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拼插游戏特点与教师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
2022-02-18林丽萍
林丽萍
(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福州,350000)
游戏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拼插游戏中,幼儿会表现出对材料的搭建和想象的兴趣,会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发展。小班幼儿正处于结构思维的萌芽阶段,他们的拼插游戏水平较低,不易指导。如何支持小班幼儿拼插游戏的开展,使游戏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让他们在快乐建构中获得发展,是需要探究的问题。[1]本文从观察小班幼儿在拼插游戏中的行为入手,分析小班幼儿拼插游戏的主要特点,探讨“幼儿在先,教师在后”的指导策略,以提高小班幼儿的游戏水平。
一、小班幼儿拼插游戏的特点
幼儿的游戏行为折射着幼儿的情感、经验、技能等,关注幼儿的游戏行为,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状态。
幼儿的拼插是从摆弄材料开始的,他们对拼插、堆高动作感兴趣,会尝试建立材料之间的联系。观察发现,小班幼儿拼插游戏往往存在拼插无目的、不会表现自己的想法、无法给自己的作品命名、不认识自己的作品或误认作品、拼插主题不稳定或多变、容易受到同伴和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很多幼儿喜欢利用作品进行假想游戏,游戏体验会给他们帮来诸多快乐,并吸引同伴的参与。例如,只要有一名幼儿开始用自己的拼插作品玩“开枪”的游戏,一会儿就会带动一批幼儿卷入“开枪”游戏。
技能简单是小班幼儿拼插水平低的表现,他们的拼插作品多以平铺、延长、堆高为主,但他们有许多拼插愿望和设想。由于存在技能表现的困难,小班幼儿的作品很难看出相关物体的特征,但他们对这些作品的命名折射了他们对丰富生活经验的感知,反映了他们体验深刻的经验或兴趣。从小班幼儿的拼插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常借助圆形、三角形材料表现物体,进行想象拼插。
受小班幼儿注意力的影响,他们参与拼插的坚持性较差,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小班幼儿在拼插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可能来自材料的不易衔接、松散,也可能来自技能表现的困难,还可能来自对物体特征的认识不足。这些困难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都是难以克服的障碍,因此他们无法乐在其中,经常选择离开、放弃或改变拼插的主题。这时,教师可以更换材料,降低拼插难度,保证幼儿拼插的坚持性。
观察发现,小班幼儿的拼插存在重复的特点,他们喜欢重复拼插,总喜欢拼插出多个同样的作品。伴随着不断重复拼插的过程,小班幼儿从尝试拼插到运用拼插,拼插能力可以逐渐获得发展,建构作品不断推进。例如,从“小兔”到“花”,到“马”,再到“魔法棒”,这些作品体现了大小变化,而从简单到不同方向的连接,再到最后运用围合搭建、重叠比较等技巧,体现了拼插技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虽然小班幼儿的拼插水平较低,但他们在拼插游戏中积极向上,教师只要理解他们的特点,满足他们的需要,运用适宜的指导策略,就能较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小班幼儿拼插游戏的支持策略
(一)以游戏性体验为先导
激发小班幼儿的游戏性体验,是拼插游戏开展的首要因素。游戏性体验既强调从幼儿的兴趣中产生内容,又注重在游戏的发生、发展中对游戏情境的创造与运用。[2]
1.寻找、发现共同兴趣,打好游戏开展基础
小班幼儿喜欢熟悉的、具有游戏性体验的内容。一个好的游戏内容,既要贴近他们生活,符合他们的兴趣,又应尊重他们喜欢假想游戏的特点。教师应注重寻找、发现幼儿共同感兴趣的内容,而对于个性化的兴趣,应考虑是否可以拓展到共同兴趣,是否可以对应到经常接触、熟悉的事物。
2.运用多种形式增强游戏性体验,提高参与度
小班幼儿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同伴及兴趣的影响。因此,在游戏前,要想让幼儿对主题游戏内容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玩偶、图片、图书等资源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以强化他们的游戏性体验,增强他们拼插的目的性。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环境情境、材料投放等,引发幼儿对拼插事物的想象,这样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游戏性体验,调动他们的拼插兴趣,增强他们拼插的目的性。例如:在拼插飞机时,教师可以创设开飞机的情境,激发幼儿的拼插兴趣;在拼插手机时,教师可以创设打电话的情境,调动想象拼插。
在游戏后,教师应注重以游戏性的引导,激发幼儿积极向同伴、教师分享作品的意愿。例如,在拼插小动物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说一说“你插了什么小动物,它在干什么”等。游戏性的分享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也能较好地促进幼儿拼插目的的形成。
