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智慧平台的小学体育评价模式研究

2022-02-14林喜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监测

林喜功

(福州市台江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4)

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针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与课外互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等问题,强调义务阶段学校体育教育应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时间。[1]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小学生课内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反馈,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和课间活动设计诊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课程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小学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体育智慧教育平台的内涵及特点

(一)体育智慧教育平台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要求学校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推动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实现由信息技术应用向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应用发展。[2]体育智慧课堂正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范式。祝智庭、彭红超等人认为,智慧课堂是基于技术融合形成的学习环境,使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由此使不能成为可能,由小能发展为大能,满足培养具有较好价值取向、行动能力、思维品质和创造潜能的人才发展要求。[3]根据该定义,可将体育智慧平台定义为,以平台为载体,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师生高效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平台。

(二)体育智慧教育平台的特点

1.互动性。体育智慧平台能够实现师生、生生、硬件与软件、教师与硬件、教师与软件、教师与资源、学生与硬件、学生与软件、学生与资源等维度的多向互动。通过强化教师、学生与平台之间的双向互动、联系,防止单向、单一的信息传递而造成的“填鸭式”教学和学生被动学习问题,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感知性。智慧体育平台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学生体育锻炼状态信息、体征数据信息、虚拟感知教学资源等,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等信息的动态感知、实时分析处理、跟踪反馈。一方面,教师根据动态数据反馈,诊断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设计,能够显著减少学生运动时的意外伤害事故,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锻炼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教师根据运动监测数据,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程运动强度。基于运动负荷监测,建立学生体育运动数据库,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计划制定与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实现学生体征数据物理感知与虚拟空间感知的有机统一。

3.开放性。智慧体育平台能够实现不同系统间信息的互通互联,实现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的开放使用,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运动处方制定和教学设计管理提供依据。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APP等渠道,收集、汇总教育教学数据,并使系统内数据开放,能够实现课内外体育教育教学数据共享。

4.易用性。智慧体育平台功能清晰、操作方便,能够显著降低师生的学习和使用成本,简化运动监测的复杂性,实现运动负荷监测与体育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的互融。

二、体育智慧教育平台的架构

(一)体育学习平台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应借助评价结果优化教学、改进体育学习。[4]面向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体育智慧学习平台建设,可以校园网建设为基础,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课内外体育锻炼监测数据为数据源,基于系统分析结果自动做出评价,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以纸张收集学生评价的方式所面临的数据统计工作量大、统计不准确、统计分析不及时等问题,为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优化提供依据。

(二)运动监测平台

运动监测平台包括运动负荷监测系统和课外运动指导系统。运动负荷监测系统借助学生佩戴的电子运动手环,监测、采集学生的体征数据和运动数据,能够实现学生在校运动数据的在线分析,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在校运动情况。课外运动指导系统基于体育教师制定的运动处方,对学生课外运动锻炼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给予个性化锻炼指导,为学生自主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建议,实现课内外体育锻炼一体化。

三、基于智慧平台的小学体育评价实施与应用

基于智慧平台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能够实现在校体育教学精准评价、大课间设计科学诊断和课外体育锻炼跟踪监测等功能,具体实施应用如下:

(一)精准评价体育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评价,跟踪学生学习过程。基于智慧平台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模式,借助平板电脑收集评价数据并上传至系统平台,收集、记录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同时,借助电子手环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分析研判学生的运动负荷。

1.依托学习平台,改善技能与成绩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的总体要求,围绕“认知、技能、体能、情感”四个方面的育人目标,学习平台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诊断、调控、改进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应用实效。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可基于学习平台,实现学生的技能水平评价和成绩量化评价。

(1)优化技能评价。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教师可设计体育课程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力求简洁、准确,指向学生的体育技能。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单手肩上投篮的肩上屈肘,可表述为单手五指向后,掌心向上,置于肩膀上。在学习平台中,以较为简练的评价语言确定评价标准,形象具体地表述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也易于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标准。

(2)量化成绩评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成绩缺乏跟踪、量化,难以全面分析、研究体育教学效果。基于智慧平台的体育学习评价,可将教师课堂评价与学生专项体能测评有机结合,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衔接。教师根据学生技能学习、参与情况等进行课堂评价,围绕学生“学、练、赛”的情况,量化学生得分,并将学生的课堂评价得分上传至智慧平台。可按周、月、学期展示学生课堂成绩,便于教师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教学反思、设计与优化。

