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与前路手术方式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2022-12-15罗瑞文
罗瑞文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外科,广东 肇庆 526000)
绝大多数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都是由于外界暴力冲击造成的,目前随交通及工业发展,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呈现上升趋势。胸腰椎骨折主要是指患者胸椎及腰椎的移行区出现骨折现象,但临床多节段脊柱骨折定义不明确,多数认为是患者2节或多个胸腰椎脊柱出现骨折的情况。而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较为特殊,所以,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极易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而增加后期治疗的难度[1-4]。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在发生时累及椎体较多,患者在出现骨折后容易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相比于其他类型骨折,临床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治疗方法较为复杂。目前临床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来说主要采用手术进行常规治疗,主要通过降低患者神经压迫,以达到治疗的主要目的,促进身体各项机能的恢复。但不同路径的手术治疗取得的治疗效果也是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的,因此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科学的手术方案是非常重要的[5-7]。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骨折情况进一步选择手术入路方式,提高后期临床治疗效果。目前临床手术方式主要分为前路和后路,但在实际选择上具有一定争议,后路手术在使用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方法较为简单,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在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较长,增加经济负担。而前路手术使用过程中手术时间较短,降低后期并发症发生率,能够起到减压效果,最大限度防止患者出现脊髓继发性损伤现象。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3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2组后给予不同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现将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53例,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n=26)男18例,女8例;年龄24-54岁,平均为(39.3±2.4)岁;其中车祸所致为14例,高处坠落所致为8例,砸伤所致为4例;受伤后至就诊时间8小时-5天,平均为(3.8±0.6)天;合并症状:6例四肢及骨盆骨折,5例颅脑损伤,5例腹腔内脏损伤,6例血气胸及4例后腹膜大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分级:A级7例,B级4例,C级6例,D级5例,E级4例;累及节段:18个胸椎累及节段及8个腰椎累及节段;骨折类型:10个稳定型骨折,16个不稳定型骨折。观察组(n=27)男15例,女12例;年龄26-57岁,平均为(39.7±2.1)岁;其中车祸所致为16例,高处坠落所致为9例,砸伤所致为2例;受伤后至就诊时间9小时-7天,平均为(3.9±0.9)天;合并症状:7例四肢及骨盆骨折,6例颅脑损伤,6例腹腔内脏损伤,4例血气胸及4例后腹膜大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分级:A级8例,B级5例,C级5例,D级6例,E级3例;累及节段:19个胸椎累及节段及8个腰椎累及节段;骨折类型:11个稳定型骨折,16个不稳定型骨折。(1)纳入标准:①患者神志清醒;②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③患者非妊娠期和哺乳期;④患者机体凝血功能正常且未出现全身感染症状;⑤认知功能正常,可配合治疗;⑥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评分不低于5分;⑦研究前未进行其他特殊治疗。(2)排除标准[8]:①患者依从性差;②患者患有恶性肿瘤等其他严重性疾病;③合并呼吸衰竭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④研究前进行重大手术治疗;⑤具有椎体严重感染或肺结核症状;⑥研究中途退出治疗;⑦存在酒精依赖或药物滥用病史;⑧具有手术禁忌证;⑨手术后无法配合医护人员进行随访调查。(3)入路手术选择标准:①依据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评分原则,分数不低于5分;②存在前方压迫不完全神经功能损伤症状进行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③存在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症状需进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④对存在不完全神经功能损伤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需进行前路内固定治疗。53例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均为自愿加入,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 方法:2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除入路手术方法不同,其余步骤均按照复位、减压、骨折稳定、融合等相应原则进行手术干预,并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止血药,抗生素及激素处理,术后1周需要进行X线复查。具体手术方法如下:对照组患者给予后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方法如下:术前对患者进行局部杀菌处理,本次治疗选取全麻方式,然后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协助患者保持俯卧位,手术切口位置选在患者受伤位置的稍微靠后的正中间,要使其受伤椎体及与其相邻的上下各段椎体均暴露在视野中,将脱落骨块和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给予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确定其脊椎恢复到正常位置后,将脊椎中植入与切除椎体组织大小相同的植骨,并给予固定,对术口进行止血处理,最后分层缝合切口,手术完毕。观察组患者给予前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要将1对椎弓根螺钉在骨折状况较为轻微的脊柱上进行固定;若骨折椎体间隔正常椎体数量不低于3个,患者需要按照单个椎体骨折治疗方法进行处理;骨折椎体间隔正常椎体数量2个的患者需要采取腰椎整体固定方法;若存在腰椎骨折需要给予患者短节段固定处理;若骨折椎体间隔正常椎体数量1个的患者需要采取整体固定方法进行处理。术前对患者进行局部杀菌处理,本次治疗选取全麻方式,然后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协助患者保持右卧位,切口位置选在左侧胸腹处,将胸腹部位的组织切开后,确保椎体侧方和前方完全暴露在视野中,将受损的椎体和其相邻的上下各段椎体组织均切除,直到椎体侧前方的硬膜囊清楚地暴露在视野中即可。治疗时需要结合患者在手术前CT扫描结果分析及脊髓受压及椎管内骨折占位情况,对患者进行椎管减压处理,并有效将脱落的骨块和坏死组织都清除干净后,将脊椎中植入与切除椎体组织大小相同的植骨,并给予固定,若临床实施过程中减压范围较大或存在爆裂性骨折及骨折脱位现象,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自体骨,并对患者进行外侧植骨融合处理,随后对术口进行止血处理,最后分层缝合切口,手术完毕。若患者表现为不稳定性骨折,手术流程需要按照复位,减压,固定及融合的流程进行,根据情况进行植骨,手术后再次进行止血,逐层缝合切口处理。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留置引流管干预,留置时间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恢复情况调整,最短不低于24小时,最大限制时间为48小时。在卧床休养期间,患者需要持续12周采取卧位硬板床,之后根据患者实际恢复情况进行功能性锻炼。手术后采用定期门诊、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患者实际恢复情况,随访时间不低于6个月,需要在随访时复查患者脊髓损伤程度分级状况以及感觉运动评分变化,并且根据复查CT结果,评估骨折复位情况。