这样,教师将游戏性体验贯穿于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不同环节,能较好地激发小班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让幼儿的拼插行为悄悄发生变化:拼插目的明确,持续拼插的时间延长,产生积极愉悦的体验。
(二)丰富对事物的认知
丰富的生活、认知经验是小班幼儿拼插游戏的认知基础。教师应尊重小班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丰富他们对事物的认知经验。[3]
1.多形式感知,助力幼儿认识物体和拼插物体
小班幼儿具有根据直觉进行行动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借助多种形式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例如,在拼插小兔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做如下活动,以丰富幼儿对小兔的感知经验。第一,收集小兔模型,观察小兔;第二,提供动手机会,通过“找小兔影子”活动,提高幼儿有意观察物体的能力;第三,开展拼图活动,帮助幼儿建立从平面到立体的感知。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幼儿对小兔的感知更丰富和立体了,他们拼插得不像小兔的作品减少了许多,大多数拼插作品都表现了小兔的主要特征。
2.借助语言表达,促进幼儿对事物的认识
当小班幼儿不仅会做还会表达交流时,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才得以梳理和内化。根据小班幼儿对事物特征的认识,以及他们迁移思维的特点,教师在引导他们观察物体时,可运用相关的词汇表达物体的构造以及特点。例如,在拼插小兔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圆圆、胖胖的身体,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等,用语言支持幼儿对小兔的认识,让幼儿感知小兔各部分的比例,为拼插小兔奠定认知基础。
3.多轮感知,增强幼儿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首先,支持幼儿在拼插中感知、观察。如果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不充分,就无法凭借表象独立操作。因此,教师可在游戏现场创设图片、玩具区域,提供具体形象的物体支持,便于幼儿在拼插造型遇到困难时,继续观察、了解物体,从而开展进一步拼插。
其次,小班幼儿在拼插中表现出单视角观察物体的特点,他们常常关注物体的主体特征,而忽略了物体的其他特征,因此拼插出的作品不够理想。针对小班幼儿观察物体特征单一、不完整的现象,教师可以在游戏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训练,补充知识,加深他们对物体特征的感知。对物体的多角度感知和多轮感知,有利于丰富小班幼儿对物体的认识,为他们的拼插游戏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讲究材料的投放与拓展
1.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分层次投放
材料是拼插游戏的物质基础。在品种繁多的拼插游戏材料中,材料的大小、形状、镶嵌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玩法,拼插的难易也有区别。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小班幼儿小肌肉发展较弱的情况,选择大小适中、易镶嵌的拼插材料。一种材料有多种元件,它们形状各异,教师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分层次投放结构材料,让幼儿进行材料分类,熟悉各种材料的元件,在熟悉材料、掌握拼插方法的过程中,逐渐有目的地选择、运用各种材料。教师可以让幼儿从一种材料的拼插迁移到不同材料的拼插,满足幼儿从尝试拼插到迁移经验的需要,但教师应认真观察与指导。
2.多元化投放材料
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材料,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想象。例如,在拼房子时,教师要思考怎样投放材料才能既满足幼儿的兴趣,又能推动他们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幼儿从拼搭积木开始,从摆放整齐到向上、向高拼搭,以简单拼搭为基础不断调整房子的造型。在游戏中,幼儿拼搭的房子从矮小到高大,逐渐出现了围墙、屋檐、楼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拼搭能力获得了发展。积木的拼搭经验可以帮助幼儿从拼搭走向拼插,为幼儿的拼插搭建经验支架。积木的运用、纸盒的叠放、罐子的拼摆渗透着教师对幼儿材料的支持,这些材料的使用,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成功,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多样化的材料支持能够让幼儿在多形式建造中获得拼插游戏的乐趣,激发幼儿对拼插游戏这一造型艺术产生更多灵感。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适当使用替代物,满足幼儿拼插的需求。例如,在拼插汽车时,幼儿经常不满足于纸轮子的粘贴,他们常因缺少更多可做轮子的材料而烦恼。于是,教师根据他们的需要,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作汽车轮子的物品。之后,他们收集了纸芯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这样,在拼插了车身、车头的基础上,他们尝试为汽车配两个用瓶子做的轮子,让汽车动起来。这一做法丰富了幼儿的想象,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求。教师也可以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纸板,让幼儿在纸板上进行各种拼插,这样方便作品移动,可以满足幼儿交流作品的需要。
