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吹草木动——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2022-02-17朱玲

科学咨询 2022年4期
关键词:草木思维课堂教学

朱玲

(江苏省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花溪小学,江苏昆山 215300)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淮南子·泰族训》有云:“风之至矣,莫见其象而木已动矣。”风吹草木动——“一棵树听见了远去的鸟鸣,你没想到漫长的冬夜来临了,除了漫长再无别的。”风吹草动:风儿轻轻一吹,草木就随风摆动了起来,这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成语,“草木们”受到“风”的影响而出现轻微的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不正是“风吹”而“草动”吗?教师要带动学生,使其主动探究知识并学会创新,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这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理念是语文教学的向导,为教育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为摸索中的老师打开了一盏明灯。老师在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听课质量更加优化。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尽力营造一种舒适的教学氛围,通过采用多种趣味性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精彩生动的教学模式,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探索、体验、发现、创新,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其真正学会学习,并从中体验到乐趣,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中畅所欲言,遨游知识的海洋,创造崭新的知识财富。教学中,在学到“天马行空”这个成语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述了《西游记》中的天马,顺承讲到悟空,他“弼马温”的称号就是玉帝请他饲养天马而得来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天马”只是存在于神佛的构思中,现实并不存在,那么为什么有“天马行空”一说呢?同学们的思考欲和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接着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在集体的智慧下,很容易就理解“天马”指的是马儿跑起来的速度快,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知识点的讲解——西汉时期,西域大宛国出产一种名马可以日行千里,被称为“西极天马”或“天马行空”。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成语的意思是奔腾神速。古时候的诗文气势豪放就时常会用“天马行空”来做比喻。最后慢慢引导学生把这个词用在比喻人的方面,又是什么意思呢?探讨声此起彼伏,对于这个成语的剖析也不再是难事:“做事速度快”是大家一致认同的,这时就仅仅只需要风儿的导向作用,谜底揭晓:“速度太快,做事就不踏实了。比喻人浮躁,不踏实。”成语往往可以通过故事、背景和字面等方式去理解,而且印象深刻,也不会张冠李戴。

但是,现阶段的教育,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有着错误的认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考试,小学生为小升初,初中生为中考,高中生为高考,语文课堂已经成为战场,考上理想的学校是最终的战利品。课堂上,老师手捧语文书,兴致勃勃地教授知识,学生则一副不明所以的姿态,课后只知道背书、默写、抄写、机械地做作业,把老师课上要求记的笔记,反复提到的“重点”,考试会考到的题目等一股脑儿背下来,这样就能得到肯定和表扬。扪心自问,到底有多少学生真正理解书本,理解课文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呢?少之又少,甚至有不少学生认为什么情感、什么背景跟考试毫无关系,根本不重要,既然不重要,为什么要重视,更别说去理解。久而久之,课堂就变得只有教,没有学;只有枯燥乏味,没有生机勃勃;只有学习的机器,没有鲜活的生命。课堂逐步成为机械教育的场所,整堂课只有说教和单调的应和声,这不但让学习毫无成效,学生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学习产生了疲劳,没有了主观能动性,那么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课堂终将失去学习应有的趣味性和时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想要草木动起来,就要发挥风的作用;想要学习回归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转变教育的方式方法,把教育资源的开发效率放在学生的潜能上,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融入课堂,走进文本,进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启发思维,活跃课堂。

一、草木随风摆,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够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每次课始,教师都预先设计好教案,让学生跟着自己的预设一步一步走进课堂,走“歪”了,还要千方百计把学生拉回“课堂”,接着按照原先设计好的思路一路畅通无阻地走下去。最后,课上完了,老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和课堂的教学任务都“圆满”地完成了。可是学生,他们已经失去了想法,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像牵线木偶一样度过了40分钟,该表达的时候老师没给机会,该思考的地方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也许这是一堂教师满意的课,更值得庆幸的是课前准备的教案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了,学生没有“偏离轨道”,时间也刚刚好,听课者对上课者的评价自然也不差……可是学生学到了多少,明白了些什么道理,读懂了多少课外之意,这都值得深思!

