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2-17任赫

科学咨询 2022年4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教学活动情感

任赫

(珠海市金海岸中学 ,广东珠海 519041)

信息技术是推动教学活动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展示、资源加工等活动中,信息技术能够最大化提升教学知识的传输效率,帮助学生在了解基本乐理知识的同时接触到多元音乐作品,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依靠信息技术的互动性、便捷性、科学性特点重新发起音乐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当前的教学共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优化音乐教育,在保障教学工作稳定落实的同时能够为初中音乐课程的建设带来新的灵感。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发展优势

(一)展现审美价值,提升育人能力

当素质教育伴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推进,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活动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随着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不断变化,音乐课程所展现出来的教育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在教学活动发展的初级阶段,音乐教育被视为“娱乐性课程”,教育工作者对于有关教学活动缺乏关注,认为音乐教育是帮助学生消磨时间、欣赏音乐作品的课程。教学活动无法得到及时性的落实,教学态度有待改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也在随之提升,将信息技术带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提升音乐课程的育人质量。在音乐鉴赏活动中,教师可为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选择多元化的音乐材料,例如,乐器独奏、流行曲目、古典音乐等,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能够针对学生的记忆力、音乐表现能力发起教学活动,在展示音频文件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精神内涵、文化价值,将对音符、音调的理解转移到乐器、曲目、音乐文化、音乐情感中[1]。对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来说,单一的音乐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师可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音乐的创作过程,增强音乐作品的流动性,将音乐转化为传播文化、情感的载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激发音乐情感,交流音乐智慧

法国著名音乐家费提斯认为,音乐不仅是表达音律的艺术,更是引发人类群体情感共鸣的艺术。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上的波动能够促使个体产生情绪上的变化,进而生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与相关音乐作品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鸣。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更为有效地展现音乐课程的情操培养、育人价值。在教学活动中,“爱国”“和平”“自由”等美好的元素并不少见,依靠信息技术,教师可在不同的平台中搜集对应的音乐作品,在展示音乐作品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到音乐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提出,音乐教育除非常注重社会道德与社会目的之外,其还将美的东西作为自身的目标进行追求,将人类向着美和善的方向引导。在表现音乐之美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结合人机交互技术开展音乐互动,对有关曲目进行赏析、演奏。在利用信息技术表现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了解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而衍生出音乐灵感

二、信息技术推动下初中音乐课程的教育特点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全面的学习能力,在参与日常活动的过程中,其也结合生活经验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欲望。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初中音乐课程获得了新的发展灵感:一方面,与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相比,初中音乐教学更加自由,在教学环节,学生能够结合信息技术与个人能力导入不同的曲目、音乐故事,在情感上、技能上主动接受音乐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音乐课程的开展方式,教师可通过虚拟教学、线上互动、人机互动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在聆听作品的同时展示作品,表达学生个体的音乐灵感[2]。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学生预留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其也向初中生提出了新的学习任务:除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之外,情感、思想等元素正在逐渐进入到学生的视野当中,音乐教育开始向着多元化发展,而信息技术恰好演化成了承载这种“多元化”特质的载体。

三、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

音乐课程的出现实现了音乐教育活动的正规化、长期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教学体系的建设。但正是这种过于正规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流行音乐”的层次,强调音乐的流行性、普及性特点,对带有民族特色、文化意味的音乐作品,学生并不会对其进行刻意的了解与积累。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学习互动之间开始出现新的矛盾:学生渴望在音乐课堂上学习并欣赏流行音乐,但音乐教材中所给出的大部分教学材料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情感上的背离使得学生开始忽视音乐教学的价值。当教师尝试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学生也不会对音乐授课的有关要求作出回应,整体音乐学习质量偏低。

(二)教学材料缺失,教学进度落后

学生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了多种多样的音乐作品,例如,纯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面对开放式、科学化的初中音乐教学体系,教师必须学会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机制,依靠材料的补充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但大部分教师的关注点都放在音乐教材上,其并不会针对教学内容导入其他的课外拓展资源。在音乐技能、音乐素养的训练活动中,教师也不会尝试引导学生开展音乐互动。在教学环节,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完全以学、听为主,当新的教学任务进入到课堂,贫瘠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智慧。

四、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一)教学流程的设计

既有的教学结构限制了初中音乐课程的深入发展。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重视,将音乐课程视为一个听歌、唱歌的娱乐过程。当既有的学习思想与教学要求产生矛盾,教学工作的落实必然无法得到保障。信息技术围绕互联网载体建立了全新的交流渠道,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思想等素质得以依靠现代化传播技术进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努力优化初中音乐教学活动。

