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2022-02-18苏金凤
苏金凤
(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陕西榆林,718000)
游戏作为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受的活动,其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游戏的目的、形式、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民间游戏作为民族文化中典型的生活现象和文化行为,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保留了它独特的意义,至今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幼儿园中,民间游戏蕴含着丰富的课程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民间游戏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积极探索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实现路径。
一、概念的界定
(一)游戏
由于游戏涉及的社会、生活现象纷杂,要给游戏下一个标准的定义比较困难。游戏活动有趣好玩、有规则、可以虚构、消耗能量,但有别于生产劳动,人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身心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游戏的这些外延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游戏。古今中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游戏内涵进行了研究。如我国宋代《乐府诗集》中的《懊农歌》有诗句“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这里的“游戏”是指玩耍和嬉戏[1];而德国哲学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游戏是“充裕精力的无目的消耗”[2]。通过对游戏特征的了解,可以认为游戏是在特定时间、空间内遵循特定规则的,能让游戏者精神需求得以满足、身心得以放松的活动。
(二)民间游戏
虽然专家学者对民间游戏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他们对民间游戏的认识存在共同点,即产生于现实生活,具有娱乐性、规则性、传统性等。刘娟在《花样民游——幼儿园民间传统游戏的创新与指导》一书中将民间游戏定义为产生于生产生活的,流传多年的,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普遍、最具有趣味的活动。[3]民间游戏规则简单,不需要严密的组织,时间空间安排自由,操作方便,形式灵活多变,可以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想象力。而且,民间游戏大多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而成,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化,并向其他地区流传。
二、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开展现状
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对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的重要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运动。[2]幼儿不仅可以在游戏中探索世界,学到技能技巧,掌握社会规范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政府相关部门对幼儿园中的游戏教学非常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指导性文件都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幼儿。
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理念多受到外国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幼儿园配备了蒙氏教室和蒙氏教具,却很少有民间游戏的区域和材料;一些幼儿接触较多的是变形金刚、接龙卡片、芭比娃娃等玩具,很少见到七巧板、沙包、毽子这样的传统玩具;一些教师、家长认为跳皮筋、翻花绳等游戏太简单、老土,更加青睐在师幼互动、亲子互动中引入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等)和电子产品(手机等)。另外,在幼儿园中,一些教师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较少甚至完全不开展民间游戏。
三、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开展的教育价值
民间游戏是一种教师好引导、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对于教师,民间游戏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对于幼儿,民间游戏是幼儿身心、人格、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民族,民间游戏是幼儿认同和传承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有助于充实幼儿园教育资源
民间游戏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流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历史的积淀中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民间游戏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化内涵和教育智慧,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珍贵资源。有很多民间游戏可以直接在幼儿园中开展,有的稍作改编就可以开展。例如:运动类民间游戏有平衡能力游戏“金鸡独立”“撞拐”,手眼协调游戏“拍球”“打保龄球”,追逐类游戏“老鹰捉小鸡”“踩影子”“红花红花几月开”,灵敏性游戏“网鱼”“脚尖脚跟脚尖踢”,集体性游戏“拔河”“多人多足”等;智力类民间游戏有观察力游戏“捉迷藏”“迷宫”,想象力游戏“七巧板”“做冰块”,反应力游戏“打手背”“喊数抱人”“正说反做”等;艺术类民间游戏有音乐类游戏“丢手绢”“小兔乖乖”,美术类游戏“印章”“泥娃娃”“做风筝”等;语言类民间游戏有绕口令游戏“十和四”“扁担长板凳宽”,儿歌游戏“拉大锯扯大锯”“小老鼠上灯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凑十歌”等。
(二)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民间游戏具备游戏的基本特征,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对幼儿身体、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1.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
3—6岁是幼儿身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3]大多运动类民间游戏涉及走、跑、跳、投掷、攀爬等运动技能,简单有趣且易学易会,符合幼儿身体发展的需要和好奇好动的特点。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生理器官得到发育,基本动作得到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等得到加强。例如:“梅花桩”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耐力;“打保龄球”游戏可以锻炼幼儿手臂力量和手眼协调能力;“跳皮筋”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下肢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挑棍儿”游戏可以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协调能力。另外,民间游戏的开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强的灵活性,即使在因天气原因不能进行户外活动时,也可以在室内进行一些民间游戏,如“跳房子”“投壶”等。
2.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来自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集各种动作、语言、思维于一体,这对于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的幼儿来说,充满了探索性和挑战性。在幼儿园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民间游戏,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一些民间游戏需要幼儿扮演角色,幼儿可以以此了解社会各领域工作的职能,掌握初步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扩大知识视野,感知和认识现实生活,提高认知水平。一些民间游戏会伴着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民谣(如“荷花荷花几时开”),民谣说唱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一些一问一答的民间游戏能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和认识世界的兴趣,让幼儿获得基本的科学常识和学习方法。一些民间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如“迷宫”“五子棋”),一些民间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力(如“七巧板”“搭积木”),一些民间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做风筝”“印章”),等等。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获得各种能力,这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3.有助于幼儿人格的发展
