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图书馆业务拓展研究

2022-02-18王陈东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联网图书馆

王陈东

(河南工学院图书馆,河南 新乡 453003)

0 引言

物联网,又称“万物联”,能够让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开口交流”,它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各种感知设备载体全自动式智能采集、传输、处理、整合数据信息,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发送到云端进行控制和分析,可以随时随地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和事物或者事物与事物相连接。在建设智慧化图书馆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得到升级和完善,它将各种信息融合到图书馆里,在实体与虚拟间达到一种互通共享,打破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和管理体系,让读者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1-2]。从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升级过程中可以看出,物联网不仅仅是对传统设备的升级,在其升级过程中,必定衍生出一些新的产品和新的业务模式[3-5]。物联网技术给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在未来的业务模式升级发展中运行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革[6-7]。所以,充分研究和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高校图书馆工作和改革的管理智能化、科学化、网络化,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和工作管理水平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1 物联网技术下高校图书馆业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还是学生拓展眼界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国内各高校均有较大投入,除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进行人员职业素养培训,还大力扩展业务职能,衔接课堂、各高校和用人单位,利用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器、智能嵌入等相关技术。学生可以在图书馆获得知识和就业等相关信息。

1.1 对服务本校院系

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是本校学科服务和学科建设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也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任务,但我国大部分院校图书馆存在资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有很大的局限,他们的认知也仅仅在书本上以至于实操业务与工厂应用脱轨。比如,当学生尤其工科学生读到图书的某一章节,对该知识点不太了解时,他们会感到盲目。如果在每一节点下附有在线学习操作视频的二维码、馆藏地点或图书馆公众号,那么不仅能宣传图书,也使学生了解到图书的内容特征,有目的地选择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减少盲目选择实现价值双赢。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增加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高校图书馆通过采取措施,对不同院系、不同学科有针对性地采购上架这部分图书,并且可以在各个学科的书籍相对页附有该类书籍在图书馆的藏书位置。

1.2 馆际间的业务沟通

互联网的普及让世界万物联系更为紧密,借助这样的平台,也使得本校图书馆与其他院校的联系及消息互通变得便利。随着本科院校的整合和本科生源的扩招,本科生的含金量和价值体现逐渐降低,使得本科毕业生普及率与就业率不成比例。这时本科生就会自主提升自我价值,很大部分会选择考研考公,但是他们获得考研的信息仅限于所认识的学长学姐和研招网,容易造成信息滞后或者信息不全面。在没有目标院校和不确定专业方向的情况下,学生获取这类信息封闭性较大,如果各大院校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录取专业和院校及备考资料进行汇总并公布到网上,再在数据库共享的基础上加强各大图书馆间的交流与分享,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获取该类信息,减少了学生拾取信息的时间,同时也能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互通互享,拓展图书馆业务服务能力。所以,图书馆应该顺应转型本科院校及学生需求,运用物联网技术及设备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1.3 图书馆与用人单位衔接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图书馆工作和服务模式发生变化,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它不仅局限在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服务,还可以利用信息网络设施向社会提供多方向、多功能的综合电子信息服务。载体媒介将在图书馆馆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的衔接仅限于每年学校举行的双向交流会,但交流会上用人单位的选择局限性太大,学生甄别能力有限。如果图书馆通过利用物联网将目标性的企事业单位录入信息整合分享,同时将应届毕业生的意向工作或单位整理建成便于查看的数据库,那么用人单位和学生均可以通过数据库查看自己所需信息,既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专业人才信息,也可以为学生甄选出可靠的用人单位,更重要的是为图书馆业务赋予了新的工作内容和对图书馆工作业务提出新要求。

1.4 图书馆馆员业务能力

高校图书馆正处于物联网技术下的转型变革时期,有些图书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跟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需要,他们的服务理念认知局限于传统的知识架构。这些图书馆馆员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为师生提供简单的借书与还书业务。此外,馆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研究型、专业型、复合创新型的图书馆员人才。因此,加强图书馆员队伍的管理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是当下高校图书馆转型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应利用图书馆物联网技术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从而拓展自身的业务广度和能力,促进图书馆功能的发展和进步。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这是当下应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