以人音版第九册音乐教材《故乡》的相关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围绕“思乡”“民族情怀”展开,向学生展示了经典音乐作品。在发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对有关作品进行解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以欣赏曲目《思乡曲》的相关赏析为例,如果仅围绕旋律开展教学活动,则音乐作品的情感启发价值将被破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教学资料:《思乡曲》是著名的小提琴伴奏曲目,被誉为西洋管弦乐的“并蒂莲花”,具有独特的音乐审美价值,在学习这一曲目时,应该如何完成音乐学习活动?在思考之后,学生围绕“思想”“民族”等主题开始搜集不同的文化作品、音乐作品,希望对当前的音乐教学活动进行验证。笔者及时暂停了教学活动,通过线上群聊平台为学生布置了音乐探究任务:搜集有关以“思想”“民族”“爱国”等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搜集爱国主题音乐背后的故事。通过对活动流程的设计,学生能够依靠信息技术主动完成音乐材料的搜集工作,参与到音乐课堂中。

(二)表达环节的设计

音乐作品的表达层次极为丰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随着旋律、曲调、乐器等元素的变化,音乐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情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笔者注视到了这种差异,更注意到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因此,在确定学生完成积累任务之后,笔者开展了课堂教学工作。

在教学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围绕“爱国”这一主题找出不同的音乐作品,在这一环节,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展示音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围绕《思乡曲》这一曲目导入情感类似、结构类似的音乐作品。部分学生给出了经典萨克斯音乐《回家》,利用曲目独奏对思乡之情进行诠释。在解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萨克斯的乐器表现特点对曲目的情感特质进行分析,从曲风、节奏等角度分析曲目内涵。部分学生则制作了PPT动画,对各民族的乐器进行了讲解,例如,马头琴、二胡等,所给出的学习观点带有极强的民族色彩。一些学生进行大胆创作,围绕频率舒缓、节奏缓慢的音乐曲目开展教学互动,在不同的曲目中分析作品的特点与价值,在这一环节,学生结合人机互动技术给出了不同的音乐作品,如经典蒙古族音乐《赛马》、陕北音乐形式“秦腔”等音乐作品。在表达音乐灵感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情感、文化等角度解读音乐材料的核心内涵。在这一环节,笔者并不曾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干预,仅要求学生讲述、说明,但从整体的教学活动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展示、互动活动中。当某个作品依靠全新的方式展示出来,既有的细节将被学生无限放大,在学习音乐知识、整理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三)设计结果的验证

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了较为出色的音乐天赋,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在音乐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并不少见:或是能够运用多种乐器,或是对音乐教育理论颇有研究。但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学生所拥有的素质与当前的教学活动相互杂糅,教师根本无法了解到学生的进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对应的教学互动机制,通过检测对学生的音乐技能、音乐积累知识进行讲解,以此来确定学生的成长水平[1-3]。

在教学环节,笔者从语言分析、技能展示等角度与学生发起互动,要求学生利用语言阐明爱国音乐的表现特点与节奏特点。在这一环节,学生利用语言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对爱国音乐作品的表现特点进行了分析:“爱国音乐”一般以合唱、交响乐为主要表现形式,例如,中国的《黄河大合唱》、西方的《1812序曲》等,通过音乐上的共鸣实现情感的烘托。部分学生则尝试结合自己的音乐学习经验创作音乐作品,如利用口琴、电子琴等材料演奏经典爱国曲目《我的祖国》。并将所演奏的曲目录制下来,在班级内进行展示,要求教师进行点评。一些学生则对爱国题材的音乐作品的诞生历史进行了分析,结合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作者情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进而完成作品的交流互动任务。笔者对学生演奏活动、交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指正,并与学生约定,开展乐器指导教学活动。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感受音乐教育的趣味性特点,进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在结合信息技术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相关授课的高效性、多元性特点得到了保障。笔者从“爱国”这一主题选定切入点,要求学生以情感为核心,以音乐为载体进行表达,并为学生预留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以求实现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发展目标。但从整体的教学要求出发,教育与学习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问题:部分学生对于利用哪些资源、如何利用资源等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教育指导活动中,被动意识表现得比较明显,当教师提出互动任务时,该类学生处于“茫然无措”的学习状态,正在逐渐演化为其他学生的“附和者”,如何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指导,这是必须解决的新问题。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笔者存在心理急躁、教学功利性过强等问题,往往要学生给出一个成果,才会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教学目标的过度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未来发展。整体的教学活动有功有过,如何最大化教育的“功”,消除教育的“过”,这便是在未来教学活动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结束语

音乐教育是激发初中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其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发起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围绕音乐教育的需求、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高效特点,帮助学生在欣赏、创作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合格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听,还要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这才是音乐教育的真谛。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教学活动情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