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视域下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

2022-02-14洪美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幼小书包意识

洪美芳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南安 362300)

2021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从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两方面,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规范和引导。[1]幼小衔接是儿童发展的自然延伸,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延展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幼小衔接是幼儿步入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关键承接阶段,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要关注其过程和实效。[1]本文关注儿童立场下的幼小衔接,聚焦意识培养、习惯养成,坚持生活化、游戏化、学习内化与行为习惯化,基于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尊重常识、做好常规、形成常态,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任务意识培养,家园协同,循序渐进,助力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一、任务意识培养的动因探究

任务驱动是活动过程的实施方式和关键环节。任务意识是指在心理上具有努力完成别人交给任务的意识或倾向性,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表现。幼儿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身心的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生长,让多数儿童具有普遍的“不良行为”,如丢三落四等。任务意识的培养要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入小班开始有意识培养。这时的幼儿刚入幼儿园,具有好奇、好问、好学的特征。教师应保护“童真”,理解儿童“迷思”概念,让兴趣成为促进幼儿学习的重要动因。基于兴趣,通过任务驱动,提升任务意识,促进习惯养成,是儿童在幼小衔接中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有力方式。

(一)儿童行为表现中任务意识培养现状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探究,同时具有专注力不够、坚持性差等不足,这些都是儿童成长中的正常心理特征。[2]在幼小衔接中,许多小学教师提到,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到一年级入学后,经常会出现忘记上交教师布置的作业,忘带书本、笔记本、橡皮擦等现象,上课玩橡皮擦、笔等任何能玩的东西,书包整理凌乱,不懂得收拾等;家长也反映,孩子经常不够“专心”,脱下来的衣服常忘记带回家甚至丢失,不会整理书包,不会主动做作业,没有时间观念等。这些问题行为表现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幼儿身心发展不完善、不成熟,另一方面在于成长中的儿童未能够在学前教育活动中通过任务开展有意识的行为训练与“正向强化”。为何相当多的儿童存在共通的现象?如何在“现象”中看到背后的“机理”?这需要教师理性看待这种“不良”的“正常现象”,冷静分析,与儿童站在一起,直面问题,以发现儿童的“亮点、优点”为良策,反向寻求产生原因。

(二)儿童发展规律中任务意识培养探寻

儿童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的幼儿在幼儿园接受共同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幼儿园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课程建设、环境创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与感受。在幼小双向衔接中,专项的活动开展要了解幼儿对上小学的想法,引导思考为什么要上小学,知道上小学的任务。在衔接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关心幼儿的情绪,把幼儿的“心情”放在第一位,上小学的“事情”放在其次。不仅要讲“道理”,更要探究儿童的“心理”,有意识地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以家园协同,小目标、多任务的系列化活动,给予幼儿体验感受。

如开设“小学生自选商场”,与幼儿一起商议,学会制作购物清单,并做好商品预算;再到商场的银行区领“钱”,“钱”是幼儿以前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劳动打工所得并存在银行里的存款。通过模拟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认识学具,了解知道必备的学习用品,学会制定计划、合理购物、整理物品等,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幼小衔接。同时,带领幼儿到小学校园“一日游”,请小学生讲“成长有趣”的故事;再组织小学生带幼儿去购买小学一年级所需的学习用品,如书包、本子、笔、橡皮擦、卷笔刀等,并一起了解用品的功能。

二、任务意识培养的动力激发

对陌生的新环境有“排斥感”是幼儿的一种本能。对于发展中的幼儿而言,面对新校园、新教师、新同学、新任务,会产生压力感。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小任务”的驱动分解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培养兴趣,激发潜能,而非变压力为焦虑。

(一)优化任务意识,引导适应新环境

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任务、时间长度、任务要求发生明显的变化。基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及学习规律,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家长应形成合力,注重对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锻炼和优化。在幼儿园大班,父母要让孩子有意识回顾一天的学习生活和“体会”,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分享孩子的感悟和实践心得。有条件的家庭,可让幼儿参与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共建,与团队或同伴互助合作,交流体验,或观看一年级学生一日学习生活的视频。在幼儿回顾遇到“困难”时,要引导、倾听幼儿是如何寻求帮助或自助的,从借鉴模仿到问题解决,促进幼儿在新环境中真实、主动地适应。

(二)细化任务目标,聚焦品质新提升

幼儿在进行某项任务时,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转移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持续专注地完成任务,导致半途而废的现象时常发生。专注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活动中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做到注意力的“分配”而非“分散”。这需要教师、家长的适时介入。在幼儿园阶段,要有意识地开展儿童个体的“捡珠子、打地鼠”等专注力训练活动,亲子、双人或多人团队的“滚球配对”等趣味体育专项训练活动,形成良好的“神经结构回路”。学习生活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之一,专注力的培养需要在幼儿园的活动中不断得到训练与强化。通过专项的任务驱动,建构良好的神经通道,优化神经能量消耗,聚焦学习品质和学习力,以活动促进能力提升,以活动彰显育人的功能。