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情绪放松、自由说笑、尽情玩耍,这有助于发展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民间游戏中“自由、平等、团结、协作、竞争、和谐的游戏精神”[4]更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具有规则性,“规则性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一方面,游戏有输赢之分,游戏者之间会互相竞争。如果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功,就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自信心增强;如果幼儿在游戏中失败,就会有挫败感和无力感,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或者暂时停止游戏。但多数幼儿在失败后会自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设法改进以达到规则要求,继续参与到游戏当中。在此过程中,幼儿需要自己承受挫折和失败,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提高。另一方面,民间游戏一般需要至少两名幼儿合作才能顺利进行,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因为规则、个体差异等原因出现矛盾,他们要学习如何处理矛盾、解决问题,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如何与别人友好地相处,等等。因此,民间游戏过程可以从不同方面发展幼儿谦让、分享、合作、互助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使幼儿有自信心、同理心和责任感,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有助于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教育必须完成把儿童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使其继承所在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基本目标。”[3]民间游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公民都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义务,而学前教育阶段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民间游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含有丰富又独特的文化因子,它赋予了幼儿成长多重价值。民间游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让幼儿了解生活、亲近生活,符合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容易被幼儿接受。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和接受民间游戏传达出的观念,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自然地建立起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不仅可以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还可以引导幼儿对民族文化加以传承与发展。
四、在幼儿园实现民间游戏教育价值的路径
民间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幼儿园可通过以下路径来真正实现其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一)主动引进开展,保持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在幼儿园中开展民间游戏,教师要保持游戏本身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教师在选择民间游戏时,要把握幼儿好动、好奇的特点,顺应他们爱玩的天性,保护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成长。有时候,教师要允许幼儿自己改变游戏规则、自主控制游戏的进程、自己选择玩伴等,让幼儿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从而实现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自然成长。
(二)加强生活体验,把握生活性
许多民间游戏“土生土长”,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其建立在幼儿简单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幼儿的所见所闻。例如,傣族人民在泼水节会开展“泼水”游戏,湖南汨罗地区在端午节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盛产竹子的地方会有“跳竹竿”活动,等等。让幼儿接纳、认同民间游戏,让民间游戏特有的地域文化融进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德育活动更直接、更形象,从而自然而然地让幼儿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优良品质。在选择和开展民间游戏时,教师要把握民间游戏的生活性,考虑地缘差异,多鼓励幼儿进行观察、远足、参观、参与实践等活动,增进他们对周围生活的认知。幼儿在积累日常生活经验的同时,能通过游戏表现周围的社会生活,表达对生活的认识,感受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进而自觉传承和发展民间游戏。
(三)科学合理创编,确保适宜性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可以直接在幼儿园开展,有的则需要经过教师科学合理地创编。在幼儿园选择和开展的民间游戏要适应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幼儿园教育的要求。
1.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
幼儿园的幼儿年龄大多为3—6岁,认知水平较低,情感体验较少,社会性发展尚未完善。有的民间游戏在内容、形式、材料方面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直接开展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需要经过进一步的改编。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水平和需要,教师在选择或改编民间游戏时要以幼儿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中心。一般来说,教师需对游戏的任务、要求和难度做适当的调整,以符合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和需求。例如,小班幼儿只对游戏中的活动感兴趣,对规则并不在意。因此,在对待小班幼儿时教师不必过于强调规则,可选择规则简单的游戏。中、大班的幼儿开始逐渐在意游戏的规则,因此可以逐步要求他们理解规则并执行规则。具体来说,教师在选择表演游戏时,在小班可以选择角色少,情节、对话简单的作品,在中、大班可以选择情节变化大、对话幽默的作品。
2.符合幼儿园教育要求
幼儿园游戏不仅要有娱乐性,还要有教育性,这是幼儿园教育和社会的共同要求。要想实现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就要对民间游戏进行选择、分析、整合和创编,使民间游戏适应幼儿园教育的要求。
第一,内容的创编。民间游戏大多有具体的内容,而其中有的内容已经与幼儿的生活距离较远。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时,教师可以在保持原有游戏内容、结构、玩法等完整的基础上,采用组合、拓展、发散引导等方法进行创编,使游戏变得更充实、有趣,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滚铁环”游戏中,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幼儿发现铁环的多种玩法,如“推铁环”“跳铁环”等,这可以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和大胆创新的习惯。
第二,规则的创编。大多数民间游戏都有明确的规则,对时间、人数、动作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教师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时,可以针对不同年龄班的特点,在原有游戏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或增加。例如,在“拉大锯”游戏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改变两人游戏的规则,变成可以多人玩、手臂交叉玩、带着“拉力带”玩的游戏,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探索的习惯。
第三,材料的创编。民间游戏的材料如“抓子”用的石子、“投壶”用的水壶和箭等,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教师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时,可以用其他材料替代。例如,“抓子”可使用大小合适的木质长方体教具,投壶可使用水盆和乒乓球。教师也可以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如在“挑棍儿”游戏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寻找身边的废旧物品如吸管、旧笔芯等
作为“棍儿”进行游戏。在角色游戏中,除必要的仿真道具外,绝大多数东西都可用身边的物品代替。选用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玩具材料,可以使游戏更具可操作性、层次性和启智性,不仅能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还能帮助幼儿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趣味盎然,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学习和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教育的珍贵资源。教师应该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灵活创新开展民间游戏,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体验者和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