2.借助电子手环,监测评估运动负荷

根据《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监测学生的运动情况。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课群体运动密度应大于75%,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50%,运动强度应控制140~160 次/分钟(学生平均心率)。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监测设备、技术,教师难以准确监测、评估学生的运动负荷。如果由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实时运动监测,将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内容不足。借助电子手环,可自动化监测、采集、上传学生数据,教师可实时查看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把握学生的整体运动数据和个体性数据,这为教师优化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以小学低年级篮球原地拍球教学为例,设计该项活动的运动负荷为60%。教学中发现,在开始阶段,学生运动负荷相对偏低,整体水平低于教学活动设计要求。于是,教师根据运动手环的监测数据,适时调整拍球活动,将静态原地拍球调整为运动拍球,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负荷。经调整后,学生的运动负荷满足设计要求。基于运动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的体育课堂监测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运动数据自动、实时收集、上传,有利于教师跟踪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情况,以实施个性化指导和制定课堂体育锻炼方案。

(二)科学诊断大课间活动设计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推行实施30 分钟大课间活动制度。大课间时间较短,学生集中,人工评价工作量较大,且可能影响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因此,教师可围绕运动目标,将人工评价与智能评价有机结合,融合运动手环数据监测系统,为大课间活动设计、诊断、反思提供依据。

1.人工评价,建立健全评比制度

教师可根据各班级大课间参加情况,建立健全评比制度。如按月度、学期,评比各班级的出操人数、动作力度、队伍整齐等情况,在学习平台上记录、展示各项数据,学生可实时查看。评比制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

2.智能评价,判定调整运动强度

由于大课间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人数较多且场地受限,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负荷,以实现大课间活动设计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避免运动不充分或运动强度过大等问题。通过运动手环采集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如心率曲线、运动距离、运动时间、消耗卡路里等,系统可自动根据学生的运动数据进行智能评价,判定课间活动“充分”“良好”“不充分”,为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提供依据。同时,基于智能评价数据设计大课间活动,可防止学生因高负荷运动而造成运动损伤风险。如青少年平均心率应小于120 次/分钟,如果学生的心率超过120 次/分钟持续5 分钟,系统可根据预设阈值,向教师发送警报信息,提醒教师关注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运动强度。基于监测平台的智能评价体系,提高大课间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为大课间活动组织管理提供诊断评价依据。

(三)跟踪指导课外体育锻炼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应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基于智慧平台的小学体育评价模式,能够衔接课内外体育锻炼数据,为教师个性化指导学生提供数据支持。长期以来,小学体育作业由于缺乏监测、跟踪手段,且课后作业难以直观量化评价,导致作业布置和评价难度较大。针对课外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学校可通过家校合作模式,借助微信、钉钉等工具,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以照片、视频等形式上传至智慧平台,或通过运动手环收集数据,实现课外体育锻炼可视化跟踪监测。

1.家校合作,实现可视化

为了解决传统小学体育课后作业和课外体育锻炼难以监测监督的问题,学校可以智慧平台为载体,以学生成长档案为主线,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指导家长通过监督学生体育锻炼并打卡、上传体育锻炼照片、视频等方式,使课外体育锻炼的跟踪监测可视化。如学校制定“百日运动计划”,学生可自选体育项目,或根据教师指导选择项目,开展课外体育锻炼,锻炼时间为1 小时。通过家校合作,监督学生切实完成每日运动,家长及时上传相关数据。一段时间后,对连续运动百天无间断的学生给予精神奖励,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课内外结合,推动一体化

在课外,由于缺乏教师指导和监督,学生自行开展体育锻炼,可能面临锻炼强度负荷不合理、时间过长或过短等问题,导致锻炼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针对该问题,基于体育智慧教育平台,教师可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制定针对性体育锻炼处方,将运动手环应用于课外体育锻炼数据监测,收集学生锻炼的负荷、时间等相关信息。根据课外体育锻炼监测数据,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予以评价、监督和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实现课内外体育锻炼方案一体化、体育运动跟踪监测一体化和体质健康监测一体化,增强课内外体育锻炼的关联性,推动小学体育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锻炼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