3 观察指标:(1)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显效:治疗结束后经过X线检测发现原骨折部位愈合,患者椎体功能恢复正常,可以恢复正常活动,无明显疼痛感;有效:治疗结束后经过X线检测发现原骨折部位已部分愈合,椎体功能得到改善,活动时会有疼痛感,但不影响生活及作息;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9]。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对2组患者治疗安全性进行比较[10]。指标包括术后感染,椎体塌陷及腰背疼痛等。(3)采用QOL量表[11]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采用QOL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整体健康状况量表,功能量表及症状量表等项目,各指标均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越好。(4)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Cobb角比较。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Cobb角:确定患者侧弯端椎,在上端椎椎体上缘及下端椎椎体下缘各划1道横线,对此2横线各做1垂直线,2垂直线间交角。(5)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价比较。共分为5个等级:A级,经临床病理诊断,患者确诊为瘫痪现象,无生活自理能力;B级,患者具有骨骼轻微损伤,但日常生活功能正常,生活可自理;C级,患者日常运动功能受损,无法进行正常生活;D级,患者具有运动功能障碍,无法自理生活;E级,患者临床运动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并能进行自理日常生活。
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5.2 2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安全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对比(n,%)
5.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QOL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QOL评分对比s,分)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QOL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整体健康状况量表 功能量表 症状量表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6 42.31±5.22 57.29±6.04 48.15±5.39 66.59±4.96 51.25±6.2 75.62±4.31观察组 27 43.02±5.19 68.39±8.15 48.99±5.28 77.65±7.39 52.18±6.6 82.18±8.65 t - 1.025 19.226 1.297 20.187 1.044 21.256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5.4 2组患者治疗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对比:治疗前,2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Cobb角变化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对比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对比
组别 例数 伤椎前缘高度比值(×10-2) Cobb角(°)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6 53.52±1.35 69.35±1.35 23.68±1.75 15.83±1.45观察组 27 53.22±1.27 96.58±2.34 23.67±1.39 7.22±1.08 t-1.125 10.257 1.247 15.368 P ->0.05 <0.05 >0.05 <0.05
5.5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对比: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功能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级神经功能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对比(n,%)
讨 论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一般是患者的腰椎部位在外力的作用下出现2个或2个以上节段连续性破坏,该情况在骨科临床十分常见,患者以中青年为主,而车祸、高处坠落和外界暴力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摔倒等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中,该疾病情况较为严重,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机体各器官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手术难度较大[12-16]。随着近年来车辆的增多,建筑业的发展导致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同时由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中多个椎体同时受累,且机体内单椎体压缩程度无法达到单个脊柱骨折手术标准,但多椎体骨折压缩程度会出现叠加,影响脊柱受力线,从而产生脊柱后凸,因此相比于单纯脊柱骨折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适应症状较为广泛,针对于脊柱不稳,存在后凸畸形及神经障碍的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但临床实施手术治疗康复后也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手术康复情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自身因素及外界因素[17]。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患者由于病情较为复杂,因此,会给患者的生命体征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发生该情况时应将患者及时送入医院并给予相关手术进行治疗,科学合理的手术方案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8]。其中前后路手术是最常用到的治疗方案,后路手术在爆裂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方面效果较为突出,但将患者的部分脊柱结构进行切除,所以,患者的脊柱稳定性和完整性会明显下降,是目前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式[19]。前路手术在治疗椎体后部骨折的治疗中效果较为突出,该治疗方案可以使患者的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在视野中,有效避免椎管占位的情况,因此不会给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损伤,术后植骨融合效果较为显著,受到了治疗学者的广泛关注[20]。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安全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Cobb角变化低于对照组(P<0.05);且E级神经功能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得知,在治疗椎体后部骨折时前后路手术均可,但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前路手术相对来说术后恢复效果好,几乎没有并发症,不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能提高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值,降低侧弯角度,提高稳定性的同时恢复脊柱损伤导致的变形症状,同时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综上所述,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而言,实施前路手术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更为突出,且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安全可靠,同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大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降低侧弯角度,改善神经损伤,因此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