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结合膝关节康复锻炼操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2022-12-15初佳欣
初佳欣
(辽宁省金秋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属于慢性关节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本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较为明确的病理基础即膝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膝关节软骨损伤[1-2],病情缓慢进展是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主要特点之一,下肢生物力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临床诊疗[3-4]中发现,膝骨关节炎患者多伴有继发性骨质增生情况,而骨质增生严重程度与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关。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主要特征为关节软骨受损,临床表现为疼痛、膝关节功能受损,将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膝骨关节炎对家庭、社会危害越发严重,部分膝骨关节炎患者受病情进展的影响,膝关节功能会逐步减弱[5],病情严重时会出现膝关节变形的情况,病情未有效控制者,存在一定的膝关节功能完全丧失的风险,将会对正常生活、家庭等造成严重影响[6]。临床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康复锻炼、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等为主,药物治疗具有较多副作用,同时药物干预较难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治疗及预后效果并不理想。诸多研究表明,灸法对该病症具有较佳治疗效果[7],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外治疗法之一,通过艾条的温热效应,于特性腧穴发挥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为深度探究灸法的治疗效果,本文为膝骨关节炎患者使用灸法联合膝关节康复锻炼操进行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7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37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0例、17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为(64.11±3.25)岁;病程3-26个月,平均病程为(12.31±1.57)个月;单膝患者25例,双膝患者12例;体质量指数16-34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4.58±4.41)kg/m2;轻度、中度各为24例、13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21例、16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为(65.02±2.14)岁;病程4-27个月,平均病程为(11.54±1.22)个月;单膝患者24例,双膝患者13例;体质量指数15-35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3.47±3.69)kg/m2;轻度、中度各为26例、11例。经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大致相似,P>0.05,可以进行对比。(1)纳入标准:符合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符合本研究采用治疗方案如冲击波疗法、玻璃酸钠、康复锻炼、灸法等的干预指征;入组前3个月内无膝骨关节炎专业治疗史;本研究相关资料如用药史、既往史、定期检查报告等均完善者;未合并其他类型骨骼、关节病变。(2)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等;免疫功能异常者;受精神、心理、认知等因素影响无法配合诊疗工作者;合并恶性疾病者;合并骨科手术治疗史者;合并运动功能障碍者;基础疾病控制不佳者。
2 方法:2组患者均开展膝骨关节炎常规治疗,给予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其中玻璃酸钠选择注射给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放松,显露病变关节并于相应膝凹陷区域作标记,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关节腔穿刺并抽净积液,给予2ml玻璃酸钠注射,被动活动关节确保玻璃酸钠分布均匀,每周注射1次。同时于患者病变关节明确疼痛区域与敏感点,采用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予以治疗,频率10Hz,能量1.5-2.5bar,各疼痛点及敏感点单次冲击500次,每次治疗冲击次数控制在3000次及以内,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须与患者保持良性沟通,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惑,通过膝骨关节炎相关健康教育、健康讲座、健康手册等多种途径提升患者的认知水平,确保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照组为患者使用膝关节康复锻炼操进行治疗。具体方式为:(1)患者取坐位,脚尖朝上勾起,两小腿交替摆动,之后坐位伸膝,双足平放在地面,逐渐伸直,维持10秒,慢慢恢复初始状态,每天练习15-20次。(2)患者双下肢离开地面,交替弯曲伸展,每次4-6秒,每天练习15-20次。(3)患者取卧位,下肢弯向胸前,另一下肢朝后摆动并收缩肌肉,双下肢来回进行,每次交替维持5秒,训练5-10组后,更换卧位,重复训练。(4)双下肢伸直,按压膝部。(5)仰卧位,小腿进行交替式后屈运动。(6)患者站立,两脚分开,躯干直立,交替进行屈膝、屈胯运动。(7)走步,双手叉腰,足跟着地前行,逐渐将重心转移至足跟外。以上锻炼每天1次,连续锻炼1个月。观察组为患者进行灸法结合膝关节康复锻炼操治疗。膝关节康复锻炼操与对照组相同,灸法具体内容为:在膝关节部位环形艾灸,疼痛程度越深,灸法越慎重,使用艾灸罐进行,将其系到对应穴位,内燃艾柱,艾灸30-40分钟,2天1次,连续治疗1个月,其中艾灸穴位包括阳陵泉、外膝眼、梁丘、阴陵泉、鹤顶、內膝眼、委中,配穴为关元、肾俞。
