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路径方法探究

2022-02-17刘鑫

科学咨询 2022年4期
关键词:要素创设情境

刘鑫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江苏苏州 21500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温儒敏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中提到: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元结构体例更加灵活,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可以按照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促进单元内容的融合。因此以单元要素为导向开展教学更有利于教学实践活动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基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开展路径进行了探究。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内涵、要素和特征

什么是语文实践活动呢?语文实践活动是指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以交流为目的的言语交际和长期的生活状态中真实的阅读及写作活动,去慢慢积累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语言运用能力等语言素养。[1]

那么语文实践活动的要素是什么呢?首先,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也就是要判断学生在教学中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其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也就是设定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能够在教学结束之后确实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再次,要具备行为条件,也就是判断学生学习具体情况的依据;最后,还包含表现程度,也就是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2]

那么语文实践活动的特征又是什么呢?第一,要具有实践性,也就是要促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同时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第二,要具有语言性,也就是通过语言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使学生认识世界,习得知识;第三,要具有主体性,也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第四,要具有建构性,也就是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和体验,从而使学生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结构;第五,要具有创造性,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用文化创造文化;第六,要具有开放性,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多种多样的意象,产生不同程度的共鸣。[3]

二、基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路径

基于对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内涵、要素和特征的解读,那么应该如何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效落实单元要素,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呢?本文就以下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解析单元导语,设计预习任务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部编版教材的各个单元体例灵活、融合性强。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可以先解析单元导语,设计预习任务,以促进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以《将相和》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本篇文章的教学时,就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任务:阅读“语文园地”板块“交流平台”部分的内容,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阅读文章,勾画出关键语句,提炼出主要信息;分析文章中讲述了哪些事例,展现出人物什么样的特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描写。在这样的预习任务下,学生自主探究的质量会大大提升;在课堂实践活动中,也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例如,有的学生因为有了预习的基础,在课堂上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蔺相如还是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为什么一开始还要带过去呢?”而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促进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结合单元导语设计预习任务,使学生为语文实践活动做好准备,有效促进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4]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深入探究

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为了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情感,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发展,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当然,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本文则主要就以下三种教学情境进行了探索。

1.创设个人体验情境,增强情感感知

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可以通过创设个人体验情境,促进学生增强情感感知。例如在开展《慈母情深》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为了使学生对于作者母亲的形象有更清晰的认知,就为学生创设了个人体验情境。在个人体验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电影中慢镜头的播放情景,让学生以同样的方式聆听教师阅读的文章内容,然后勾勒出母亲的形象:像“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另外在情境中教师还进行了问题引导,比如你平时见到的母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你平时见到的母亲的脸又是什么样的,文章中描述的与你想象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将自己的母亲与文章中母亲的形象进行了对比,感知到了作者母亲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与愧疚。教师为学生创设个人体验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感官的联动增强情感感知,不仅促进了“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情感”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还激发了学生的感恩之情,最终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5]

2.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掌握探究方法

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也可以为学生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以《落花生》为例。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还应用花生进行了类比。为了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道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为学生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在社会生活情境中,教师为学生举例了不同的人,例如,参与城市建设的农民工、《夏洛特烦恼》中的夏洛等,让学生分辨哪些人的品格是父亲支持的,哪些是不赞同的。在分辨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中的道理有了深刻的了解,明白了虽然农民工默默无闻,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能建设出美好的城市。与此同时,学生也意识到文章中讲述的道理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还有学生尝试通过分析自己身边的人,明白更多的道理。教师为学生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语文学习有效联结起来,促进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语文问题,应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终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3.创设学科认知情境,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学科认知情境,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太阳》时,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学科认知情境。在情境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享了自己对太阳的认知。有的学生对于太阳的印象就是光明、温暖;有的学生对于太阳的认知是大火炉、热;还有的学生对太阳的认知是离地球很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回答与文章内容进行对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语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在说到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很遥远时,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米远,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学生认为这样的对比和精确的数字,可以让读者清晰意识到太阳和地球的距离。通过创设学科认知情境,学生对语文学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也因为其趣味性与教师增强了互动,切实落实了“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和“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单元要素,最终促进了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6]

(三)引导咬文嚼字,深化单元内涵

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促进学生深化单元内涵。还以《慈母情深》为例。教师在开展本篇文章教学时,就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文章中的文字。比如围绕“鼻子一酸”,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母亲给了作者钱吗,责怪作者了吗,为什么作者会“鼻子一酸”呢?在解读这一词语的时候,学生就认真地品味了作者的情感:作者并没有受到母亲的苛责,只是因为看到了母亲工作的境况,发现母亲在如此艰辛挣钱时还支持自己读书,感恩、心疼、愧疚等心态交织在了一起,所以“鼻子一酸”。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深刻理解了本单元“舐犊情深,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促进学生深化文字和词汇的含义,最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促进读写结合,升华精神境界

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可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梳理阅读思绪,深化阅读情感。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少年说(节选)》这篇文章时,为了落实“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一单元语文要素,也为了促进学生深化情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了一起。在要求学生写作之前,教师还从网络上搜集了一些新闻,引导学生观看:习近平总书记用两天时间走遍北京冬奥三大赛区,为推广冰雪运动鼓劲加油;多次关心青少年的训练情况,并提出“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结合这一新闻,教师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这些青少年运动员经历艰苦训练,就是为了为国争光,我们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写你对“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的理解吧。这一任务实际上深化了本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将文章情感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写作,学生发散了思维,产生了更多的感悟。有的学生会意识到“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作者生活的年代,也适用于当代,青少年的使命一直没有变化。有的学生提出自己当前能够做的就是在学习中更加认真,不辜负所有人对自己的期望。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都被激发出来。教师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写作中深化情感,最终促进了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

(五)注重评价引导,养成良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引导等多种功能。为了促进语文要素在语文课堂的落地,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那么,应该如何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呢?教师应该注意过程性原则。

例如在《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在探究文章的过程中,各小组学生就给出了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在探究时积极认真,不仅圈出了文章中描写的动态景物和静态景物,还将两者进行了对比。但是有的小组学生却比较敷衍,只是简单地圈出了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的描写,却没有进行深入分析。面对不同的表现,笔者也进行了不同的评价。面对认真的小组,笔者提出了表扬,以此激励学生;面对敷衍的小组,笔者则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文章的第八段描写的是景物的动态美还是静态美,美在哪里,如何表现出了景物之美?面对不同的评价,学生会意识到要进行认真探索。在长时间的熏陶下,学生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语文要素得以落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设计预习任务、促进深入探究、深化单元内涵、升华精神境界、培养良好习惯五个主要角度,就基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究。教师以单元要素为基准有效开展教学实践,既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希望本文的一得之见,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思路,以促进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获得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要素创设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