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三点”尝试
2015-07-06魏彩仙
魏彩仙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课内几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厚积 ”才能“薄发”,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课内阅读之不盈,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我们试图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努力探索出二者有效融合的方法与策略,让书香浸润校园,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
一、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面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学好“例子”,然后挖掘“例子”中有利于知识拓展的“链接点”。
1.一首古诗引出同类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多积累古诗。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后,让学生去寻找背诵“写景类”的其他古诗,并按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雨等分类归纳积累写景名句。学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后,让学生去朗读、背诵“离别类”的其他古诗,待学生将古诗背下来后,再引导他们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一个人物引出一类人物
教材中有许多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教学中不仅要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品质,还要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去阅读文中人物的其他事迹或类似人物的生平和事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后,我请学生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材料,阅读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的绝命书。有了课外的阅读积累,学生有感而发,纷纷写出有深刻体悟的阅读笔记。陈丽红的《南极之魂》、范鹏程的《真正的英雄》等篇入选班刊交流,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课后,我还要求学生搜集其他探险家的故事读一读,并在班上举行了一次探险英雄故事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争着上台介绍。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更多探险英雄的事迹,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探险的意义在于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3.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读名著,如《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童年》《昆虫记》《骆驼祥子》《朝花夕拾》《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都与课本教材有所连接。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上相关课文时,老师应千方百计挖掘兴趣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全文。
老师上课介绍名著时,可介绍一些,藏掖一些,目的是制造悬念,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有一睹为快之感。例如教学《小圣施威降大圣》,介绍前情,布置预习时就可设悬念。二郎神本领高强,与悟空大战三百回合未分胜负。于是二人开始比试变化的本领,选文故事就从此处开始。二郎神如此骁勇善战,是谁举荐他征剿孙悟空的?悟空之前犯了什么事,惹得玉帝派那么多的天兵天将来捉他?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五回。第二课时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课堂尾声再设悬念:小圣和大圣各显神通斗智斗法,最终谁赢了?请学生继续阅读原著。像这样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疑激趣,并持续检查反馈引导,学生就会乐于踏上一个又一个的名著之旅。
二、课内阅读为“导”,探求课外阅读法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阅读的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卷调查体现,绝大部分的学生不会阅读,没有什么好的方法,都希望老师能够在阅读方法上进行指导。为此,课题组要求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阅读方法指导课。活动过程:实验教师选择课型——形成详细教案——实验教师上课——全组教师听课、评课——推介一至两名老师在教学开放周上展示——交流研讨,形成完案,全校推广。
我借助课标必读书籍《伊索寓言》,上了一堂有代表性的阅读方法指导课。课上介绍了略读法和精读法,重点突出了精读法:结合阅读示例《狐狸和葡萄》,设置导读“五问”, 使学生掌握圈点勾画、做批注的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再由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概括,总结出精读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迁移,让学生终生受益。
附:课堂板书设计
精读和略读是最常用的读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课外阅读的方法百花齐放,教师也不应强求统一,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读物的内容及自身的阅读需求,灵活选择阅读方法。常用的课外阅读方法有:默读、朗读、浏览式、赏析式、圈点式、摘录式、批注式、比较式、对话式……
三、活动形式为“果”,体验课外阅读趣
课外阅读课内交流,非写不读。这是去“伪”存“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为了杜绝学生“伪读书”,保证学生的读书热情,我十分重视学生读书后的成果与收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享受阅读,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1.名著知识竞赛
活动过程:每学期一次,分年级布置学生重点阅读的名著篇章,一段时间后由老师或学生出题,班级内进行自测,每班选拔5位选手参加学校竞赛(备课组出题),赛后教师评改,分年级评出一、二、三等奖。竞赛试题以试卷形式下发全体学生,答题后,由优秀的参赛选手或教师来讲评。
活动意义: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开设阅读课,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进行大量的阅读学习,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读大量的经典名著。开展名著知识竞赛,敦促学生课外阅读名著,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竞赛活动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2.优秀读书笔记展评
活动过程:首先,课题组查询资料,积极研讨备课,形成较一致的“读书笔记写作指导教案”。其次,教师面向全体授课,指导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接着,学生尝试写名著阅读的读书笔记,并在阅读课上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补充。老师检查、批阅后再反馈。学生再写读书笔记,各班级交流,选出5份优秀作品。最后,集中展示各班代表作品,并邀请评委老师从内容和卷面两方面综合考虑,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活动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读写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课前3分钟美文欣赏
活动过程: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请一位同学(按座号轮流)朗读一篇短小的美文或哲思小品文,读完后任选一角度赏析或评论(事先写好)。有特别感受又愿意分享的听众也可发言。
活动意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4.编辑阅读专刊或班刊
让学生自己动手编辑阅读专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语文的情感。这是我参加课题实验,第一次指导学生编辑班刊后的最大感受。经过一个学期的酝酿,七(5)班班刊《阳光路上》的阅读专刊《一路书香伴我行》终于在2014年1月和6月出刊。两期的阅读专刊不仅有老师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读书笔记写作指导,更有学生的优秀读书笔记展示、优秀单元习作展示、“我与书的故事”主题征文习作展示、2013年南平市中考优秀作文欣赏等。
阅读专刊的编辑,对于乡下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学习、享受快乐的过程。班刊编好后,学生们很有成就感,欢呼雀跃,无比兴奋。这样的编辑活动,可以把阅读、写作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今后会持之以恒地开展好这项活动。
此外,还可以开展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小报比赛、推荐好书交流会等活动,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精神生长的过程,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很有意义。爱好读书,终生受用;善读好书,受用终生。课内阅读,多元引领,使学生得法;课外阅读,拓展延伸,使语文学习更丰盈。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将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营造书香校园,那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参考资料:
1.陶有峰《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安徽教育科研》2011年第4期。
2.胡厚福、成功《教育理论》,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