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2022-02-21谢雅玲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3期

谢雅玲

摘要:宗白华先生最早明确提出“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精神的形成是一个积水成渊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中国众多优秀的传统的诗歌、画论及设计,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特质及精神价值有着彰显。文质彬彬、大巧若拙、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气韵生动等都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生动体现,不论是在传統设计还是现代设计中中国艺术精神都是极具价值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中国艺术精神;内容与形式;气韵生动;精神财富

一、中国艺术精神

宗白华先生最早明确提出“中国艺术精神”,在其后方东美、唐君毅、徐复观和李泽厚等人也对“中国艺术精神”各有深刻探讨。

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中国艺术精神并不是由独立的思想构成而是一个积水成渊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无论是孔孟的儒家抑或是老庄的道家等都不能从中概况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内涵。

彭吉象教授指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可以简要概括为六个字,即“道”(精气性)、“气”(生命性)、“心”(主体性)、“舞”(乐舞精神)、“悟”(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此六个字的提出极大的助于我们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领悟。

二、中国艺术精神在传统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众多优秀的传统的诗歌、画论及设计,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特质及精神价值有着彰显。

(一)文质彬彬

在《论语》中有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讲的文指人的文饰,质指人的道德品质。将“文质彬彬”应用到艺术精神领域中,文和质的统一就是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在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作品中大都用优雅含蓄的手法将文和质、形式和内容融合到一起。汉代著名的博山炉是人们为了熏香而设计,由于受到神仙方士思想的影响炉盖高而尖镂空装饰山峦、异兽、珍禽和仙人,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发出,如仙气缭绕。博山炉代表了汉代人神仙方士的精神追求又具有实用和美观性是古代实用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文质彬彬也同样体现在汉代青铜灯的设计上,汉代青铜灯由于其尺度与构造的合理性功能性;巧妙地环保性;象形艺术造型寓意丰富,成为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的典范。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结合,以及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和精神性的高度统一。

(二)大巧若拙

老子所谓“大巧若拙”,说的是自然无为“大巧”是崇尚自然之美,主张自然朴素反对人工的雕饰,使自己的目的在自然中实现。

宋代是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都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宋代可谓是“瓷的时代”名窑遍布,有著名的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而其中的钧瓷之美在于其“窑变”,“窑变”是瓷器在窑内烧制时其温度发生变化致瓷器表面的釉色发生不确定性的自然变化。钧窑的窑变使得钧瓷釉色完全相同,“钧不成对,窑变无双”。钧瓷一方面是艺术家设计出来的,另一方面又处处显得浑然天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然天成、巧夺天工,是“大巧若拙”的艺术精神的体现。

(三)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许多重大科技成就的著作——《考工记》一书中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先进造物思想和艺术精神。

以明式家具为例,其取得的发展盛况得益于当时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且与各国交流频繁引进了大量优质珍贵木材,与此同时工艺著作陆续出现传统手工艺日趋完善。明式家具风格简、厚、精、雅,设计首先注重造型尺度符合人机工程学;其次充分利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自然清新质感坚致细腻;再次运用榫卯结构符合功能又能使之牢固;最后有适当比例和尺度的面,线条简洁利落,造型转折和结束之处变化丰富。

明式家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设计中工巧的实现要建立在天时、地气及材美的协调基础之上,要将自然条件、辨识材料合理选用同人工技艺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良的器物。

三、中国艺术精神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气韵生动

中国艺术巧妙的使用语言与意境,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使用含蓄的语言形象来传达无限的意境,图象具有传达语言的功能,同时又比语言更加形象、直观,意象区别于语言、形象,意象强调的是形神内在心境的表达。

由南齐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这一美学命题,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六法”之一,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气韵生动”的中国艺术精神的表达和追求在许多中国的现代优秀设计作品中同样有所展现。

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艺术精神的融合上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呈现,靳埭强先生的众多设计作品运用留白与传统具有灵性的水墨符号元素,从汉字系列海报设计《山》、《水》、《风》、《云》四幅作品中可感受到清新儒雅的文人气质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气韵同时体现了现代化设计的时尚。

四、中国艺术精神在传统与现代设计中的融合

中国艺术精神涵盖面广、抽象度高,它是一个由许多美学概念和范畴组成的多层面、多侧面的系统,不能限定于任何固定的框架中。中国艺术不离象言意,不离形言神,不离实言虚,它不以对自然的机械模仿为目的,而是以构建一个有张力的生命空间为旨归,这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特质。

应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处、民族特性与全球的视野融合中探求中国艺术精神,建立在中国自身优秀的历史传统和精神上,同时接收外来艺术精神的熏陶和启迪。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积极探索,文质彬彬、大巧若拙、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气韵生动等都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生动体现,不论是在传统设计还是现代设计中中国艺术精神都是极具价值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彭吉象:《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我见》,《东北师大学报》,2021年,第2期,第14—22页。

[2]陶水平:《20世纪“中国艺术精神”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发展》,《艺术理论研究》,2019年,第3期,第35—47页。

[3]吴家荣:《现代性与中国艺术精神》,《美与时代(下)》,2018年12月,第68—69页。

[4]王一川:《论中国艺术公心——中国艺术精神问题新探》,《艺术百家》,2016年,第一期,第16—23页。

[5]邹元江:《必极工而后能写意——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反思一》,《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第73—78页。

[6]蒯鹏:《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体圆融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因时而变》,《大众文艺》,第7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