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情绪类亲子游戏的组织策略
2022-02-18经承凤
经承凤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22)
关注幼儿的情绪健康、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诸多,如幼儿的年龄、气质特征、所处的社会环境,其中,幼儿园和家庭是影响幼儿情绪发展的关键因素。《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将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教育过程评估的关键指标,要求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1]因此,幼儿园应联合家庭共同关注和开展幼儿情绪教育工作。亲子游戏是幼儿园开展家园活动的常见形式,在亲子游戏中,家长能够给予幼儿指导、传授经验,积极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2]但常规的亲子游戏通常以体育类亲子游戏为主,主题较为单一。事实上,只要方案设计合理、活动组织适宜,情绪类亲子游戏就可以作为幼儿情绪教育的新途径。游戏的宽松、愉悦氛围可以让亲子之间的情绪交流更为轻松、自在,有助于幼儿和家长自由地表达不同的情绪感受。
一、幼儿园情绪类亲子游戏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家庭是幼儿早期情绪发展的主要场所,父母对幼儿情绪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有许多机会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习和练习情绪的理解和表达。家庭中的情绪交流,尤其是积极的亲子交流互动,与幼儿的情绪发展存在相关性。[3]亲子游戏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一个温暖、安全的空间,有利于家长身心放松,在游戏中更容易包容与接纳幼儿的情绪表现,这为亲子之间积极的情绪交流提供了保障。在情绪类亲子游戏过程中,家长与幼儿会围绕某一个情绪话题进行交流和表达,家长对情绪的解释、说明和引导,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情绪的内涵,并在模仿和讨论中习得适宜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法。例如,在“情绪博物馆”游戏中,家长需要观察幼儿的表情,说出幼儿的情绪感受,家长对幼儿情绪外部线索的利用和情绪的命名有助于幼儿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学会正确命名基本情绪。[4]对他人情绪感受的理解和解释是幼儿做出恰当情绪反应的前提,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二)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
在幼儿园亲子游戏中,家长是一种重要的游戏资源,能够激励幼儿更积极热情地参与游戏,同时家长也是幼儿教师的指导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幼儿园要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促进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5]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家长运用提示、商量、建议、协作等友好方式与幼儿共同完成游戏任务,积极评价幼儿的表现,促进家长对亲子游戏互动技巧的掌握。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科普幼儿情绪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育儿理论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对家长的情绪表现和教育行为方式进行及时、适宜的反馈和指导。
(三)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指出,应引导家长让儿童多看、多听、多运动、多抚触,带领儿童开展适当的运动、游戏,增强儿童体质。[6]亲子游戏是家长与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亲子游戏不仅有利于幼儿认知、动作、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且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真切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与爱,并与父母形成密切的情感联系。组织和开展情绪类亲子游戏,家长和幼儿可以共享游戏乐趣,这样既可以促进幼儿的情绪发展,又可以让家长从中体验到喜悦与满足,增强家长对幼儿照料和教育的情感动力,优化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与幸福。
二、幼儿园情绪类亲子游戏的内容
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及表现会不同,具体可以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目标2 情绪安定愉快”部分(表1)。由此可知,幼儿情绪发展的内容包括情绪稳定、保持愉快情绪、情绪理解、适度表达和调节情绪等。因此,在组织和开展情绪类亲子游戏时,幼儿教师可以围绕幼儿积极情绪的培养、情绪的识别与解释、情绪的表达与调节三大内容进行。