(四)适宜的技能支持
在尊重小班幼儿自由拼插、表现的基础上,教师可给予幼儿适宜的技能支持。
1.认同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创意建构
小班幼儿有愿意尝试搭建的能力,他们敢于动手、乐于动手。在拼插中,他们能积极尝试,最后往往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如果过多地强调建构技能,就会制约他们的建构积极性、限制他们的想法和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他们观察事物的特点和水平鼓励他们大胆建构,引导他们通过拼插表现出物体的主要特征。拼插是一种形似的、创意的建构,而非模仿建构,因此,教师要促进幼儿想象建构与建构技能的协同发展。
2.启发幼儿有目的地选择材料,建立事物外观与材料形状的联系
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与表现经常借助图形。教师可以启发他们根据对事物外观的认识选择材料,运用适宜的拼插技能。例如,在拼插小鸡时,让幼儿想想小鸡的头是什么样的,要选择哪种材料来拼插,要怎么拼插。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建立事物外观与材料形状的联系,也向幼儿传递了拼插的方法。
3.进行想象迁移拼插,降低拼插难度,促进幼儿拼插能力的发展
在游戏前,教师要启发幼儿从原有经验出发拓展拼插方法,他们想象自己拼插的作品,思考还要添加什么,还需要怎么调整等。在每一次游戏中,教师都要帮助幼儿建立已有拼插经验和需要拼插物体之间的关联,这有助于幼儿理解、迁移以及降低拼插难度,推动幼儿较好地完成拼插作品。
4.深入了解幼儿,满足幼儿不同技能表现需要
在拼插游戏中,幼儿可能会碰到多种情况,很多情况需要教师的帮助。经验丰富、材料投放、情境创设等都能有效提高幼儿拼插的目的性与建构水平,但教师要思考何时运用、如何运用。教师只有深入游戏实践,观察幼儿的拼插情况,通过询问、倾听了解幼儿的想法,分析幼儿的问题、需要,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游戏。例如,教师注重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与了解,询问幼儿的设想,“什么样的材料像汽车的车头”,或提醒幼儿“找找小兔身上少了什么”。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醒,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拼插方法或物体特征,产生更多互动,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5.游戏后评价,为幼儿提供学习技能、运用技能的机会
游戏前教师要铺垫,游戏中教师要指导,游戏后教师要通过分享发现并解决问题等,同时逐渐培养幼儿喜欢交流、学会欣赏他人的能力。“教师既要善于‘抛’问题,又要善于‘接’问题,要对每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进行适当的回应和追问,有效回应能帮助幼儿积累游戏经验,有效的追问能引发幼儿积极思考,拓展更多的游戏情节。”[4]例如,教师可以问“这是什么”“它像小兔吗”“想让它变成小兔,要怎么调整”等问题,帮助幼儿思考游戏中自己材料的选择、造型表现、技能运用等。这样可以促使幼儿在分享作品时,发现造型表现及拼插方法的问题。针对小班幼儿具有对事物重复感知、多次拼插的特点,教师可创设作品保留区域,为幼儿进一步的分享、调整、修改提供可能。这样的叠加感受可以丰富幼儿拼插的方式,让幼儿在充分的拼插尝试中完善作品。
(五)开放拼插游戏
1.拓展游戏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足够的游戏时间与空间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5]教师应尊重小班幼儿重复建构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包括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稳定的环境,满足幼儿的拼插需要,便于幼儿随时拿材料。
2.注重与其他游戏、活动的渗透
教师应开放拼插游戏的内容,从单一的主题拼插活动拓展为多主题的活动,将拼插游戏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例如:在户外活动“跳过小河”中,教师让幼儿运用积塑搭建河道;在 “拔萝卜”游戏中,启发幼儿自己动手围菜地,激发幼儿对结构游戏的兴趣。这样,幼儿体会到拼插原来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也可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再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教师鼓励幼儿收集牛奶箱,用箱子搭建娃娃家的围墙。这样,幼儿可以建构自己日常生活中真实的、需要的物体,为幼儿表现和创造生活提供自己可以控制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