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理解友谊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建议
2022-02-18秦子舒
秦子舒
(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一、幼儿友谊的内涵
已有研究表明,幼儿阶段的同伴关系包括同伴接纳和形成友谊两个层面,其中:同伴接纳指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接受,它是以群体为导向的单向结构;友谊指的是两个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充满情感的相互关系,它是以个体为导向的双向结构。[1]友谊具有亲密性、互惠性、相似性、忠诚性等关系属性。[2]友谊可以促进合作、协商、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3]友谊还能够提供亲密的情感支持和陪伴,减少幼儿的心理问题。[4-6]
有研究者基于“深层”和“表层”两类结构对友谊的内涵进行了解释:“深层结构”指的是幼儿对友谊的理解,一般指幼儿对“友谊意味着什么”的认识,这是一种认知结构,涉及幼儿关于友谊社会意义的图式;“表层结构”指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友谊双方之间的社会交流。[7]有研究者发现,这两类结构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幼儿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能够加深其对友谊中情感、需求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也会反向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8]因此,随着幼儿认知和社交技能逐渐复杂化,幼儿对友谊的理解不断得到深化。[9-10]
二、有关幼儿对理解友谊的研究
以往关于幼儿理解友谊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将幼儿作为研究的主体来探讨幼儿对友谊的理解。有研究者访谈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根据儿童的回答将其对友谊的理解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零阶段(0—3岁),婴幼儿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第二阶段为单向帮助阶段(4—9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与顺从自己的朋友之间才能产生友谊;第三阶段为双向帮助阶段(6—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友谊具有相互性,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第四阶段称为亲密的共同关系阶段(9—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认识到理解、忠诚、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第五阶段是最高阶段(12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友谊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义务,友谊的建立需要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11]
有学者运用开放式访谈和图片识别任务探究4—7岁儿童对友谊的理解,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更加关注友谊中的情感特征,较少关注外在特征(如外貌等)。[12]有研究发现:6—15岁儿童对友谊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年龄差异;6—8岁的儿童只能认识到一些外在的行为特征,如朋友之间的共同活动和游戏、相互帮助与指导;8岁之后的儿童能逐渐认识到一些内在的情感特征,如朋友之间独特的个人交流、彼此欣赏与鼓励等。[13]有研究者使用同伴提名法和谈话法考察37岁幼儿对友谊的理解,研究表明,3—7岁幼儿认为身体上的接触和接近是形成友谊的重要条件,他们更关注友谊的外部特征。[14]有研究以朴素理论为理论基础,使用访谈法探讨3—6岁幼儿对友谊的理解,研究表明,幼儿对友谊的理解具有一致性,认为友谊具有相互性、稳定性和亲密性,需要双方的回应和互动。[15]
幼儿对友谊的理解存在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例如,有研究者使用访谈法、绘画作品分析法分析3—5岁幼儿对友谊的理解,研究表明,女孩在友谊中更关注与他人的情感联系,而男孩侧重于关注社会行为方面。[16]有研究者让中国和冰岛两个国家的儿童对友谊许诺的两难故事情境进行评价,以此来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对友谊的理解。结果显示,冰岛儿童在故事情境中选择关心和帮助伙伴是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的,而中国儿童的选择更具有利他性,他们会更加关心他人和集体。[17]
综上,已有研究大都基于儿童立场,发现儿童对友谊的理解存在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而且是一个情境化、动态化的过程,同一年龄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此外,幼儿阶段的友谊需要在持续的同伴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三、影响幼儿理解友谊的因素
幼儿对友谊的理解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要求其能够了解自己与他人的社会角色,推断他人的情感和意愿、选择实施恰当的社会交往技能。[18]因此,幼儿对友谊的理解需要依靠幼儿自身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发展。已有研究发现,幼儿的语言能力、观点采择能力以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能够深化幼儿对友谊的理解,父母和教师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对幼儿理解友谊起支持作用。
(一)语言能力
语言是理解友谊的载体,在与朋友的互动过程中,幼儿通过提供和接受信息维持互动,从而促进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若能够很好地理解并使用词汇和语句,幼儿就能够更好地回应他人,并把自己的观点和情绪传达给其他幼儿。幼儿会选择与自己语言能力相当的幼儿做朋友。[19]有语言障碍的幼儿在与他人建立友谊的过程中会更加困难。[20]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如果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较弱,他们就很难有效地将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传递给对方,且不能及时收到来自同伴的反馈。那么,这些幼儿则很难体会到友谊的亲密性、互惠性,也较少感受到友谊产生的积极意义。
(二)观点采择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是指个体区分和理解他人观点、思想、情感等内部心理状态的能力。[21]幼儿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与其观点采择能力息息相关,幼儿对友谊的理解需要幼儿对他人心理状态有一定的理解和推断。若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发展较弱,他们就不能认识到友谊的双向性、互惠性等特征,而仅把友谊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关系。反之,若幼儿具有较好的观点采择能力,他们就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心理状态和需要,从而认识到友谊关系双方是需要相互帮助和理解、彼此欣赏与鼓励的。[22]随着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幼儿的思维逐渐去自我中心化,能够思考他人行为的内部原因,对他人的评价也更加全面客观,逐渐理解友谊是双向性的,对友谊的理解也会越发深入。
