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幼儿数学能力提升的教育路径
2022-02-17韩例芬
韩例芬
(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山西运城 044000)
幼儿阶段是儿童学习的启蒙时期,为未来各个阶段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在现代社会能力为重的背景下探究幼儿的学习能力显得尤为迫切,而且数学能力对其之后的数学成就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幼儿教育不能脱离其生活经验,尤其对于集逻辑和系统为一体的数学学科更应该以生活为中心,真正发挥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最核心的价值。
一、回归生活:幼儿数学能力提升的教育价值
福禄贝尔于《人的教育》中深刻地阐述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他认为儿童迫切希望探索于己而言神秘的外部世界,以便获得自身内部和外部世界的 有机“统一”,即快速成长精神法则与联结。“通过这些联结和法则,这些事物至少可以获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1]。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则进一步解读了教育的本质,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中的教育不应是生活之准备,而应是儿童目前生活之过程[2]。陶行知认为教育自身价值的重点应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倡终身教育发展理念,幼儿园教育根本任务就是“为幼儿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倡导幼儿教育的生活性,应关注儿童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状态。由此可见,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应该将教育与生活相联,回归幼儿本真的生活。
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学科。在实证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指出幼儿时期的数学能力对其之后的数学成就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合相关学者对幼儿关于数学能力的解释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本文中数学能力内涵比较宽泛,它包含幼儿对于比较、形状、时间、空间、数、量以及数量关系的识别与认知能力。《纲要》指出幼儿应是全方位学习,家庭和幼儿园应密切合作。幼儿教育应充分利用社区拥有的教育资源和幼儿生活的自然环境,拓宽幼儿学习和生活空间,从而达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环境中的时空、数量和形等数学现象产生浓厚兴趣,以便初步构建数概念,并能简单地运用数学方法去解游戏和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生活化:幼儿数学能力提升的园本策略
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体现在生活中,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必须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充分挖掘相关数学元素和发现数学来源,利用生活的现象建构数学思维,注重生活中数学教育的价值。
(一)数学教育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非正式学习情境和问题解决有助于先天赋予的概略表征系统和后天学习获得的精确表征系统之间的协同和配合”[4]。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日常生活教育,日常生活应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必然场所,幼儿生活过程中展现出之教育情境应被充分利用。应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感知和体验数学,教师将数学教育融入一日生活各个不同时间段的环节之中:如入园、如厕、盥洗、进餐、区域活动、教育活动、户外活动、喝水、午睡和离园等环节。如在入园环节阶段,教师提醒幼儿入园时间不超过八点,幼儿把书包和衣服叠好放在贴着自己学号的格子里。每天一个小班长,按学号轮,小班长点学号,点到的小朋友喊到,点完学号老师随机从一个小朋友开始一条龙报数。如厕、盥洗环节中,在洗手台面的墙壁上贴有七步洗手法,图示和数字相结合。在幼儿吃完饭漱口时,可以渗透量的认知,提醒幼儿接半杯水就够。进餐环节中,让幼儿数数自己桌子上有几个小朋友再找老师拿碗和勺子。在区域活动环节中,每个区域投放的材料都分好类,贴有序号,同一区域内也做分类,锻炼幼儿层级分类能力。在区域活动结束时,用倒计时的方式提醒幼儿快速收拾玩具,并布置分工任务让幼儿收拾玩具。离园环节中与幼儿说明明天或下周一再见,能对时间的顺序有所感知。总之,利用一日整体生活环节可以让幼儿轻松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对幼儿有意识地实施数学教育。
(二)数学集体教学生活化
1.情境创设生活化
情境创设生活化可以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他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空间,让幼儿通过与真实生活世界的接触来感知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并运用曾经拥有的简单生活经验来学习与发展陌生领域数学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环境。通过嘴巴说说、眼睛看看、脑袋记记、动手算算,让幼儿感受数学在其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例如中班《石头路上的绿火车》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观察园内的石头路,引导幼儿观察石头路是用什么形状的石头铺成的。把这些石头拿出来,思考怎样能嵌入对应的坑位呢?石头路上有三角形空地、圆形空地、椭圆形空地……每个小空地里放多少石头就能填满呢?
