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的应用探讨
2022-02-14王玉梅
王玉梅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小学 北京 101101)
引言
新课程改课的深入推进,“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小学数学教师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亦对实施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应用“减负增效”是聚焦于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趣味内容、多样活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课后作业当堂完成,合理分配课后的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与作业负担,做到呵护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利用充分地课余时间完成自己个性化的发展。“减负增效”是适宜新时代要求与发展的崭新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过程与效果,将教学活动与“减负增效”的要求全面融合,在课堂上悦动学生体验,带动学生悦享学习成果,通过转变教学本位,使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练习与分享,从而构建自由、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着持续性的热情,教师为学生设计减量不减质的作业内容,以不断完善与丰富教学体系,实现课堂小学的提质增效[1]。
一、正确理解“减负增效”的真实含义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明确“减负”是为学生减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减去对学生智力开发无用的统一的题海战术,减去传统烦琐无关实际应用的教学内容,以及强硬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摒弃以往教学理念以成绩评判学生的错误思想,达到真正适宜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其次,教师也应正确把握“增效”的真正含义。《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提到过,教育是系统性、长期性的大工程,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加强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政、品德、纪律、法制的教育。这说明了“减负增效”中的“减负”并不是“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而是需要教育者改变传统上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德育教育,重视智育教育;轻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生理以及行为仪表的变化,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等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的错误做法与行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迈进,形成正确的三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最后,虽然“减负”不是教育教学开展的最终目的,但它与“增效”是辩证统一的,“减负”与“增效”分别为“双减”政策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根本目的,“减负”为“增效”提供前提奠定基础,“增效”作为最终目的,是依靠“减负”实现的,“增效”又为“减负”提供了长久的动力支持,因此,教师应以辩证统一的眼光正确看待“减负增效”,促进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真正打好“减负增效”攻坚战[2]。
二、“减负增效”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1.深备教材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应深入教材内容,与教材进行对话。在进行备课时,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套的数学教材,在脑中思索并对全套教材的内容形成深刻印象,这一过程也是为老师备好新课程的先决条件。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与要求,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把握该数学教材的内容在整个单元、全册和整套教材中的发挥的作用,并理清前后的联系,把教学中的具体内容融合到整个数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当中,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
2.透备学生
任何阶段与班级的学生,其学习水平、能力和基础都具备一定的差异,如若教师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作业形成,会统一学生的学习面貌,而对于学习能力优异的学生,难以拓展思维宽度,提升空间较小,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跟不上教学的脚步,学习起来更加吃力,导致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恶的心理,与其他同学的学习产生距离,徒增心理压力,逐渐对自己丧失信心,陷入学习低迷、情绪低沉的状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秉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原则,实施分层次教学,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依据学生的个性因素,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作业内容,制定合理科学且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计划,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3.活备教法
首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改的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构建,撇弃传统教学观念,全面强化学生的知识基础、综合技能等能力,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数学难题。其中板书的设计应精简科学,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帮助学生熟悉定义,提升学习热情,构建合适的教学氛围。在数学训练题布置时,制定相关的解题规则,并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突出记忆点,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教学内容,激发积极心态,在兴趣中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作业的布置要做到有的放矢,人人过关。最后,教师应根据小学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学生学习规律、基本知识掌握过程,设计合适情景的教学方法,做到轻松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而实现减负增效[3]。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的应用策略
1.依据学生生活,创设多元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不但使教师的思想长期的受到荼毒,也使学生长久地处在被动汲知识,学习压力过大、情绪低迷的状态之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跳跃,教师可以肯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任务驱动法等等,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望,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活学活用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减负增效”的要求与内容,创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提升学习效能,增强教学提质的效果。
例如。在开展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选择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衔接的方式,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扇形拼图的游戏,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形状到更复杂的形状进行建构,在开展游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则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控力,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更容易获得知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是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树立学科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作品评选活动,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圆的独到想法,并开展美术创作活动,通过评比选择最优秀的作品在班级优秀表扬墙上,增强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时,应多以积极、鼓励的话语表扬与夸奖学生,并以适宜的语言给出确切的评价,做到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的。
2.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小学生好奇心旺盛,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能提出一万个为什么,教师应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问题教学情境。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专注力,再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模式编排。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解答,答题最多或者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表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对学习知识起到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通过兴趣最大程度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开展《圆柱与圆锥》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能举出在生活中存在圆柱与圆锥的例子吗?你觉得圆柱具有对称性吗?你了解圆锥的计算公式吗?能用自己的力量计算出圆锥的周长吗?”以具有层次感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行动力,学生在研究圆柱和圆锥的周长时,会以自己熟悉的圆为切入点,届时由老师指导学生逐步剖析,通过互动交流、活跃思维,使学生发现规律性,以此增强学生对特定问题与普遍问题互相联系的意识,增强理解能力,悦享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到了增效的效果。
3.设计实践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动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实践教学情境,通过主动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动手,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等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主动探究数学的知识的过程中,并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材料,不断提高教学实效。例如,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活动时,应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应用创新型的情景教学法,可以先为学生提供纸板,组织学生将纸板剪成熟知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当学生剪好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利用剪裁的图形,组拼成另一种图形吗?动动小手拼一拼吧。”有些学生就能够拼出这节课所学的梯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为什么梯形的公式要除以2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活动中,有效锻炼创造性思维,通过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实践的同时,汲取了新知识,做到了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4.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
小学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创新课堂教学新形势,从而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信息技术设备的运用,赋予了数学课堂新鲜的活力,能够将静态复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化、可视化的知识,从根本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因素,致使数学课堂的气氛不断升温。同时教师可以广泛收集网络的数学教育资源,以微课、慕课等的方式传授知识,使教育手法多样化,把原来晦涩难懂数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减轻了数学的难度,使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有趣,从而实现减负增效的效果。例如:在开闸《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教学活动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因素,认知能力尚不完善,没有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几何图形,通过现代信息设备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为学生直观地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5.因材施教,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掌握数学知识情况等方面往往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而教师只是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将会导致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由于难以跟随教师的教学进度、无法全面掌握数学难点与重点知识,而增加学业负担,出现抗拒逃避行为;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由于感觉知识的学习太多简单而出现枯燥乏味想法。此时,教师则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面对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各异的学习任务。例如:《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期间,教师可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习题练习中融入小数、百分数予以计算,并采取“以强带弱”方式,鼓励其帮助其他同学;同时,要求学习能力较薄弱的学生充分掌握运算的规律、法则,多做整数习题的计算。采取此种方式能够确保所有学生均可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切实减轻其学业负担,也增强教学的效率。
6.优化课堂作业,提高练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依据“减负增效”的要求,重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展开练习环节,布置优化课堂作业的形式,从而切实减轻小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作业,变革传统以题海战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与成绩的方式,积极构建多元化、趣味化、多样化的课堂练习活动,规避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产的枯燥乏味之感,失去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多个角度、有层次性地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悦动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悦享完成练习作业实现知识突破的成果,减轻了学生课后压力的同时,有效实现知识内化,促进了减负增效的实现。比如,教师在开展《统计图》的教学活动时,可以为学生设计“破案”形式的课堂练,使小学生转化为侦探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观察统计图中蕴含的关键信息,并总结出规律,实现“破案”的目的,将数学作业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了课堂练习的完成度,达到了减负鞥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