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课堂

2022-02-17王建文

科学咨询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道德法治

王建文

(甘肃省临夏县尹集镇蔴莲滩小学,甘肃临夏 731804)

小学阶段是帮助孩子建立文明素养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孩子心理特点是比较好奇,并且好学好问,喜欢探究一切新鲜的事物。据调查发现,90%以上的知识是来源于生活体验的,因此在儿童的文明基础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让孩子深入地去体验生活,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和环境来引导其教学。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紧扣学生的身心特征,并且要更加注重孩子的成长体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上,我们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为了能够深度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和实际生活紧紧贴合,让孩子能够真正地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并且能够助力坚定信念的灯塔,引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路。长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我们会发现仍旧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并且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是非常淡薄的,这样的课堂环境只能引导学生去不断地理解理论知识,而孩子的时间机会却少之又少,为了能够构建高效的小学道德与法律课堂,本文从劳动教育课堂为出发点对其教学策略展开了深入研究。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劳动课程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既要做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者,长大以后要有担当有责任感,要成为社会的栋梁。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建立不是通过课堂上的说教来实现的,要不断地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不断地宣传引导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中,课堂内家庭中都能够养成文明礼貌,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格品质。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学生的不断勤奋实践,产生劳动意识,并且能够在大事小节上都能够产生正确的观念,通过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行为积极地面对生活,稳定文明礼仪的根基。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及责任意识

如今大多数小学生的父母都是80后和90后,这一代人虽然受到了高等教育,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受到的是应试教育的理念影响,在实际生活中也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意识非常的淡薄,如今很多学生又是独生子女,有很多学生的性格是偏向任性霸道,比较爱发脾气,并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些成为了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缺点。如果学生从小没有养成关心他人、主动劳动、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那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很难帮助孩子建立起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并且能够学会发展。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不加强劳动教育的引导,那么很可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就无法养成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就业都会产生很多影响。

(三)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类离不开劳动,人类与外界交流互动亦离不开劳动。劳动不仅能够协调身心健康,还能促进个体的情感交流,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学生大多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这期间学生会和教师、同学、家长等一起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够学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集体劳动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等。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劳动课程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轻视劳动不愿参与劳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和生活中我们都会给学生灌输“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我们也会口头宣传这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孩子缺少实践机会,导致学生认为劳动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尤其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家中的小霸王,很多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即使学校会组织劳动课程,但是仍旧有学生会轻视劳动,不愿参与劳动等现象。这些也成为教育教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果懒惰傲慢的心理一旦形成,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有着严重的影响。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

学校的教学方式单一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听了多年的理论知识,很多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显得非常枯燥。并且学生的应试教育思想严重,认为自己把重要知识学好就可以。甚至由于社会因素、网络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缺少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兴趣,而劳动课程对学生来说更像是争取了一次课外自由活动的机会,这显然无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三)家庭因素无法从根本上影响学生

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另一个关键因素来自家庭。在家庭中一旦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那么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就无法进行紧密的关联,这样在知识理念和生活实践相脱离的状态下,无法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家庭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劳动意识。

(四)劳动技能教育不足

在劳动课程中我们对学生传授的劳动技能是有限的。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为了顺利地开展劳动课程,我们首先需要通过劳动技能的引导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构建起劳动的常识。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劳动实践。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课程开展的策略及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

劳动教育观念对学生的道德思想有着重要影响,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我们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的渗透是微乎其微的。为了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应该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从各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为学生建立一个深度学习劳动技能和德育教育的环境。还可以利用劳动节、植树节这些与劳动相关的节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尤其是像劳动节这种重要的节日,孩子们只是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愉快玩耍的假期,对其意义是非常淡薄的。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宣传劳动节的由来,这时候劳动人民都会放假,那么作为小学生,我们在家庭中很少参与劳动,为了能够让爸爸妈妈过一个轻松的假期,那么是不是可以争当一天家庭劳动委员呢?如果让你为家庭劳动一天,你会有什么样的计划?这时候引导孩子进行对劳动问题的思考,一些学生会说:我会给全家进行大扫除。还有的同学会说:家庭中的劳动活动都包在我身上。这些有意思的对话,让整个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因此被点燃。那么我们让学生讨论完之后制定一个计划表,每完成一个项目就划上一个对号,在开学之后拿着表格与教师和同学一起分享一下你劳动的过程。

(二)教师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

我们常说教师能够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因此在小学劳动教育中作为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学生感染到劳动最光荣的实际举动。例如在校园内,有不少学生会有乱丢垃圾的习惯,教师看到有丢垃圾的现象应该进行制止,然后将垃圾扔到垃圾桶中,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学生会知道老师的做法才是最正确的。利用教材内容也能起到示范作用,例如在学习《家乡的喜与忧》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宣传有关本地的文化习俗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人群去讲解家乡文化习俗,引起更多人对家乡文化的关注。这些为家乡文化宣传的活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户外劳动,开始教师就要给孩子做好示范作用,这样再通过实际引导也能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文化传承与宣传意识。

(三)激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

家庭劳动更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体验感,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家长一起参与到劳动教育中。例如在学习完《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家长一起和学生学习本次课本上讲解的知识,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不理智的消费现象,以及生活中本可以避免的浪费现象等。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利用家里废旧的物品进行大改造,然后制作成家庭中的生活用品或者装饰品。这些能够让小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价值,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成就感和体验感。另外在家庭劳动中,例如全家打扫卫生,每个人负责一个区域或者指定的范围,这样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劳动,看到家中的变化,孩子们也能体验到“劳动最光荣”的感觉。

(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劳动

学生参与社会劳动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完《公共生活靠大家》之后,让学生一起进行一次校园环境或者社区环境维护活动。教师利用相机做一个美好的记录,让时间定格于学生的劳动过程中,然后贴在班级的展示墙上。这样对学生能够起到提示和鼓励的作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能意识到公共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遵守规则秩序,其次是敢于阻止他人的不良行为,最后亲身劳动守护环境。

(五)小组合作培养集体意识

小组合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很多时候小学生都体验到了唯我独大的感觉,因此学生的集体意识淡薄是常有的事情。我们在劳动活动中应该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很多活动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并且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评比,这样让学生意识到劳动不仅与自己有关更与集体有关。例如在学习《我们的衣食之源》时,需要让学生懂得食物等对生命的重要作用,进而体会农业对生命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小组一起培育一个小小的农作物,然后等它生根发芽直至结出果实。学生们定期做好观察记录,通过这样的活动更能唤醒学生对食物对生命的尊重。

(六)综合评价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教师不仅要重视过程,应该要重视评价的作用,这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需要重点针对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等方面开展详细评估,利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例如:在学习《干点家务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并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根据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表现情况,如学生劳动中的热情、干家务的技巧、是否能够主动承担家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以此来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质性评价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但能够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家务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生在主动完成家务的过程中,还会体验到家庭生活的快乐,慢慢地变成“家务小能手”,继而能够主动为家长承担责任,将劳动教育的渗透价值发挥到最大。

四、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重要课程,在此期间教师应该除了加强课堂中的理论教育之外,更要重视对课程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实际需求等多方面的考虑。通过立德树人的观念,正确地引导孩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将其融入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要带领着学生一起参加实践劳动课程,从内向外不断延伸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行为思想,深度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堂带给学生的正面引导和积极意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劳动意识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养成。

猜你喜欢

劳动道德法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