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监测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2-17姜春峰赵丽红

科学咨询 2022年4期
关键词:统计人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

姜春峰,赵丽红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 710130)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已经成为政府统计部门和管理机构有效整合数据资源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是教育部对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情况进行综合统计,通过对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职工信息、学生信息、学科专业建设情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全方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各高校教育教学实施情况,指导各高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我国高等学校现状和预测教育发展趋势,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各高校通过平台输出的本校数据采集核心数据系统分析结果,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扬长补短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但从近三年的统计工作经验来看,民办高校在统计工作中往往是被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统计工作中存在着数据停留在表面,对数据内在本质挖掘不深,加之民办高校自身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限制,导致统计工作中出现以下问题。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质量体系不完善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体制的束缚,办学资金的限制,以及投资人的办学初衷各有差异,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不同,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性。但在总体上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了保证生源数量和录取分数线,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随学生及家长倾向性的热门专业,导致缺少特色专业,专业分布不合理,专业间相互缺乏支撑,教学资源利用率偏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尚处在探索阶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模糊不清,教学质量监控只注重单一课程的终结性评价,缺乏全局性、过程性管理与评估,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时效性和促进作用较低。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很多民办高校缺少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一般是由教务处负责,临时召集教学相关部门及二级院系负责人及部分教师兼职承担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没有形成专业的职责分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之部分兼职人员缺少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难以胜任教学管理过程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不能发挥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对教学的调控和指导作用。

(二)教学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凭借机制灵活,办学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办学过程中,许多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表现在一些民办高校在教学管理体制上还不够顺畅。部分办学者没有高校管理经验,对高等教育规律理解不够充分,基本教学单位设置不合理或划分不清晰,职责无法落实到位,存在着管理方式行政化倾向。教务处统管了专业设置、学科发展、日常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实验室建设、招生就业、教师发展、教学改革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部分民办高校虽然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但由于职称和资历的限制,二级学院负责人多为社会职称或高校离职退休人员,一方面对民办机制适应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主动性,使得二级学院管理大部分只是形式上实行,并未落到实处,管理中心不能下移,限制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不利于形成上下一贯制的教学体系,阻碍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三)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在创办之初大多是投资者具有较高的办学热情,以较少的资金投入租用教学场地,主要依靠聘用公办高校的教师完成课程教学,通过收取学费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先天不足,又由于前十几年在职称评定上受到政策的限制,教师人事关系与公办高校相比处于劣势,致使民办高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由于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事长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在办学上具有绝对话语权,部分董事长对高等教育规律了解不深或因追求投资回报率而不予以重视,在教师选聘时一般会优先考虑经济利益,而组建的专职教师需要长期的发展规划,较高的经济成本和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按照实用的标准选择较低比例的专职教师,在教师聘用过程中又受到职称比例、学历、性别、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等内容考核偏少。这些问题在民办高校普遍存在,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

二、教育质量监测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缺少做好教育统计工作的主体意识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在开展统计工作时往往处于被动角色,仅仅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开展数据统计工作。工作过程中,未能从根本上体现出高校作为数据产生和形成单位在教育统计过程中所处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统计主体意识存在一定的缺失状况[1]。统计工作从数据的准备、收集和汇总到上传到数据平台,涉及学校各个部门,领导不重视,数据信息点多、数量大,统计周期长,导致部分数据失真或异常,加之多种利益驱动交织导致部分数据虚报或重报,在师资队伍构成和教学基本条件中的图书和实验设备情况中数据虚高的情况较为普遍,而平台中只能通过相关数据间的关联进行相互校验,难以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评判和校正。由于缺乏主动利用统计数据的意识,使得统计工作成为单一地完成任务,减弱了作为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决策依据的有效性,也不能解决高校自身利用数据改进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需要,出现了数据统计信息过度重复或有效数据不足等双重问题。

(二)教职工信息化程度偏低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还停在传统模式中,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只是数据存储、计算、汇总、上报的便捷工具,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制约了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降低教职工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各部门的数据填报完成后交给综合统计人员,综合统计人员对数据进行初步审核后录入计算机中,并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校验,发现其中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再对数据进行调整或修改,对计算机的应用只停留在数据录入、汇总、计算和各种报表的生成,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和有效利用。

(三)对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认识不足

影响民办高校教育统计人员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认识不足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一是民办高校教育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升,其二是国家教育统计部门关于监测指标的解读程度有待加强。

统计人员稳定性不足,缺乏主动学习意识。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是一项要求持续化、规范化、专业化、严谨性较高的工作,因此,构建稳定性高、专业素质强且具备主观学习性的教育统计工作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而民办高校的现实情况是,由于民办高校领导层对统计工作主体意识缺位、重视不足等原因,大多数民办高校尚未构建起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知识更新快的较为稳定的统计工作队伍。有的高校经常更换统计人员,有的高校统计人员多为兼职,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统计人员对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且民办高校现有统计人员,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统计类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缺乏对数据质量审核和评估的长远观念和全局意识,加之兼职人员兼有其他工作,很难专心从事统计工作,主动学习、钻研业务的动力不足,造成了民办高校统计工作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偏低,教育统计工作常态化监测体系缺位的现状。

三、加强教育质量监测统计系统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强化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

民办高校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较大,作为应用型高校,其学科专业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处于探索阶段,但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构建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应成为民办高校长期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做到从学校定位、专业发展、管理体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基本教学条件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贯穿教育全过程,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构建一个具有系统性、全程性、全面性、科学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第一,在专业设置时要对新开设的专业进行充分的论证,综合考虑学校特色、专业发展、专业支撑、师资组成和实验室的共享各方面因素,避免专业更新过快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第二,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和高水平的行业专家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从根本上提高培养质量。第三,健全管理机制,设立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明确教学相关部门的职责,做到权责分明,各担其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监督处理和改进;逐步推行二级学院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授(专家)的作用。第四,加大专职教师引进和招聘力度,提高专职教师的比例,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五,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准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校教育质量监测统计工作是否能够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及统计工作主要负责人是否理解此项工作,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质量统计工作的潜在作用,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各相关部门从自身实际出发,从统计工作的筹备期开始,就需要回顾和分析历史统计数据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了解和思考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数据需求,修改和完善统计数据指标,把握统计周期和进度安排[2]。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生成统计报表工作,使得数据来源和去向可追溯,数据之间的关系清晰,生成的数据真实性和有效度可查验。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形成符合教育实情且与平台统计指标相匹配的上报数据。并以统计为契机重新审视自身的基础建设和教学质量情况,详细并深入地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科学、有效、及时地发挥统计数据的指导作用,为学校重大决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对比教育部相关指标体系中的标准,制订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长期发展解决方案,调整专业结构,改进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突显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

(三)树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树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构建“统一指导,分级负责”的基础教育统计信息化平台,把统计工作纳入到科学化管理体系之中。首先,学校设立专门的统计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教育监测指标文件学习、研究、解读,统计规范的制定、分工、指导,基础数据的质量控制、监督。各职能部门配备稳定的教育统计人员,按照学校统计业务主管部门要求对自身负责业务范畴的项目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上报工作,从而确保各项教育统计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其次,推进民办高校基础教育信息化程度,建立教育统计核心数据资料库。通过校园网、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改变学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审核的方式,提升民办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提升数据定量分析和预测的准确性,为学院领导层制定学院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数据。及时发现和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失控现象,引导学校加大对薄弱环节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3],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高校办学实力,真正发挥高校教育统计,展示高校发展状况的“监控仪”作用。

猜你喜欢

统计人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分析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