2.内容选择生活化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包括数、量、数量关系、比较、形状、空间和时间的识别。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一定的形状、一定的大小,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比如在中班《石头路上的绿火车》数学教学活动中,绿火车总共分为五节,第一节是列车员坐的,只能进一个人,后面的是乘客坐的,每节可以进八个人。绿火车上的窗户、灯、车轮……都存在数量关系。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都在与不同形状的物体接触,比如长方形的车身、圆形的钟表,正方形的窗户……都存在形状关系。幼儿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还能了解到有关时间与事件顺序的关系(如几点上车,几点到站,几点下车)。
3.方法运用生活化
在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帮助幼儿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幼儿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幼儿喜爱数学的情感。这就要求不仅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教学方法也需要生活化。引领幼儿在生活中看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和游戏中利用数学。让教师在生活中快乐地教,让幼儿在生活中开心地学。幼儿园常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发现法等。例如,在一节小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为一到五的点数。教师用小鱼吐泡泡的情景导入,引导幼儿观察小鱼吐了几个泡泡,并分次在电子黑板上画了五个圆圈,随后加大黑板上同时呈现的圆圈数量,并规定了幼儿点数的规则:从左往右数;排成一排再从左往右数;从上往下数。这种通过幼儿生活经验进行情景教学活动导入的教学方法,既能够引起幼儿有意注意,又能够加深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又如在区别小中大的数学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大小不同但内容相同的三个企鹅图片引入小中大的概念,然后在阐明概念后,深化教学内容,加入型号小中大的三顶帽子和三个手鼓,引导幼儿观察并进行匹配。
4.知识迁移生活化
在幼儿理解并把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的起步阶段,教师此时应该引导幼儿把初步掌握的数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内容的延伸中,比如在进行了点数的学习之后,老师鼓励幼儿回家可以点数自己的袜子,培养幼儿对点数技能的运用。在第二天幼儿进行分享时,幼儿会积极地分享昨天点数了自己的几双袜子,有的幼儿还点数了自己爸爸妈妈的袜子。通过活动的延伸,使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真正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同时也应该注重幼儿思维能力在生活中的培养。比如在中班《石头路上的绿火车》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幼儿了解购买火车票需要多少钱,排队上小火车时,怎样从小到大排序,怎样根据车票上的数字找到自己对应的位置,几点上下车。这些都会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中。
(三) 区域数学操作材料生活化
活动区是充分利用环境和材料,根据材料的区分,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空间与材料交互作用,自主获得学习经验的低结构化教育活动。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每一个活动区的幼儿教育活动都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的有趣数学现象。每个区域牌以及提示牌的语言前可以有不同的图形形状,在需要注意的区域规则前标注序号。如幼儿教师可在建构区通过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积木,引导幼儿细心观察积木的数量、形状和材料组合来搭建形象的交通工具和规模较大的建筑等,学习有关几何图形、大小、空间排列和数量等数学知识。幼儿教师在操作区应积极引导幼儿进行串珠游戏,开展模式学习。在角色扮演区,组织幼儿扮演收银员与顾客角色,进行钱币的换算,最大限度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生活数学化:幼儿数学能力提升的家庭策略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5]。幼儿的最舒服场所是家庭环境,家长是幼儿最信任的人。因此,充分利用幼儿家庭的教育资源,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最大限度与幼儿园教育同步。
(一)游戏活动
游戏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是幼儿认识世界并进行实践探究的活动。家长可以结合幼儿园教育内容与幼儿自身发展水平设计开发各种能让幼儿自发学习并应用数学知识、积累有益经验的游戏活动。比如:通过七巧板开展平行游戏或者合作游戏。一起学习数字歌和相关手指舞。通过儿歌、物品摆放渗透数的分解。给幼儿和父母的生活用品用图形分类,并张贴上相对应的图形。注重生活中的规律性,多向幼儿指出诸如斑马线、钢琴键等有规律的事物,发展幼儿模式思维,再如跟随节奏感强的奥尔夫音乐进行各种动作不同组合重复表演,从AB型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二)家庭日常生活
幼儿家庭日常生活是指幼儿在家庭中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均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家长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问题开展随机的数学活动。如让幼儿分发餐具、水果或者其他东西。结合生活经验如上下楼梯和走路时多让幼儿数数,锻炼其数概念的发展。可以利用幼儿爱表现的特点进行空间教育,锻炼其帮家人拿上、下、前、后、左、右的东西。家长教孩子新事物的时候通过形状进行描述。时间可以进行专注力的锻炼,感受时间的流逝,提醒幼儿珍惜时间,如“XX点了,我们该吃饭了。” 家长还可利用每天不同的活动内容,帮助幼儿初步建立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
(三)专门的亲子学习活动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依据幼儿的数学水平和年龄特点,为其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材料。数学学习材料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类材料与玩具学习类材料。比如瓶盖、石头、贝壳、绳子、树枝等可以进行数量或自然测量的学习;玩具学习类材料中的七巧板、拼图等可以进行空间关系与几何图形相关的学习。时钟、温度计、尺子等可以进行标准测量学习。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寻找、去探索数学知识。家庭中可以借助绘本故事与孩子一起讨论交流相关数学内容,如绘本《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简述一位勇敢的公主想救她的好朋友“小王子”,但是公主在救王子的路途中遭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和问题,例如,如何找到开门的钥匙,帮巨人涂脚趾甲,搭建过河桥等,幼儿需要感知并运用相关规律才能通过这些难关。充分利用幼儿理解ABCABC已有模式的经验,重点是让幼儿学习AABAAB、ABBABB这两种不同的模式,绘本中一直重复着这三种不同规律的模式,帮助幼儿发现规律、巩固规律。
(四)环境布置
对于幼儿数学教育来说,家庭环境亦是其重要的教育途径。幼儿自己家庭小卧室可参照幼儿园环境布置,用儿童化的形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制作标签。家庭生活用品、墙纸、装饰品等可以选择颜色鲜亮且简单直观的图形或者数学符号,并定期更换。玩具可提供一些蒙氏数学玩教具,七巧板等比较难的可以在墙上贴出拼好的图案,让幼儿模仿与复制。总之,从环境布置、玩具的摆放都可以充满数学元素,从而让幼儿于潜移默化过程中感受并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增强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