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时段开设思政类社团的探索
2022-02-23王鑫红何琴
王鑫红 何琴
摘要: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的思政类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开设思政类社团,可以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呈现方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团从师资队伍、活动时间、学生需求三方面整体规划,内容架构遵循生动化、形象化的原则,重视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关键词:课后服务﹔思政类社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团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区、各学校积极探索課后服务的新路径,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开设社团是学校实施课后服务的重要举措。目前,各学校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的社团,以艺术类、素质类社团为主,如书法社团、合唱社团、篮球社团、机器人社团,思政类社团较为少见。实际上,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思政类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据此,我们尝试开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团。
一、开设意义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事关国家稳定、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居乐业。青少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必须要加强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同和理解,并号召他们以自身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年轻一代中发挥指导作用。
思政类社团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例如,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团中,学生借助社团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理解和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无形中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青少年中的影响。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呈现方式
思政类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便于教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站稳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团为例,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融入有趣的社团活动中,组织学生在社团内部有序学习和深度参与,再发挥社团成员的同辈影响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内被认识和理解。在“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活动中,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历程,体会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不畏牺牲、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力量,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补足了精神之钙,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开设实践
(一)整体规划
开设思政类社团要从师资队伍、社团活动时间、学生需求三个方面着手。师资队伍方面,学校要鼓励教师全员育人,校级领导团队、党委团委及各学科教师都是思政类社团的教师储备队伍,都可以为社团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持。在“双减”背景下,学校的课后服务时段为教师开设社团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建设高质量的思政类社团,为学生课后服务时段的学习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团建设中,我们由学校党委团委组织引导,学校德育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聘请道德与法治教师担任社团的核心导师。社团的招募对象为初中各年级学生;每个社团的规模控制在15人左右。学校为社团活动提供固定场地,每周安排两次活动。学生参与本社团活动的时间一般为2—3年。第一年以建设和稳定社团为主,活动包括了解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般性理论,主要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马克思主义社团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学校会邀请相关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第二年和第三年以提高社团成员主动学习能力和素养为主。每学期开设主题活动,以活动促进成员发展,以活动展现社团活力。
(二)内容架构
思政类社团研究的内容广泛,可融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要素于一体;生命教育、爱国教育、红色教育等都可以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团在内容架构上分为:马克思人物介绍篇、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篇。马克思人物介绍篇,以介绍马克思的人物传记为主,渗透马克思个人思想的转变历程,引导学生看到马克思作为一个平凡人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品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篇,从时代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以历史的思维和眼光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篇,让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认识到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原因。当然,我们会将内容生动化和形象化,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内容,还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维,如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初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能够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问题,同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
(三)活动方式
思政类社团的开展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党委团委的组织作用,重视各科教师的思政育人本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团的突出特点是重视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和音乐教师合作开展“马克思的青年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等话剧表演,通过话剧形式融入学生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和语文教师合作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演讲大赛”等,通过有感染力的演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理论教育方面,以教师的介绍分享和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如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团的“小先生”。借助“小先生”的力量,带动其他成员参与活动、主动学习,并且影响社团外的学生。我们会定期组织一些“小先生”活动,比如“小先生”讲好马克思主义故事,通过演讲、校园微型宣讲活动等,将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传递给更多的人,形成行走在校园内的马克思主义青少年宣讲团。同辈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小先生”学习制,会影响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提升社团的影响力,发挥社团的育人价值。
思政类社团的建设既符合“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要求,又具有极其重要的育人价值,也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积极探索思政类社团的建设路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带领学生走近马克思,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组织学生讲好马克思主义故事,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在学习和感悟中,引领学生感受时代脉搏,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培养有马克思主义思维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陈丽芬.行走在中学校园里的“青马”[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9(10).
[2]钟良,李金莲.新时代中学青马工程培养模式探索—以广州市团校为例[J].新生代,2022(1).
[3]徐瑞.论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基于隐性课堂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4(6).
[4]王肃元,马虎银.素质教育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增刊1).
[5]孙伟军.新形势下中学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7(20).
[6]崔燕.习近平青年观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7]王兆国.努力为党的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求是,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