三、任务意识培养的动手实践

具体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是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主要特点。基于幼儿的心理特征,“做中学、学中做”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育家陶行知特别看重“教学做合一”,因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2]在生活中、游戏中,幼儿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操作、探究,不断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进行有意义的自我建构,在动手操作的探究中获得学习和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做”的经验。

(一)从生活开始,形成习惯

任务意识的培养,重要的是通过一日生活中相关活动的坚持开展,让幼儿从知道到做到,形成习惯。上小学对于幼儿而言,既是挑战又是向往。家长要把握孩子的“关键期”和“最近发展区”,跟孩子一起制定计划,在任务驱动下,做一名有准备的合格小学生。教师可指导家长设计适宜的任务驱动,创设情境机会,如每日固定时间展开亲子阅读;每周六大扫除,让孩子参与劳动,主要是收纳整理自己的东西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这种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式的。例如,在大班下学期开展“管理书包一星期”的活动,任务是管理书包。教师事先为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整理整齐的书包,书包里有小学一年级所需的物品,让幼儿每天带着书包去小学体验馆活动。一星期后,很多幼儿的书包都是乱糟糟的,个别幼儿找不到书包里的物品,只有极个别幼儿的书包还是很整齐,物品摆放还是原来的样子。教师可请这些幼儿介绍管理书包的经验。此活动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习惯,关注儿童特点,通过“长时作业”,家园联系,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本原则中提出: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加强综合,注重关联。任务意识培养,应贯彻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通过操作与具身活动,促进儿童成长。

(二)从实践入手,学会思考

思考不但能促进理解,而且能增强记忆。在学前期,教师应有意识地布置任务,鼓励幼儿刨根问底地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遇到问题时要懂得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不能解决问题时,应主动学习,查阅资料,思考寻求帮助的路径等。“有思考的技能就是能力”,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是核心素养的重要能力,思考能力的外显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训练。

例如,大班开展“绘制日记图示”活动,引导大班幼儿帮助中班幼儿快速熟悉小学在校一日攻略,或介绍自己定闹钟起床、从不迟到的经验,激发幼儿争当“小大人”的榜样效应。给予鼓励,给予协助,幼儿做事更专注,学会把每天做的事情用行动记录下来,形成“日记”。再如,在几个同班幼儿一起参与的亲子“行旅”中,开展“我是小管家”活动。让幼儿轮流担任“小管家”,每天负责安排大家的生活问题,如三餐吃什么?几点吃饭?要怎样安排旅游行程?幼儿与家长商议后决定,投票决策吃什么、几点开始吃饭或旅游等。没有担任“小管家”的幼儿则担任监督员,监督“小管家”的安排是否合理。每天睡觉前,幼儿们总结这一日的活动,每一次的小结反思都是下一次制定新计划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思维也活跃起来,感受担任“小管家”带给自己的快乐,在实践中领悟任务意识的重要性。在真实的情境中,幼儿体验到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促进个体的反思能力和社会情感、交往的发展,在完成任务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生活独立性逐渐提高,良好的学习品质也逐渐养成。

四、任务意识培养的动态守望

(一)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天性

幼儿对进入小学的向往是自然而然的,上小学也意味着自己长大了。期待上小学后会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发生,这是儿童的天性。学会选择,学会负责,是幼儿成长的重要人格特质,应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中培养责任感。[3]在大部分家庭中,家务劳动都是家长的事情,幼儿往往不参与其中。而智慧型的家长懂得划分家里的区域,既有个人的空间,又有公共的区域。家长把家里的空间管理分配给每个家庭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过多干涉孩子私人空间的使用情况,但是要求孩子要自己收纳、管理好私人空间,“给儿童一个机会,发现儿童的美好与无限可能”。在生活中,只要留心,处处可以培养儿童的责任意识,儿童的创造性、自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在完成任务中得到提升。

(二)允许每一个儿童在犯错中成长

教育应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儿童的发展是曲折变化的,儿童是一个成长中的人,是会犯错误的。日本教育家东井义雄提出,“孩子是犯错误的天才,孩子犯错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善于在犯错中寻找规律并加以引导”。成人要引导儿童在尝试错误中成长,给儿童留有发现错误的空间、时间。

例如,孩子不会收纳玩具、整理书包等,很多家长的做法是“你不会做,我来做”,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得不到发展。正确的做法是孩子不会做,家长以身作则,从“给我上”变为“一起上”。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儿童学习收纳玩具、整理书包的积极性,直到会做、做好、有效率。让儿童体会自己的“行”,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引发儿童创造的可能。任务驱动聚焦具体的儿童、真实的儿童、发展中的儿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向义务教育过渡的必经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协调配合。在衔接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担负起一份职责使命,聚焦任务意识培养的动因探究、动力激发、动手实践、动态守望,促进儿童任务意识的发展。

猜你喜欢

幼小书包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我的书包
减负书包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我的书包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藏在书包里的回忆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