突出对考生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六种能力的考查。基于此,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以言带文”“以文析言”“文言合一”这三点,构建原生态的文言文教学。

一、注重炼字炼句,以言带文

作品思想情感的载体是“语言”。在阅读中,学生需要回归语言学习的原点,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语言形式和特点,得到真切的语感体验。由于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有较大的差别,学生需回到语言本身,仔细体悟,才能做到“熟读而精思”。

首先,注重咬文嚼字,以言带文。文言文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常常会出现一些难读、难解的字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体会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思想内涵。比如,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选取了《通鉴纪事本末》的内容,虽然没有单独考查文言字词,但是在文言翻译、文言概括中都隐性地进行了考查。比如,断句题语料如下: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学生想要准确无误地进行断句,需要咬文嚼字,进而达到语意贯通。通读题干,由“强”字可以得出为“加强”的意思;同时,该句中出现许多连词,学生可以抓住“虽”“故”“于”等连接词,判断该句的语气和语意。通过上下文推断,学生可知该语料是唐太宗与大臣探究把皇族子弟全部封王的问题。由此,学生可以抓住这一敏感句,对前后文做进一步梳理,进而得知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抓住敏感的文言语段或者词句,引导学生一字立骨,体悟作品的深层内涵。比如,学习经典篇目《六国论》时,教师可以抓住“弊在赂秦”中的“赂”字,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赂”的意义,进而让学生细读文本,确定其在文本中的意义。同时,学生需要紧扣其内涵,找出六国“赂秦”的原因,进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

其次,注重析形释义,以言带文。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就是“一词多义”。一些教师通常让学生死记硬背120个实词,反复地抽查以达成教学目标。这种方式往往无法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致使文言阅读课变成了“古代汉语”认知课。文言文阅读只有落实了基础的文言字词,析形释义,学生才能有效地理解文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字”的演变,从原义逐步思考引申义,进而建构整体的语言系统。比如,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文言文概括题: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通读题干,学生解答此题需要明晰题干的大意。而“表”“景”这两个实词又是理解题干、准确解答的关键。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有效地引导学生“析形释义”,寻找字的根源,才可以有效探究出文意。同时,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需要建构系统的思维导图,化枯燥为形象,增强对文言字词的感知能力,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鄙”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造字法,建构整体的字义。具体为“鄙”字为形声字,上面的“口”字表示人的聚集地,下面最初的含义是“仓廪”之“廪”。据此,学生可以推断“鄙”字为“边防之地”,从而带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二、注重语境体悟,以文析言

“文”“言”并重这一观点一直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解析文言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解词析句中领悟作品的意蕴、文化内涵,探究文言的情感。

首先,转文言为故事,巧妙析言。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学生需要抓住这一文体特点,梳理出文本中的相关事件,明晓节选的主体内容。由此,学生按照文本的时间顺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君臣论治,唐太宗主要是寻求百官意见,探寻治国之术。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特别是总结了隋朝灭亡的原因,唐朝需要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文本的大体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解释文言字词,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学生在转述中,很自然地会理解“隋主好自专庶务”。这里的“庶务”不是专指朝堂急务,是指国家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学生以故事来解释文言,文言知识得以积累,思维也能得到发展。

其次,前后联读,巧妙析言。在文言文阅读中,教师需要学会以“教材为中心”,引导学生引外补内,克服对陌生文本的隔阂感。在阅读中,学生不断地联想、理解、品味、比较、辨析,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通鉴纪事本末》这篇节选文章,学生可以抓住传记体的阅读方法,学会围绕“核心人物”,梳理出“中心事件”,进而体悟主题、情感。具体为:1.唐太宗与臣子讨论封赏宗室之事;2.唐太宗讨论制止偷盗一事;3.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奖赏、任贤之事;4.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裴矩忠于国事、敢于进言。由此,学生在考场上可以结合自己已经学好的文本,从文体特点、语言形式等方面着手,前后勾连起来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理解作品的意思,而且可以深度开掘文本内涵,落实文本阅读的厚度。

三、注重读写结合,文言合一

阅读是读者、作者、文本三者交流对话的过程。阅读最终需要读者结合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将阅读体验转化为语言表达。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巧妙设置读写任务,达到“文”“言”合一的阅读效果。

创设情境,由读到写,言文合一。阅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起创作的潜能。文言文阅读不像小说、散文阅读,语言表达方式较为特殊。在文言文阅读中,教师需要学会创设实际的情境,让文言文教学更加“有趣”“有情”“有理”。比如,阅读《通鉴纪事本末》这篇文本,故事性强、情节具体。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設以下情境:1.假如穿越到大唐,你是一名谏官,你将给唐太宗提出哪些建议。请以条目的形式写下来;2.结合作品的内容,请将这篇文本改编成电影的脚本;3.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他身上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文本提炼观点,为其写一首200字左右的赞歌。通过这些情景读写任务,学生可以将文字转化为一段段言语、一幅幅画面来加以呈现,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找到文本的精髓,聚焦文本的“言”“文”,真正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黄厚江.基于课程规定性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开发和选择[J].中学语文教学,2020(11).

作者简介:陈元德(1977— ),男,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学科带头人,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