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铭记
2022-02-23徐祯霞
徐祯霞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我将目光从电脑移向手机,是姐姐打来的,问我知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我有点茫然地问:“啥日子?”姐姐说:“寒衣节。”立时,我的脑海里闪过父亲和母亲的影子。我便说:“那我们明天去看爸爸和妈妈吧!”姐姐说:“给你打电话,正是要说这个事呢。”于是,我和姐姐约好,第二天回老家给父亲和母亲送寒衣。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姐姐就在老衣店里为父亲和母亲买了纸做的衣服、香、火纸之类的祭祀用品,当然,给爷爷、奶奶和太爹爹也各买了一份,我和姐姐一人提了一包,便去和已经备好车的姐夫碰头,随后便启程前往故乡。
故乡离县城不远,只有十五里路程。故乡啊,它承载着我生命的血脉与根,我在那片土地上降生、成长。终于有一天,我开始自由行走,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但因为学业,因为工作,我离开了它,嫁作人妇。于是,故乡便成了娘家,我成了嫁出去的女儿,成了这片土地上最亲近的客人。故乡,我只能深埋在心底。
再回故乡,便是看望父亲和母亲,他们的召唤像是风筝的线,轻轻一拽,我这只飘在空中的风筝便迫不及待地回归。可如今,父亲和母亲都已离去,我似乎再无生根和着陆的地方。回到故乡,已无家可安身,更无亲情的呵护,我成了故乡上空独自徘徊的一只孤雁。哥哥和姐姐们也都离开故乡去了县城,同我一样,成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可是,不管我们走到哪里,灵魂始终都附着在故乡的土地上。因为故乡,因为父亲和母亲,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踏上这片土地。
车子到村庄的时候,姐夫眼尖,一眼看到在田里挖地的大哥,锄头一上一下,他的身子也跟着一起晃动着。大哥一生勤劳,不论日子怎样蒸蒸日上,他始终以土地为根。我喊了一声:“大哥!”大哥扭过头来,看到是我们,便将锄头放下,走到车前,给姐夫递了一根烟,说:“你们今天都来了呀!”姐姐说:“今天寒衣节,我们来给爸妈送点寒衣,你也一起去吧!”大哥说:“好,还是你们细心,比我这老大强呀!”二哥说:“一起去就好,咱们也好久没见了,正好一起说说话。”
我们沿着坡边上行。这条路是到父亲坟茔的路,平时很少有人走,已经长满杂草,只能将齐腰高的荒草推倒,用脚踏平,才能前行。姐夫和二哥在前面开道,我和姐姐在后面跟着。姐夫一边走一边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笑着说:“你将鲁迅先生的话用在这里,倒也算合适。”父亲的坟茔在老家的屋后,这是我们以前的柴山,父亲去世后,我们便将他葬在了这里。这里背靠青山,对面是平整的土地和宽广的大河,视野开阔,父亲住在这里,应该是安逸的。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父亲的坟茔,我和姐姐烧着给父亲买的棉衣棉鞋,二哥和姐夫烧着香和火纸,一边烧一边谈说着父亲健在时的往事。烧完纸和衣服,我们兄弟姊妹依序在父亲的坟前跪下,磕头、鞠躬,然后向着母亲的坟地走去。
母亲的坟茔在父亲坟茔背后的山根儿下。今年雨多,山上湿漉漉的,坟前的两棵柏树已经长高,像是两个门神立在那里,日日夜夜看护着母亲。我们在母亲的坟茔前说了好多兄弟姐妹的家事,母亲若能看到我们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一定会安心。母亲一生很少为自己着想,几乎全为一群儿女活了。想到母亲,我心里便觉得温暖。而今,她长眠于此,作为儿女,我们为她尽的心能有多少呢?阴阳两隔,我们只能在过节的时候来看看母亲,隔着坟墓陪她说一会儿话,说说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祭罢母亲,我们又去看了爹爹和奶奶。爹爹和奶奶也没能葬在一起。在凄风苦雨的年月,爹爹因病早逝,奶奶为了减轻母亲的生活负担,选择了轻生。为此,母亲一直内疚,她觉得是我们这些孩子连累了奶奶,让奶奶在不该走的时候走了。为此,每年清明节、寒衣节、春节,母亲都会带我们给奶奶上坟。她的这些行为也让我们懂得了感恩。她感恩爹爹奶奶给了父亲生命,给予我们宝贵的爱,而我们对父母也是如此。
给每一位长者送去了寒衣,我们的心里顿时轻松了,似乎我们送的衣物和钱币真的都到了先辈的手中,他们正穿着我们送去的棉衣棉鞋,暖暖和和地过冬。
寒衣节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孝道和感恩,它让我们牢记自己的生命从何而来。而孩子则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感恩父母,对后辈也是一种启迪和感召,教他们做一个懂得感恩和铭记的人,将一个“人”字写得有情有义。
有生之年,我们和离去的亲人们,就这样相互守望,山水迢迢,而爱无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