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习需要融合知识和实际,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消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变“机械学习”为“自主学习”,教师能抓住课文特点引导和抓住教学重点,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识记和想象创造,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调动学生的情感,紧接着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层层深入,精益求精。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我请同学们先在课上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制订学习计划,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或者询问家长等方式对故宫进行介绍。其中故宫的“三大殿”和“后三宫”是要求重点介绍的,因此课上组织学生“故宫一日游”活动,事前分配好“小导游”,通过小组成员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结合书本上的内容对所相应的宫殿进行深入的讲解,一堂课40分钟,教师虽全程参与,但却充当着学生的角色,在适时参与和点拨下同学们能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顺利地解决了重难点。课文学得扎实有效且生动有趣。

常态化的课堂中,教师要走进课堂,走入教学情境,走到学生中去,并能根据文本生动地讲述。课堂进行时,老师要会“察言观色”、灵活变通,课前准备的教学计划要随着学生的思维空间做出适当的转变,形成适合本课堂的教学模式。草木随风摆,在教师的引导想,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展示自我,在平等交流中共同学习,真正学会读“书”,培养了其创新思维。让“舞台”的聚光灯,投射在学生身上,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风吹草木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留足创新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猜疑”,多创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质疑。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学生需要静下心来思考,通过对认知的理解、整合为新的认知,这就需要“动”起脑筋,不能因为要完成教学进度,让学生的思维中途刹车,硬生生地拉入下一个问题中去。这样,即使“完美”地上完了一堂课,也是缺乏激情和热忱的教学,学生不但没有得到锻炼,反而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动”起来,在静静的思考中把书读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具有时效性、趣味性,学生不但收获了成功,而且对学习的热情也会逐步升温,头脑也将更加灵活。

例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时,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观点展开辩论,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发言,教师抛出问题:①生命来自巧合,宇宙间数量巨大的星球环境完全有能力提供这样的生存条件,例如,地球,为什么?找出科学依据。②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为什么?找出科学依据。③金星、木星、水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否有生命存在,为什么?找出科学依据。

先开始选取想要解决的观点,然后把同一观点的学生组成小组后,对课文进行充分自读,积极准备辩论材料。接着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最后把学生分两组展开辩论。课堂上同学们有了充分的主动权,不仅带动了课堂气氛,而且留足了创新空间,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1-3]。

风吹草木动,学生的内心是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让学生“动”起来静静地思考,只有触动心田的那一波水,湖面才会泛起涟漪,把课堂交给学生,留足创新空间,让教学更加精彩。

三、草木宜生长,在合作中学习,激发创新能力

巴洛赫在《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中说道:“在一个小组中确实有帮助,因为有些事实一个人永远也想不出来,但通过合作学习和观点的交流,就可以做到有更多的理解。”新课标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教学题材的学习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在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用”好书本,指导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在合作中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一个人只有冥思苦想,两个人加起来就能碰撞出火花,四个人,八个人,全班呢,火焰越烧越旺,想法越来越多!所以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用”好每一个学生,扩大思维空间,形成强大的创新团队,使人人参与课堂,人人收获知识,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轻松愉悦地学习。草木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茁壮成长,“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课堂上,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针对问题的难易,留足思考空间,使其在合作中发挥知识创新能力,通过认识、思考、质疑、再认识、再思考,再质疑等环节,进行课堂的深入和创新,加强主体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和思维方式,在成功中积聚力量。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有了大胆创新的机会,在合作中学习的大智慧下定能获取最大限度的进步,老师真正“用”好了学生,课堂真正动了起来。

四、草木皆有灵,创设文本情境,加强想象创新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万物皆有灵,草木宜如此。在课堂上,创设文本情境,让学生在文本中发挥想象力,了解文本的内涵和潜在意义,加深艺术的再创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如何将课本知识读“活”,能够活用于生活,从实践中出真知,这将是我今后课堂应该深思的地方[4-6]。

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告诉我们:小兔子正是因为过于骄傲,不脚踏实地地做事,才会输给实力悬殊的对手——乌龟。道理和故事可以说浅显易懂,但就是因为过于简单,我们往往忽略了故事的内涵。擅长跑步的兔子为什么会输给一步一步慢慢爬行的乌龟呢,仅仅是因为轻敌吗?当问题被抛出,同学们打开思维,立马就能知道小兔子是因为没有一心一意地做事,过于骄傲才会失败。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寓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的理解,又巩固了所学知识,进行了知识迁移。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明确做人做事要谦虚,不能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不然就会和蜗牛一样,不但失去了原有的技能,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后悔莫及的道理。创设文本情境,加强想象创新,整堂课显得紧凑而有效。

叶澜教授说过:“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我们要明确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书读“活”,让课堂变得灵动有效;把书“用”好,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教学充满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学习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获知,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风吹草木动,风儿轻轻吹,草木随风摆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其个性的发展,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纷呈,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草木思维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草木深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