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探究·评价:跨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以《周期蝉》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

2023-01-21叶晓玲林伯韬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天敌跨学科生命周期

叶晓玲 林伯韬

(1.厦门市同安区岳口小学,福建 厦门 361199;2.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1199)

跨学科主题学习突出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直指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创设综合应用知识的平台。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跨学科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实现育人目标与课程转型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教学中搭建一座跨学科桥梁,让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彼此交融,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现以《周期蝉》为例,探究数学与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整合——跨学科的起点

(一)整合内容,指向深度

跨学科是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索或解决为指向,对所涉及的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1]跨学科的着眼点不是停留在多学科知识内容的简单融合,而是对多学科思维下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深度整合,在任务式活动中,利用跨学科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互动,促进师生、生生合作,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协同育人的功效。周期蝉生存于北美洲,其生命周期与普通蝉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特殊的质数周期——13、17,这一特殊的生命周期,使周期蝉的种群得以延续。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科学课,已储备生命的延续与进化知识,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周期蝉的生命周期之谜融合了科学与数学知识,彼此关联又蕴含着哲理,具有丰富的跨学科内涵与探究价值。根据学校实际及学生学情,对周期蝉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四个阶段的主题活动内容(见图1)。

图1 “周期蝉”跨学科主题活动内容

(二)整合目标,指向素养

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整合的前提和重要基础。[2]以目标为导向,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构建,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同时,教师了解到,五年级学生已掌握倍数、因数等相关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数感及运算、推理意识,能运用访谈、调查、统计、对比、归纳等方式开展综合实践研究,具备科学素养,有较高的观察与实验探究能力。基于“周期蝉”跨学科主题活动所具备的科学性及数学性,结合学生的学情,教师制定素养培育目标如下:1.运用观察、记录、查证等研究方法,经历探究周期蝉的实践活动,深化对昆虫变态发育的认知,培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2.主动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经历实践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3.从周期蝉辐射至生命的神奇,感悟生命的生生不息,从而获得对生命的尊重与体悟。理解周期蝉这一自然现象,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这是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过程,也是素养形成的过程。

(三)整合活动,指向能力

《周期蝉》是一个周期较长的主题式学习活动,通过对一系列活动进行统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感悟,建构知识的整体框架。

1.从分散走向协同,深化活动内涵

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身体参与、亲身经历,在“做中学”,自主获取各类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活动流程,自拟活动方案,从自身的兴趣与特长入手,组成分工明确的几个组别。调查组通过采访科学教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周期蝉进化的一生;观察组捕捉几只蝉定期观察,记录蝉的生活习性及其身体特征;文学组搜集古今中外关于蝉的作品进行品读;实验组通过马克斯·普朗克的质数生成器,进一步理解周期蝉的生命智慧;视频组尝试将大家的研究过程以视频的形式记录。活动中,学生经历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的碰撞,在动手操作中引发深度思考,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最终达成问题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协同能力与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2.从封闭走向开放,拓展活动外延

跨学科主题活动将主题活动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延展至校外,延续至线上,探究活动呈现时空、环境、内容、形式上的开放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校内以课堂组织形式研究周期蝉的生命周期之谜,校外组织学生自主观察、记录蝉的生活习性;线上进一步了解蝉的相关知识,如蝉的天敌有哪些?什么是捕食者饱和效应?蝉应对天敌之策有哪些等;线下一起交流学习《昆虫记》的体会,制作思维导图。超越课堂的主题活动形式,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结在一起,学生亲身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产生探究欲望。在主题统整下,多种形式的活动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学生多角度观察,多维度参与,多层次思考。丰富有趣的整合活动,既锻炼思维,又激发创造。

二、探究——跨学科的基石

(一)以问题为导向,上好核心概念课

跨学科教学的本质是基于问题,实现学科之间的通融。[3]数学学科的跨学科活动,注重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其他学科中的数学问题。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确核心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探究活动,突出其主体性,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完善的知识结构,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周期蝉》的核心问题是:周期蝉为什么以13 或17 为生命周期?课上创设问题情境,从研究蝉会遭遇的天敌出现的年份入手,设置三次探究活动,以问题为载体,运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周期蝉的生命之谜。

1.初步探究,建立6 年蝉天敌出现的数学模型

问题1:假设蝉的生命周期为6 年,它会遇到几年“出现一次”的天敌?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分别从因数、倍数的角度建立6 年蝉的数学模型,为第二次探究作好铺垫。

2.再次探究,发现蝉的天敌与因数倍数相关

问题2:其他生命周期的蝉,它会遇到几年“出现一次”的天敌?研究范围为1-20 年。

这一环节,重点从两方面引导:(1)引导小组如何分工,明确先分后合,省时高效;(2)引导观察图2 并发现规律,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提醒,发现以对角线为分界线,左上为因数年份,右下为倍数年份。有6 年蝉的数学模型在先,学生积极思考、有效探究,个人的思考在团队中碰撞出数学智慧。

图2 蝉会遇到几年“出现一次”的天敌?

3.形成概念,探究质数和合数的内在特征

问题3:观察图2,如果你是蝉,你会选择多少年作为自己的生命周期呢?

学生选择的生命周期为“11”“13”“17”“19”,这些生命周期的蝉只会遭遇两次天敌。从生活现象转入数学知识研究,聚焦质数的内在特征——只有1 和自己本身两个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图表分析,进一步理解质数与合数的内在特征。

三个问题情境构建了一个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以问题为导向,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反思性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科学之谜,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及学科的高度融合,学生在应用中实现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

(二)以任务为牵引,走进周期大世界

核心概念课的数学活动以周期蝉为引,研究质数、合数的内在特征,活动探究的领域跨越数学、科学学科。课后,继续发起寻找“周期”行动,借助任务单(见表1),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书籍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周期现象。身边触手可及的时间周期、动植物的生长周期、数学中的周期以及化学周期、物理周期、经济周期等,都可以纳入研究范畴。然后,引导学生将“寻找周期”的活动成果写成报告的形式,报告包括研究的目的、数据调查的方法、调查的结果(用图、表、公式等方式表示)、回顾与反思、个人感想以及继续探索的内容等。不同角度的拓展活动,为跨学科主题活动的深度探索提供广阔的平台。

表1 寻找“周期”任务单

三、评价——跨学科的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定量评价,更侧重从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中考核活动中学生的成长与收获。针对跨学科特性及《周期蝉》活动主题,结合各项活动内容,设计如下评价方案(见表2)。

表2 《周期蝉》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体现如下特点:1.评价形式多样化。结合主题活动的阶段性进展,《周期蝉》主题活动主要采用描述性评价的方式,适时结合定性评价及定量评价。如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及参与度,采用描述性的定性评价,以口头评价为主;而对学生提交的活动报告、反思感受及活动成果,则采取等级式的定量评价,为书面评价为主。2.评价主体多维化。教师、学生、同伴、家长都可参与评价,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评价,评价视角更全面,评价结果更客观。全方位的评价有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推进活动进程。3.评价维度多元化。关注过程评价,关注整体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动态采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方面及每一个成长画面,以悦纳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表现和不同阶段的发展。多样化、多维化、多元化,使评价更具深度及温度,充分体现多学科育人的深刻内涵。

综上所述,跨学科主题活动以问题为载体,以真实任务为驱动,通过不同学科相关联知识点的有效联结设计活动,重在综合、重在实践、重在感悟,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实现从“育知”到“育人”,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多学科协同育人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天敌跨学科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果园天敌(续)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我国茶园害虫天敌蜘蛛的研究进展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