积极情绪培养是幼儿园情绪类亲子游戏的首要内容。积极情绪对幼儿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当幼儿反复体验到同一种情绪状态时,这种情绪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系统化的稳定情绪,反映出幼儿情绪情感的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幼儿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8]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情绪类亲子游戏时,要有意识地关注幼儿积极情绪的体验和发展,营造温馨、宽松、欢乐、有趣的游戏氛围,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家长的关爱与接纳,游戏形式的选择有助于构建和谐、轻松的亲子互动和同伴互动,以促进幼儿积极情绪的发展。
情绪的识别与解释、情绪的表达与调节是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要素。良好的情绪能力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对其社会生活和心理健康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情绪类亲子游戏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家长通过自我情绪示范、与幼儿交流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如何根据情境信息理解情绪的起因,怎么通过情绪线索推测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感受,并引导幼儿理解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采取较为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三、幼儿园情绪类亲子游戏的组织策略
(一)认识情绪类亲子游戏的特征
虽然情绪在幼儿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幼儿园亲子活动中,情绪类亲子游戏开展并不常见。这类亲子游戏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组织情绪类亲子游戏时,教师需要先分析、掌握情绪类亲子游戏的特征。
第一,注重情感支持与联结。在生活中,很多幼儿在表达情绪时,家长很少能够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尤其是当幼儿表现出消极情绪时,家长会认为消极情绪不好或幼儿不应该哭闹,便会对幼儿采取压制、训斥甚至是忽视的方法。事实上,伤心、生气、愤怒等消极情绪体验是幼儿面对冲突、挫折等情况的一种正常反应。情绪无好坏之分,但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好坏之分。例如,当感受到愤怒时,幼儿会采取摔打物品、打人、在地上打滚等方式,这显然是不适宜的。但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斥责或简单制止,只会压抑幼儿的情绪表现,并没有让幼儿学会适宜的情绪表达方式,帮助幼儿习得新的、符合社会规则的情绪调节策略。其实,在幼儿出现不当情绪表现时,家长可以将其视为情绪教育的契机。只有家长在此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尝试理解、接纳、认可幼儿的情绪感受,允许幼儿表达消极情绪,并与幼儿保持情感联结,幼儿才有可能逃离情感漩涡,重新思考自己的言行,进而学会适宜的表达方式。
第二,注重幼儿的情绪表达。由于受到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制约,幼儿初期的情绪表达是非言语方式的,一般采用面部表情或者身体接触的方式表达情绪。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描述幼儿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传递给幼儿身体语言背后的情绪信息,如“你瞪着眼睛,看起来很生气”。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家长的重视,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情绪词,建立幼儿对“情绪—身体”的觉知力。语言是情绪交流和情绪调节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情绪类亲子游戏中,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幼儿主动、大胆地用语言来描述、命名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积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他人的身体动作语言或情绪情境推测他人的情绪感受。
第三,注重家长的情绪示范。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成人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式会成为幼儿观察、模仿的对象,成人不适宜的情绪示范会对幼儿情绪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情绪类亲子游戏时,需要全程关注家长的情绪示范是否适宜,是否做到适度表达积极情绪、理性冷静地处理消极情绪。尤其是对于班级中一些脾气较为急躁的家长,教师更应将其列为重点指导对象,在游戏中多加关注和引导。教师也可以在亲子游戏中组织家长与幼儿讨论情绪表达的适宜性问题。例如,在“我生气了”游戏中,家长和幼儿先夸张地模仿对方平日生气时的情绪表现,再围绕“我希望对方怎么表现生气情绪”话题进行交流,在这样欢乐、民主的氛围中,家长和幼儿都能学习如何适宜、适度和适时地表达情绪。
(二)分析幼儿的情绪发展需求
