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2-02-14曹群
曹 群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泗城镇第四小学 安徽宿州 234000)
随着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变得日渐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
1.培养创新能力能有效解决“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以升学为目的,以提高应试成绩为教学目标。以知识灌输为教学方法,造成学校偏重分数,学生之间追求分数,家长们喜爱分数,评估依据分数,社会要求分数的局面。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这样不利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由于应试的影响,我国传统教育束缚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一线教师要纠正传统教育以学生掌握书本上死记硬背知识和追求标准答案为目的的行为。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激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寻求创新答案;我们要纠正传统教育中反复机械训练的做法。鼓励孩子在丰富多彩的练习中,自觉主动地去发现、尝试和创造;通过创新教育,也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激励孩子树立创新思想,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我们可以改变“应试教育”通过牺牲学生音、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提高某些科目的考试成绩的弊端,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
2.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为宗旨,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保健,学会审美,逐步成为“四有”新人的教育活动。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体能力结构中的一种最高级、最复杂的综合能力。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突破,这主要得益于一项又一项的新发明、新创造。我们不但需要一般性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在一个人的素质结构中,如果缺乏创新能力,那么就不可能达到最高的水平和境界,创新能力应该是素质教育在能力方面追求的最高目标。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点滴经验来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习惯于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灌输更多的知识,教师往往不厌其烦而又滔滔不绝地讲述课本知识。为了能够让孩子掌握知识,老师还让孩子进行枯燥无味的机械性训练。比如,让孩子死记硬背词语解释、范文等,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当然,不少教师正在尝试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比如,有的教师一改过去,居高临下、俯视学生的做法,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一起交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去领悟。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上课形式的变化,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充分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的驱动力,有了兴趣的人往往就会“乐此不疲”。孩子们只要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始终保持高昂的求知热情,并能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进而产生强烈的创造欲。反之,如果时常遭受失败的打击,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除了那些用心专一、意志非凡的人,大多数人都会失去兴趣,劲头松懈,最后偃旗息鼓。同样,一个学生、如果不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只能饱尝失败的痛苦,久而久之,他必将把学习看作一件“苦差事”从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能准确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及时给予赞扬;即使面对学生的失败,要从失败中发现其闪光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鼓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和信心,绝不能冷嘲热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厌烦的情绪。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用故事、古诗、俗语以及幽默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还要充分抓住孩子的创造心理需要和心理动力,通过丰富多彩的主体实践活动,创设乐学情境,刺激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2.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经常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充分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乌鸦找水喝》这篇文章时,特意设计了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充分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兴趣。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了只有半瓶水的瓶子。乌鸦想了一个办法:衔石子到瓶里,最后它喝到了水。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孩子们,乌鸦除了这一种办法能够喝到水。它还可以采用什么办法也能够喝到水呢?你们个个都是个诸葛亮啊,看谁的办法最好。开动你们的脑筋,想一想吧!过了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有的同学说:干嘛要这么辛苦呀,衔这么多的石子多累啊!它为什么不把瓶子用翅膀给扑倒?这难道不能喝到水吗?还有的同学说:干嘛要一颗一颗地衔石子呢?它为什么不找一只长长的吸管呢?吸管放进瓶子里,用嘴巴一吸,不就喝到水了吗?孩子们众说纷纭,个个说的都有道理。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孩子们发散性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孩子们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在教学中建立师与生、生与生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充满了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勇于发现和勇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观察,去操作,去得出结论,去分析解决问题,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人;通过商讨、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推动学生担任学习的主角;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激发他们的想象和联想。
3.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因而,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善于质疑解难
质疑是发现的源泉。俗话说,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最聪明。因为孩子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是对已有知识的调度和反馈,这样的孩子能够发现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仔细观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惑。因为孩子提问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维创造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时,有的同学针对这一课中的一句话产生了疑惑。“花生米的数量并不多,好像并没有因为增加了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有的孩子提出疑惑:花生米的数量到底有没有增加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孩子们进行讨论。有的同学说:“增加啦,来了一个客人,怎么不增加呢?”有的同学说:“没增加,周总理的生活是如此的简朴,怎么可能增加了呢?”还有的同学说:“这个地方作者为什么不明确地写出来是增加还是没增加呢?是不是表达不够清楚呢?”……孩子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花生米的数量是增加了,但是增加的数量并不多。通过这一次质疑的讨论。孩子们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充分地激发他们大胆质疑的兴趣,在提问的同时,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积极求异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注重整齐划一的同化训练,缺乏 个性化教育,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抑制。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我校张老师问学生,雪化了变成了什么?大多数学生回答“变成了水”,一一打勾,只有一位学生回答是“变成了春天”,张老师却打了叉。对此,许多老师认为,回答“雪变成了水”不足为奇,而回答“变成春天”则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张老师这种重视答案一致性的做法,无疑扼杀了孩子正在萌芽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评估标准上便重视结果为重视过程,便重视答案的一致性为重视思维成果的独创性。
(3)发展想象力
世界上很多的发明和创新都是从“想象”开始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创造性的想象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很重要,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启发大家进行合理想象,假如你将来是一位科学家,你会利用超声波为人类作出什么贡献呢?大家兴致勃勃,有的说要利用超声波研制出一种仪器,在癌症还未形成时就能查出来,对症下药,让人们免受病痛之苦;有的说要利用超声波消灭害虫。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且在想象过程中进行着创新思维。
4.培养自信心
缺乏自信的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是怯怯懦懦。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缺乏自信的孩子心里总是暗淡的,学习和生活都缺乏趣味,心里极不健康。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可塑性极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自信心,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这样能够充分促进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1)鼓励学生,充分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评价语言一定以鼓励为主,通过友善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平时,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把握时机,及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不管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甚至是后进生,我们都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信心满满,有所发展。
(2)教学目标要适中,学生易产生自信心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教学内容不能难度太大。学生如果听不懂,几经挫折,孩子们就容易失去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所下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教学目标太低。孩子们也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所以,教师要确定适中的教学目标。这样,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满满的自信心。
(3)学生能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发展自信心
孩子们往往拿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相比,这样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并失去自信。这样就容易迷失自我。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同时更要学会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发展。
(4)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成功能够让孩子产生满足的感觉,能够增强学习和生活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想方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在活动中展现才华,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让他们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学生充满自信后不仅有利于促进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素质。因此,教师要想树立全面育人观点,就需要把培养学生自信心摆到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5.课外活动,大胆创新
一线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大胆创新。比如,经常进行各种讲故事比赛、跳绳比赛、唱歌比赛、除草比赛、背诵课文比赛等,开辟学生创新思维的新天地。
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一线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