2 物联网技术下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发建设

随着应用型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需求的变化,图书馆存储数字资源必须完善服务类型和服务系统的建设,才能满足当前信息变化下的市场状态。当下的高校图书馆应采用数据加工处理的运行模式及相应设施的核心技术,结合师生自身需求提供平台的精准化服务,将物联网技术作为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一种补充,在数据化、智能化、场景化、个性化等方向深入研究探索,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体系,有助于实现图书馆业务管理的精准化针对性模式。

2.1 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水平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水平应紧密结合学生的需求动态,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图书馆资源与学科服务紧密结合,掌握他们的第一手需要。因此,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业务管理的核心。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不需要让学生去书库里翻书查找,当学生进行到某一章节的学习时,该内容的疑惑点应与馆藏数字化资源建立起一个联系通道,比如书页后附有二维码等;当学生遇到难题时,通过智能嵌入式技术扫描二维码,就能查找到讲解词或者讲解视频,又或者是在手机客户端“虚拟书架”里查找该题对应的馆藏书架位置。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大力整合并分享在线资源,完善数据库资源,建立健全纸质资源与电子线上资源相结合机制,鼓励学生使用。与此同时,图书馆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资源整合,及时更新,为师生提供更加定制化的内容。

2.2 加强与各高校图书馆的协作能力

图书馆服务的开发和资源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也要尽可能地把用户需求与外界相联系。各高校图书馆各有特点、互有差异,相对来说,双方交流合作的方式、内容与范围都有着很大的空间。针对上述所出现的问题,图书馆官网可单独建立一套数据库,搜集整合本校招生院系、科目、参考资料、往年报考率及录取比重,图书馆间利用物联网的互联性质建立一套体系,让这些新数据信息互联并实时获取,打破原有的图书馆封闭运行状态,改变图书馆以往的业务单一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进而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2.3 强化图书馆与用人单位的衔接能力

建设跨地域跨系统障碍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共享网络平台,甄选可靠用人单位信息。针对学生找工作仅限于校园招聘,招聘信息和时间被动性太大,这会让学生的选择有局限性,很难找到靠谱的用人单位。图书馆可单独设立“毕业生去向”模块等就业服务系统,网络上各种信息资源以及相关的产品呈现出快速增长,其中包括一些就业相关的信息,比如前程无忧以及智联招聘平台上发布的大量招聘信息。针对这些平台上发布的招聘信息,高校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将整合后的内容推送给学生,以期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更好地就业。同时,搜集大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兴趣爱好,将他们的个人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以供随时调用。随着招聘信息库中相关数据信息的不断更新,可以根据学生阅读时长以及到馆率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级。当企业让高校推荐人才时,就可以将评定结果作为推荐的依据,优先向企业推荐那些评级较高的学生。这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保障评级过程的客观性。

2.4 加强图书馆管理人才的业务素养能力

实现图书馆业务职能离不开管理人员的操作,因此,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是很有必要的。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拓展业务的同时,必定会搜集和处理大量数据,这要求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有处理信息明辨是非的能力,杜绝给学生引荐低级的不健康信息。因此,图书馆管理员应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服务效率,提供优质的服务,推动图书馆业务发展的稳定性和长远性。

综上所述,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图书馆业务拓展是对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下开展新型服务内容与形式的补充。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下物联网技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业务拓展的主题和内容,分别从本院校、同行业、用人单位及图书馆馆员的角度阐述了问题所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的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也演变出了一些新的业务模式。从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升级过程中可以看出,物联网不仅是对传统设备的升级,在升级过程中,必定会衍生出一些新的产品和新的业务模式。物联网技术给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在未来业务模式升级发展中的运行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联网图书馆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简介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抢占物联网
图书馆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去图书馆
签订了三方协议,不等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