3 观察指标:(1)治疗有效率评估。治疗后进行每位患者治疗有效率的评定,治疗有效率包括治愈、好转、无效3方面,治愈指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消失,上下楼没有不适感,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好转指患者膝关节症状显著改善,但行走时仍有痛感,活动仍然受限;无效指患者症状没有任何好转,甚至更加严重。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2)血清学指标评定。于治疗前后2个阶段采集每位患者外周静脉血(均于空腹状态下采集)3ml,采集的血液样本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冷冻保存备检。检查时由专业医技人员进行血清学指标的测定,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C反应蛋白3项,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定量测定,白细胞介素-1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进行定量测定,C反应蛋白采用免疫扩散法进行定量测定。为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所有血清学样本均由实验室工作年资在5年以上的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3)关节功能活动情况、疼痛程度评定。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4周等阶段采用WOMAC调查表进行关节功能活动情况的量化评定,评分结果与关节功能活动情况呈负相关。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4周等阶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进行疼痛情况的量化评定,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4)运动学参数测定。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这2个阶段进行关节X线片检查,就胫骨角、髋膝踝角角度进行测定。(5)膝骨关节炎炎性程度评估。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等阶段采用骨关节炎指数(WOMC)进行每位患者炎性程度的评估,该量表主要从关节僵硬、日常活动、关节疼痛等维度进行骨关节炎性程度的量化评估,评分与炎性程度呈正相关。
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7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关节功能活动情况、疼痛程度、血清学指标实施t检验形式校准,对比表述方式为均数±标准差±s);2组治疗有效率通过x2检验形式校准,表述方式为(n,%)表示。P<0.05作为本研究统计学校准基线。
5 结果
5.1 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评定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n=37)
5.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对比:治疗后2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C反应蛋白等血清学指标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C反应蛋白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对比s,n=37)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对比s,n=37)
组别 C反应蛋白(mg·L-1) 肿瘤坏死因子-α(ng·L-1) 白细胞介素-1(n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73.35±5.79 36.28±4.35 43.78±4.65 35.29±2.53 94.38±10.97 77.26±8.43观察组 72.83±5.56 20.45±3.61 43.39±4.87 26.45±1.64 93.96±10.46 54.27±7.16 t 0.3940 17.0339 0.3523 17.8344 0.1685 12.6436 P 0.6947 0.0000 0.7256 0.0000 0.8666 0.0000
5.3 2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内关节功能活动情况、疼痛程度对比:治疗前2组患者关节功能活动情况、疼痛程度等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周后2组患者WOMAC调查表评分与VAS量表评分均降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WOMAC调查表评分与VAS量表评分均较之治疗1周时降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内关节功能活动情况、疼痛程度对比,分,n=37)
表3 2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内关节功能活动情况、疼痛程度对比,分,n=37)
组别 关节功能活动情况 疼痛程度治疗前 治疗1周 治疗4周 治疗前 治疗1周 治疗4周对照组 51.85±8.73 38.76±6.84 21.36±5.71 6.25±1.34 4.82±1.12 3.22±0.69观察组 52.13±8.69 26.60±5.60 11.83±3.11 5.99±1.45 3.01±0.53 2.04±0.31 t 0.1383 8.3672 8.9155 0.8010 8.8855 9.4887 P 0.8904 0.0000 0.0000 0.4258 0.0000 0.0000
5.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学参数比较: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髋膝踝角角度均增大,胫骨角均减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髋膝踝角角度均>对照组,胫骨角<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学参数比较s,°,n=37)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学参数比较s,°,n=37)
注:与治疗相比,*P<0.05
组别胫骨角 髋膝踝角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182.20±2.96 179.04±2.05*172.50±2.80 174.06±1.38*观察组182.47±3.03 176.11±1.96*171.24±2.76 176.34±1.62*t 0.388 6.284 1.949 6.517 P 0.699 0.000 0.055 0.000
5.5 2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膝骨关节炎炎性程度对比:治疗前2组患者WOM-C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周后2组患者WOM-C量表评分均降低,观察组WOM-C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WOM-C量表评分较之治疗1周时降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膝骨关节炎炎性程度对比s,分,n=37)
表5 2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膝骨关节炎炎性程度对比s,分,n=37)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 治疗4周对照组 50.23±5.39 41.41±4.92 30.12±5.61观察组 49.77±5.20 35.73±5.73 21.28±4.83 t 0.374 4.575 7.264 P 0.710 0.000 0.000
