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素养”校本课程的初步建构

2022-02-23吴启虹

关键词:文化理解文化素养校本课程

吴启虹

摘要:“文化素养”校本课程主要目标涵盖认知、情意与行动三大领域;依据课程目标,内容分为文化通识课程、文化理解课程和文化实践课程三大类别;三类课程在目标、内容和功能上各有侧重,需要差异化实施,从而保障每一类课程都能落实到位。

关键词:“文化素养”校本课程;文化通识;文化理解

文化素养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学生认识和理解自身所在的文化,并在理解、认同和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尊重并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对其进行内化后,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为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文化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民族认同感,厚植家国情怀。中学阶段,学校要切实将文化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发现,文化素养的相关内容渗透在各学科的课程中,但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基于此,我们尝试建构“文化素养”校本课程,确立课程目标,搭建课程框架,旨在引导学生从了解与认同自身文化出发,进而尊重并欣赏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内涵;辩证地看待与理解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念,并在比较和反思中与世界对话。

一、主要目标

“文化素养”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涵盖认知、情意与行动三大领域,强调不仅要学会与本族群相关的文化知识,也要发展出参与不同族群文化的技能,更要养成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下:

认知领域—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成就及其特色;知道中国主流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中的风俗、价值和信念;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等;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事实。

情意领域—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认同感、自信感;树立积极的文化形象;公正地评价与鉴赏中国文化;去除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建立文化平等意识;理解不同文化的立场,尊重不同的文化;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行动领域—传播中国文化与立场;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创造文化产品进行文化表达;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运用领域内的国际规则与惯例。

二、内容框架

依据课程主要目标,“文化素养”校本课程分为文化通识课程、文化理解课程和文化实践课程三大类别。

(一)文化通識课程

文化通识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展,为奠基性课程。该类课程涉及中西方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内容,包含显性和隐性的文化,如文学、艺术、建筑、戏剧、习俗、哲学等。这类课程以文化的视角整合融通学科,拓展学生对文化思想和创意的认知边界,不局限于狭窄的既定范畴。学生在学习课程中了解不同文化,尊重文化差异性,并在比较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课程内容具体分为语言与文化、人文与传统、数理与逻辑、科学与生活、艺术与健身五大板块,指向社会风俗、文化礼仪、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多个主题,涉及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体育类等多个层次。

五大板块的内容尽可能彰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引领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之上尊重不同文化,在比较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形成自身的文化认同。

(二)文化理解课程

文化理解课程以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校本选修课和社团课为载体,为拓展性课程。在习得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运用分析、对比、综合等高阶思维能力,专业性地鉴赏和批判性地理解不同文化,富有创意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用学校选修课和社团活动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从物质文化、习俗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四个维度,学校开发了系列专题课程,以提升学生文化认知力与文化理解力(文化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文化理解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识中西方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的途径,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达。同时,课程围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设置了多种类型的学生表演与展示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分享文化学习的体验和成果。

(三)文化实践课程

文化实践课程是以文化参与和创造为中心,依托学校特色校园节日、国际理解教育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动型课程(如图1所示)。文化学习既是一个“知”的认知参与过程,更是一个“行”的身体参与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对文化符号的感知、体验和运用。基于对文化现象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在完成文化任务或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身体的参与来获得真实的角色体验,感受文化信息,形成文化理解意识,并发展出与自身相关的文化活动参与能力。

以学校的科技节为例,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参加电影制作工艺、3D打印笔制作、无人机项目比赛、数字美术作品展等系列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利用目前量子科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创新成果,尝试解决问题或改善生活,在实践中领会融通中西、文理并蓄的文化精神,获得自己的文化实践成果。这些跨学科和项目式的学习活动,深化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的内涵体验。学生在作品研发和展示的过程中,锤炼文化品格,并承担起文化传播的使命。

三、实施构想

三类课程在目标、内容和功能上各有侧重,需要差异化实施,从而保障每一类课程都能落实到位。

(一)用学科渗透的方式实施文化通识课程

学科渗透是指以学科为基点,延伸学科内容,将学科涉及的文化内容拓展为可嵌入学科课程中的内容加以实施。教师可以采用横向拓展、纵向加深和多向链接的教学方式。横向拓展是指通过补充教材内容、适当增加举例、引进影像资料等手段,将文化内容和教材内容有机衔接,凸显文化意义。纵向加深是指就具体的文化现象或话题,深挖其中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演变,探寻其中的人文精神。多向链接是指围绕某一文化现象,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视角分析,体现文化的综合表达。

(二)用专题开发的方式实施文化理解课程

专题开发是指围绕特定的文化专题集中开设。教师和学生可以开发不限于学科类别的文化专题,并引进校外的文化课程资源。学校可以开展与高校相关文化类专业的合作,也可以邀请文化领域的专家来学校授课或讲学。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校外文化场所,包括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和历史遗迹等。比如,可以在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府等场馆开设专题文化课程。

(三)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实施文化实践课程

项目化学习要求学生进行基于现实需要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制作作品的形式来自主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项目的确定有的依据主题,如校园节日和博物馆实践课程等;有的基于现实的问题,如模拟联合国课程等。项目最终要产生有意义的产品,可以是有形或无形的,比如研究型报告、戏剧、文物模型等。参考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文化实践课程可以采用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等形式。学生通过项目的实践经验,能够切身参与创造文化作品,真正将文化意识外化于行。

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将进一步建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课程的整体架构。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文化素养校本课程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跨文化对话之条件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