(三)社会交往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为与他人进行良性互动而习得的表情、动作或姿态。[23]社会交往技能在幼儿理解友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社交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在与朋友的互动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在交往过程中也会使用更加积极、恰当的互动策略,如合作、分享、协商等行为策略。与朋友和谐友好的互动有利于幼儿体会友谊所带来的积极感受,有利于促进幼儿认识到友谊的建立和维持是相互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交往和互动技能的复杂化,幼儿能够逐渐认识到友谊的深层含义,认识到友谊是双向的、互惠的;反之,那些社交技能水平较低的幼儿认为友谊仅存在于一起游戏的同伴或者帮助自己的人之中。[10]因此,社交技能的发展对幼儿理解友谊具有促进作用。
(四)成人的支持
幼儿的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需要来自成人(父母和教师)的支持和帮助。父母、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会影响幼儿对友谊的认识和理解。[16]如果成人经常为幼儿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并帮助幼儿解读交往的情境、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原因,那么幼儿对互动过程中的人和事会有更深入的了解。[24]成人适当地介入可以促进幼儿与朋友之间冲突的解决,帮助幼儿认识到朋友之间也会产生分歧和矛盾,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矛盾的解决,因为解决矛盾也是友谊区别于其他同伴关系的重要特征。[2]此外,若幼儿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他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会体会到更亲密的友谊关系。可见,成人有效教育和引导能够帮助幼儿加深对友谊的理解。
四、教育建议
幼儿对友谊的理解受到幼儿语言能力、观点采择能力以及社交技能水平的影响,并且成人的支持也能够深化幼儿对友谊的理解。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生动有趣的途径开展以“友谊”为主题的活动,促进幼儿想法和观点的交流,锻炼其社会交往技能,深化和丰富其对友谊的认识和理解。成人和幼儿之间也要加强情感联系,从而使幼儿感受到友谊关系中的亲密和温暖。另外,成人在引导幼儿理解友谊时需要避免一些误区,要在尊重幼儿想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指导。
(一)幼儿园开展相关主题的认知活动
幼儿园是教育幼儿的专门机构,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友谊。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情景剧等方式开展以朋友、友谊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将幼儿对友谊的理解渗透进各领域的活动中。有研究者使用结构故事法对大班幼儿进行为期两周的实验干预,结果发现,幼儿对友谊的总体认识和理解较之前有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幼儿认识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矛盾等。[25]该实验中使用的故事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研究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让幼儿体验故事主人公的心情,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可以采用故事法,除了让幼儿感受故事情节,还可以引导和启发幼儿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友谊进行思考。角色游戏和情景剧也是促进幼儿理解友谊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以促进幼儿对友谊的理解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设计相关游戏和情景剧。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可以合作设计游戏情节,并针对具体情节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展开分析和讨论,引导幼儿采用移情的方式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激发幼儿对友谊双向性、互惠性等特征的思考。
(二)成人和幼儿之间要加强情感互动
首先,成人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民主型教养方式要求成人与幼儿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成人要做到情理交融,严爱结合,既要给予幼儿温暖和爱,也要对幼儿严格要求,在尊重和倾听幼儿的同时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指导。其次,成人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要关注并发现其在同伴交往中的烦恼和困惑,并及时为幼儿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给予其行为和情感上的支持。最后,成人还要为幼儿创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面对同伴交往的问题,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独立解决”与“成人引导”之间保持张力。通过平等效的交流,幼儿与成人之间构建起一种双向性、互动性的关系网络。当幼儿与教育者在互动中感受到温暖和爱时,其对友谊的认识和理解就会倾注更多的情感元素。
(三)成人引导幼儿需要避免一些误区
有些成人看到幼儿为友谊的问题而困惑时,很容易马上介入,帮助幼儿处理问题,这可能会造成幼儿对成人的过度依赖,不利于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可作为“旁观者”仔细观察情况,并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形式进行干预。当幼儿有机会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受益更多,对友谊关系的感受也会更深刻。还有些成人常常希望幼儿之间能够相互喜欢从而产生友谊,但幼儿一般只与几个甚至一个幼儿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因此,坚持认为每个人都喜欢对方不仅是不现实的,也否认了幼儿的真实情感。成人应该在倾听幼儿想法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理解友谊的本质特征,引导幼儿建立起稳定的友谊关系,提高其友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