讨 论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病变之一,本病属于骨关节退行性、损伤性疾病,生物力学异常在病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8]。近年来受健康观念改变、行为习惯改变、人口老龄化趋势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膝关节病变的发病率呈现一定升高趋势,临床针对膝关节病变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保守干预等为主[9]。开展针对性治疗的前提是明确有效的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评估膝关节骨骼形态、软组织及细微结构,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切实依据。在明确诊断后,一般选择保守干预,相较于手术治疗保守干预的疾病负担与躯体负担相对较轻,而病情无法有效控制时,会视情况开展手术治疗,常用术式有关节镜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等。目前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慢性劳损、骨密度降低、肥胖等证实是本病发生常见危险因素,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是膝骨关节炎患者常见表现,因病情的进行性发展,本病患者膝关节功能会逐步降低,出现关节变形,甚至功能完全丧失,需要在确诊后接受针对性治疗保障预后效果及生活质量。
中医将膝骨关节炎归属为痹症范畴,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和老年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相关,中医诊疗在膝骨关节炎中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中医疗法中针对本病患者多选择外治疗法干预,即非药物疗法,于膝骨关节炎全病程中开展非药物治疗,一般需要依据病程分期进行治疗方式的选择,如发作期、缓解期、康复期等,结合患者具体病变情况辨证施治,以保障临床干预效果。如中医外治法中的针刀疗法,适用于伴疼痛症状、关节功能受限甚至关节挛缩变形的发作期或缓解期患者,能够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改善。病情处于缓解期与康复期的患者,可以选择拔罐疗法,促进症状的控制。灸法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三大疗法之一,适用于缓解期与康复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灸法中艾灸的温热作用是补益肝肾的重要方法,相关研究表明,灸疗能够利用不同机制对炎性因子和自由基产生影响,因此可以用来治疗膝骨关节炎[10]。膝骨关节操是西医常用的康复治疗方式,通过提升运动关节周围肌力产生治疗效果,操作简单,不用借助辅助器械,可以独自完成,因此患者接受度较高,可以用于出院后维持治疗[11]。将灸法与康复锻炼操相结合,可以达到双重治疗效果,灸法具有温阳补气、扶正祛邪的作用,关节操可以强化肌肉锻炼,两者相互补益,能够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开展灸法联合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症状的控制,提升治疗有效率。炎性改变是膝骨关节炎患者主要病理特点之一,实验室检查中可见显著的炎性因子水平升高的情况,同时炎性因子水平能够较为直观的反应膝骨关节炎患者病变情况。本研究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C反应蛋白等血清学指标均降低,表明伴随病情的控制与好转,膝骨关节炎患者机体炎性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而观察组各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灸法能够通过温热效应提升局部微循环促进炎性因子的吸收,从而促进炎性因子水平的降低。一项回顾性研究[13]对部分膝骨关节炎患者开展了随机对照实验,共纳入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基于随机原则(信封抽签法)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开展常规西药治疗,选择塞来昔布胶囊干预,观察组患者同时开展中医外治法干预,选择温针灸治疗,温针灸治疗选择的腧穴主要包括内膝眼穴、犊鼻穴、阴陵泉穴、阳陵泉穴等,所有患者均开展连续8周的治疗。该研究在治疗后进行了疗效、炎性指标等的统计对比。结果显示,接受温针灸联合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达92.50%,显著优于单一西药干预的患者,同时白介素-6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炎性状况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是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广泛存在的问题,部分患者功能受限严重时正常生活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功能受限的发生与病变关节疼痛、软骨与关节毗邻组织被破坏等多种因素相关,病情越严重膝骨关节炎患者功能受限情况越剧烈。治疗1周后及治疗4周后2组患者WOMAC调查表评分与VAS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关节功能改善显著,而观察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相关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灸法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循环,改善病变区域供血与供氧情况,从而为病变组织的恢复提供有利条件,达到促进疼痛症状改善,提高膝关节功能的效果。本研究中艾灸主穴为阳陵泉、外膝眼、梁丘、阴陵泉、鹤顶、內膝眼、委中等,内膝眼属于外奇穴,是治疗膝中痛的常用穴位,阳陵泉、阴陵泉是经筋病变治疗中的常用穴位,艾灸上述穴位可行气活血、健脾益气、通络祛风、固本祛邪,因而能够有效促进病情的控制,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在运动学参数的评定与对比中发现,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髋膝踝角角度均增大,胫骨角均减小,病变关节运动学参数均有效改善,而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更为突出,灸法联合干预能够促进膝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帮助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治疗1周、治疗4周后2组患者WOM-C量表评分较之治疗前或治疗1周时显著降低,而治疗不同阶段观察组WOM-C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即膝骨关节炎患者机体炎性状况控制情况更为突出,进一步证实了灸法联合应用的价值。近年来医学领域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不断深入,已明确部分膝骨关节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如肥胖、慢性劳损、骨密度减低等,而伴随疾病危险因素研究的深入,有望在未来更好的为本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
综上所述,为膝骨关节炎患者使用灸法结合膝关节康复锻炼操进行治疗,不但可以改善患者功能活动情况,还可以减少患者炎性反应,对患者关节稳定十分有利,在提升疗效、促进功能改善、提升膝关节运动功能方面的价值确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