幼儿教师需要提高对幼儿情绪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情绪教育观。通常来说,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例如,小班的幼儿出现情绪时,通常是采用较为本能的身体接触的方式表达情绪,具体表现有亲吻、拥抱、咬、拍打等。随着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渐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始能够给自己的情绪命名,如“我今天好开心”“他哭了,他很难过”等。大班幼儿通常有了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出现了有意识的控制情绪的语言或行为,如“我不怕疼,我不哭”。因此,教师在生成与组织情绪类亲子游戏时,首先要依据幼儿的情绪发展特征,分析幼儿的情绪发展需求,了解不同阶段幼儿的情绪特点。例如,小班刚入园时,幼儿的分离焦虑较为严重,那么教师可选择入园适应作为主题开展亲子游戏。
需要注意的是,在亲子游戏中,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既包括幼儿又包括家长,因此,教师在制订游戏目标时,既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发展特征和发展需要,又需要考虑到幼儿家长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一些特点及需求。例如,刚入园幼儿的家长可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游戏时,需要关注和评估家长的情绪状态和情绪特点,及时提供帮助,有针对性地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
(三)选择恰当的情绪类亲子游戏形式
按照游戏过程的组织形式,情绪类亲子游戏可划分为体验式、分享式、竞赛式和戏剧式四类。体验式是指家长和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情绪的交流和倾听,达成情绪教育的目的。竞赛式是指根据情绪主题,以竞赛的形式开展亲子游戏。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以家庭为团体开展竞赛活动还能增进亲子情感。分享式是指教师邀请班级某位家长就幼儿情绪教育问题进行优秀经验分享,为其他家长提供参考和借鉴。例如,教师观察发现班级某幼儿在同伴冲突时总能采取更为积极的解决方式,了解到其家长会和幼儿经常进行一些情绪游戏,那么教师可以邀请这位家长和幼儿在亲子活动中展示几个情绪游戏,让其他家长和幼儿观摩学习,并鼓励家长对游戏内容和玩法进行创新。戏剧式情绪类亲子游戏是指将戏剧的元素引入亲子游戏。例如,“指偶”游戏就是让家长和幼儿在自己手上画情绪小人,并利用这些小人向他人讲述情绪相关的故事。游戏形式服务于游戏目标,因此,教师应根据情绪主题和游戏内容,结合本班幼儿及家长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求,灵活选择或综合选用组织形式。
(四)加强游戏中家长的情绪教育指导
教师在亲子游戏中对家长的指导应以观察为依据,以提高家长的情绪教育意识和能力为目的。在情绪类亲子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主要指向家长的情绪教育行为、幼儿的情绪发展状况,以及家长和幼儿的情绪交流模式。教师在指导时,应充分发挥教学智慧,灵活运用各种指导策略,注意选择介入的时机和方式,不要盲目或过多干预家长与幼儿的游戏。[9]
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在亲子游戏中关注并重视提高家长情绪教育的意识和质量。关于幼儿情绪教育,很多家长存在两类误区。一是认为情绪教育无关紧要,幼儿年龄小,遇事发脾气、哭闹是正常的,长大了自然会好的。二是认为情绪教育就是让幼儿学会“高情商”,懂得察言观色,甚至巧言令色。事实上,情绪教育强调的是幼儿对情绪的认知、接纳和调节。在游戏实施过程中,对于家长这两类情绪认识上的误区,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家长明白情绪教育的内容和价值,明确家长在幼儿情绪发展中的角色地位,有利于达成亲子游戏目标。
(五)做好情绪类亲子游戏的总结工作
首先,在游戏结束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对本次情绪游戏活动进行自由分享。分享的内容主要有作品分享和经验分享两种。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上台展示介绍作品或介绍经验,达到交流和分享的目的,进一步体验亲子合作的成就感。另外,教师可以围绕游戏主题,通过对游戏中家长和幼儿的情绪互动观察,及时捕捉家长和幼儿感人的情绪交流时刻、科学的情绪沟通模式,或有创意的游戏玩法,邀请家长和幼儿进行经验分享。
其次,教师要关注游戏核心内容在家庭生活的延伸。情绪教育不是一时一刻的教育,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游戏结束时,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梳理和总结亲子游戏的教育关键内容,使亲子游戏的指导延伸到家庭,提醒家长在生活中应用游戏所学所得,使亲子游戏的情绪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使家长的情绪教育能力不断提高。
最后,教师须对整个亲子游戏的过程进行及时总结与反思。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亲子游戏活动目标是否实现、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否充足、活动过程各环节是否完善切入,做出诊断性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幼儿园管理者、幼儿、家长作为评价者,对亲子游戏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做出评价。结合这两个方面,教师就能够调整和完善亲子游戏的各项环节,为下一次亲子游戏的生成与组织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