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采用踝足矫形器辅助急性脑梗死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2-02-16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24期
关键词:矫形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丁 许

(东港市中心医院,辽宁 东港 118300)

急性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为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软化[1]。发病原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及小动脉闭塞等。临床表现: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等,可并发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等。当前,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使得该病的病死率得到很好的控制,然而手术后易发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如此必然会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延误患者的康复时间。临床方面多实行康复护理干预,以此对患者下肢功能训练进行针对性指导,促使患者经被动训练至主动训练过渡,为巩固临床疗效建议辅助使用踝足矫形器。针对于此,本次研究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评价对象,研究早期采用踝足矫形器+康复训练、单独康复训练的效果,以此寻求最理想的方法进行干预,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2例,使用计算机表法分组处理,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50-70岁,中位为(60.4±3.2)岁;发病至治疗的时间4-60小时,中位为(32.2±1.5)小时。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50-68岁,中位为(59.8±3.1)岁;发病至治疗的时间4-62小时,中位为(33.1±1.6)小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情况对比,未观察到明显的差异(P>0.05)。(1)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②接受CT检查确诊[2];③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原发性下肢功能障碍;②并发肿大脏器疾病;③临床资料不齐全。

2 方法:入院后,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予以提供抗凝、调脂及活血等治疗。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告知患者和其家属早期康复训练的意义,然后对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状况加以评估,结合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情况编制康复训练方案。经被动-主动康复训练过渡,同时为患者充分按摩下肢,对关节屈曲、伸展、抬举等训练加以指导,重点进行髋、膝、踝关节的训练,每个运动方向反复训练15分钟、每天1次[3]。待患者下肢功能恢复肌力>2级后实行主动训练,经床上运动开始,然后进行床旁站立练习,循序渐进作以弯腰、下蹲、拄拐行走、上下楼梯及穿脱衣物等日常活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入院后即刻开始使用踝足矫形器。建议患者保证卧床休息,在采取仰卧位的时候于患肢外踝外侧垫软枕、确保处于良肢位,通知在下地站立时及行走的时候合理使用踝足矫形器,这个过程中认真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感、血液循环障碍,以及神经受压、肢体麻木、疼痛和压疮等情况。辅助使用踝足矫形器练习患者踝功能、足功能,配置合适踝足矫形器,耐心询问患者佩戴感受,穿戴3天内维持0.5小时、每天2次,训练的过程不可将踝足矫形器卸下,待患者主动背屈>5°可逐渐减少使用、直至完全停止踝足矫形器使用[4-5]。出院后在家继续使用矫形器,结合住院期间的训练指导加强练习。踝足矫形器制作方法:使用温热塑板按患者尺寸截切材料,置于恒温水箱作以软化处理,在此之后取出并在患肢小腿中下1/3位置、足部塑型并修剪边缘,通过包边条作以包边处理,并可借助魔术贴的作用进行固定。检测方法:采取患者平卧位、双腿保持屈膝的状态,固定踝关节并于实际测试前告知患者检测的操作流程,嘱咐患者保持身心放松的状态、背伸踝关节10秒,跖屈和背伸的次数均为3次,每次活动间隔数秒采取最大值。跖屈和背伸踝关节过程中使用肌电图获取患者患侧腓肠肌外侧头、胫骨前肌收缩肌电信号,同时认真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要求在测试前使用细砂纸去除皮屑,并通过适量酒精去除油脂,最后采用安全仪器自带信号处理软件数据信息。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对比2组干预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以及步态评分、步行能力分级、护理满意度。(1)实行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总分均为100分,分值高则为2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更好。(2)采用Berg平衡功能评分对2组坐立、站起、站立等进行评分,共有14个动作、每个动作评分为0-4分,所有动作总分为56分、分数高则为患者步态改善效果更好。(2)步行能力通过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判、共有5级,分级越高代表步行能力改善效果越理想。(3)通过护理满意度量表对2组护理工作满意情况加以评判,非常满意的评分≥90分、满意的评分≥60分(<90分)、不满意的评分<6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4 统计学分析:本文数据信息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组间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以及Berg评分、Holden分级的比较)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统计检验;计数资料(2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通过率(%)代表、x2检验。统计学处理显示P<0.05,可评判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统计学最终结果为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5 结果

5.1 2组干预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对比:干预前,2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进行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上述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对比s,分,n=31)

组别Fugl-Meyer评分 Barthel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26.49±5.11 77.42±8.13 24.96±5.02 78.71±8.84对照组27.52±5.15 68.48±6.11 24.03±4.98 72.56±7.61 t 0.7827 4.8943 0.4173 2.9355 P 0.4368 0.0000 0.6779 0.0047

5.2 2组干预前、后Berg评分、Holden分级对比: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Berg评分、Holden分级分别 为(20.32±4.14)分、(1.32±0.35)级,(20.15±3.98)分、(1.29±0.33)级,P=0.8696、t=0.1648,P=0.7296、t=0.3472。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Berg评分、Holden分级分别为(36.27±5.12)分、(3.11±1.01)级,(30.89±4.27)分、(2.34±0.65)级,P=0.0000、t=4.4930,P=0.0017、t=3.2912。

5.3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中非常满意者、满意者、不满意者分别为18例、12例、1例,护理满意度为96.77%(30/31);对照组中非常满意者、满意者、不满意者分别为14例、10例、7例,护理满意度为77.42%(24/31),2组对比,P=0.0230、x2=5.1667。

讨 论

脑梗死症状不同,一些症状程度不是很严重,所以不容易得到重视,脑梗死发病初期及脑出血的治疗不同,需要在早期接受针对性诊断和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起病突然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在安静休息/睡眠的时候发病,起病为数小时/1-2天达到高峰,临床方面常见头痛、眩晕、耳鸣,以及半身不遂、吞咽困难、单个肢体/一侧肢体甚至为上肢较下肢重、下肢较上肢重等表现[6]。临床方面多需实行脑CT检查,究其原因和脑CT检查结果可显示脑梗死病灶情况,比如:病灶大小、病灶位置,以及初期脑出血情况等,因此建议在早期接受CT检查,以便进行鉴别诊断、及时排除脑出血病变的可能。相关需要注意的事项:(1)发病初期脑出血、脑血栓形成治疗的差异性较大,脑梗死发病<24小时或是梗死病灶<8mm,亦或是病变处于脑干位置、小脑位置,脑CT诊断有困难;(2)腔隙性脑梗死者为无症状/症状不明显,一般情况下为体检或是检查其他疾病的时候检出该病,部分为陈旧性病灶,多在老年人群中发生,因为老年人群多并发基础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故此容易反复发作;还存在一些患者最终发生症状为脑梗死,其中一些患者的病情进展速度缓慢,因而对于这类无症状性脑卒中患者更应该提高重视,做好相关预防性工作。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致使较多患者均会并发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所以选择适合治疗方法也非常必要,需要准确掌握治疗的基本原则:(1)一般治疗:采取患者平卧位,保证其头部放平的状态并进行吸氧处理;监测体温、心脏情况及血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控制血压,急性脑血栓血压的调控应遵循个体化、慎重、适度原则,对于血栓后低血压和低血容量,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采用扩容升压措施,静点低分子右旋糖肝,以此增加血容量,抑制红细胞凝聚,减低血小板粘附性,从而疏通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防止出现压疮的现象,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并实行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预防措施。(2)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最主要是恢复血流措施,根据患者病情及发病时间,可选择RT-PA或尿激酶静脉溶栓;抗血小板治疗,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单抗或者双抗;抗凝治疗,常用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另外,给予降纤、改善微循环、脑保护及营养神经等治疗;活血化瘀治疗。采用芳香开窍降脂抗凝双效中成药进行防治,旨在防止发生病情反复的现象,并且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3)康复干预:病症康复干预掌握相关要点:①在早期进行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血液及病情均稳定的状态48小时后,即可加强功能康复训练,训练量和强度经小至大、低至高循序渐进调整;②康复和治疗同时施行。急性脑梗死障碍、疾病共存,通过制定个体化方案秉持循序渐进原则,实施运动康复训练、语言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以及心理疏导、社会康复训练等,采用适合的药物促进患者肢体运动、语言功能的康复,比如:溴隐亭、哌唑嗪、苯巴比妥等,但应该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③积极引导并指导患者加强康复训练。急性脑梗死康复为学习、锻炼的过程,在急性期康复训练应对异常原始反射运动加以抑制,然后建立运动的模式、逐渐加强患者肌肉的力量;④明确康复为一个过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出现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加以观察,同时重视和患者家属间的沟通,使其平时多和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患者渡过康复期,使其明确康复需要一段时间。临床上多实行康复训练,为巩固临床疗效、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本次研究辅助使用了踝足矫形器。功能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表现,通过辅助使用踝足矫形器,能对患者的患肢加以有效保护,防止发生踝关节内外翻变形情况并严格控制病情。除此之外,实际应用的过程可很好地支撑患肢、稳定关节,辅助改善患者的步态、承担重力,如此一来不但利于改善患者步态、承担重力,而且能够降低踝关节承受的外力作用,使得肌肉痉挛/萎缩表现得到控制[8-9]。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的过程,使用辅助器械利于辅助脑梗死患者肢体康复训练,作为常用的矫正器械在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中运用,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便于对患肢制动、加强对患者患肢的保护。在辅助采用踝足矫形器前,需要明确患者踝部主要特征,借助石膏绷带的作用制作踝部模型,以便达到支撑稳定、提高患者佩戴舒适性的效果[10]。矫正期间建议于早期选择适合踝足矫形器,主要目的为更好地维持患者足部的状态,如果必要可通过软枕施行足部限位,从而有效防范内外翻情况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加强康复训练,旨在外部器械作用下规范训练,提高患者步行距离的同时确保患者的身体平衡,逐渐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运动功能。踝足矫形器,符合急性脑梗死患者生物力学原理,可从矢状面、冠状面很好地控制患者踝足运动,从而有效预防并矫正踝足畸形情况,改善患者肌肉痉挛表现,促使生物力学对线、保持平衡并改善步态、步行能力。和单独实行康复护理比较,踝足矫形器氧化能力较强,作为较强的氧化剂在镇痛、抗炎方面的功效突出,关节腔内注射利于对炎性介质合成、激肽释放加以抑制,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另外,在抗炎、抑制免疫性反应及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肽方面效果较好,能够切实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关节软骨修复、再生,并改变内环境、延缓关节退变的过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干预前2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干预后2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相对比,统计学意义均存在(P<0.05)。可见,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加强康复训练+辅助使用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该病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2)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Berg评分、Holden分级比较。均未见较大差异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Berg评分、Holden分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由此可见,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采用康复训练+辅助使用踝足矫形器,能够提高患者的步态、步行能力。(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77.42%,组间比较差异性存在(P<0.05)。说明,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接受康复训练+辅助使用踝足矫形器干预,能够获得患者的满意。其中结果(1)和李升基本一致,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没有较大的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2)和周鹏基本相同,干预前2组的Berg评分、Holden分级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Berg评分和Holden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的意义均存在(P<0.05)。结果(3)与佚名的结果相似,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6%,2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进行康复训练,辅助使用踝足矫形器干预,能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所以值得在临床方面予以广泛应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矫形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防崴脚,佩戴踝矫形器管用吗
矫形器技术及发展展望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自制矫形器纠正乳头内陷的临床研究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