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群视域下沉浸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奋斗的历程》教学为例

2022-02-14翁小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革命素养评价

翁小英

(顺昌县实验小学,福建 顺昌 353200)

沉浸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文本、沉入文本、感悟文本,用思想和智慧、情绪和感情沉浸于文本所构造的文学世界中进行深度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革命文化”是课程内容三大主题之一。[1]在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中,主要包含英雄榜样和民族精神两个领域的内容。教师应当用好革命传统教育题材,把主题内容和语言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感知责任使命,在体验语言文字中学习阅读表达。本文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教学为例,探讨在任务群视域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深度阅读,在文本的揣摩玩味中,受到高阶思维能力训练、道德情感熏陶,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目标导向,整合课程资源

基于新课标理念,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从“内容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借助教学内容来发掘其背后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如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等。以目标为导向,才能确保立足核心素养,以文化人。

(一)教学目标精准化

对于革命传统类文本的教学,教师应当彰显课程属性,坚守文道统一。既要关注革命题材中的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与民族文化,又要将这些认知聚焦在相应的语文要素上,保障文道统一的教学结构。从这一理念出发,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活动开展,不仅要落实“理想信念,高尚品格”的人文主题,还要落实“阅读时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语文要素。由此,可以确定本次活动的条件目标:第一,回顾已学的阅读方法,在课堂阅读实践中综合运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第二,梳理搜集、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这一目标是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阅读材料来确定的,指向的是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这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本次活动的核心目标为:体会蕴含在红色文化中的革命情怀,做“为人民服务”的少年,指向的是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以此完善本课的教学目标,实现统编教材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2]

(二)课程资源整合化

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方面提出,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中,一共安排《毛主席在花山》《十里长街送总理》《飞夺泸定桥》等7篇阅读材料。虽然材料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有所不同,但是拥有相同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教师可以将这七篇阅读材料进行统整安排,以多篇整合、互相借力的方式,推进主题沉浸式阅读教学。例如,先以《毛主席在花山》为核心篇目,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目标,紧扣“寻找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件”这一任务展开阅读,感受毛主席与群众心连心的崇高品质。再以“寻找为人民服务的()”作为活动任务,专项阅读其他六篇材料。不难发现,材料中有无私奉献的周总理,有顽强斗争的红四团22 位英雄,有英勇无畏的叶挺,他们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将课文进行合理的重组,把他们“为人民服务”的事例集中进行解读,实现资源融合,促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3]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在课程资源整合方面下工夫,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补充恰当的典型资料。在设计实践活动、安排学习任务之前,依据课程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整合与融合,构建革命文化的沉浸式阅读系统化学习。[3]注重听说读写等学习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学习语言文字、感受文学形象、训练思维方式;注重形式多样的学习结果的整合,引导学生创意表达;同时关注阅读与表达的融合,让阅读通过表达得到检验,让表达在阅读中得到提升。在语言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实现沉浸式深度学习。

二、任务驱动,体验沉浸式学习

“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带动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从而获得自己的知识建构。以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真实事件、史实案例为载体的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具有时代上的距离感,学生阅读与理解起来颇有难度。如何让革命故事鲜活起来,让革命人物可亲起来,让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学习任务群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构建学习任务群,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进阶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沉浸式阅读的有效策略。

《奋斗的历程》从内容和目标来看,属于发展型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首先,可以创设“红色革命进校园,强国有我的宣传周活动”这一任务情境,让本次综合性学习共同指向“红色革命宣传周”这一学习任务。把阅读材料当作完成任务的信息源和资料袋,用任务驱动学生阅读材料,研究文本。

任务的提出要有挑战性,难度控制在“跳一跳、摘果子”的状态。任务的完成以具体可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支架。比如,在“红色革命宣传周”大任务下,设计三个子任务:革命故事分享会、红色诗词朗诵会、强国有我演讲会,这三个子任务的推进是逐步进阶的。任务一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完成对革命故事的选择与处理,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任务二主要是课外搜集红色诗词,在欣赏与诵读中,加深对革命英雄、革命精神的感悟;任务三是最难的,在回顾革命历史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展望未来,抒发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三个任务的设计由易到难,从读到诵到讲是有梯度的,一步一步进阶,引领学生走进沉浸式体验学习。[4]

每一个子任务又可以分解、细化为一系列的具体的活动。比如,任务二“红色诗词朗诵会”的开展,包括以下四个实践活动:首先,以《囚歌》的解读切入,整体感悟诗歌的意蕴,感受叶挺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气概;接着,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搜集红色诗词后,从不同角度对红色诗词进行阅读、欣赏;然后,以诵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最后规划、编排,完成红色诗词集的装订与美化。这些活动过程的展开也呈现层次性。导课时,由《囚歌》引入,感受叶挺的英勇无畏;展课时,阅读、欣赏、诵读《长征》《春天的故事》等诗词,感受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领袖的乐观主义精神、开拓精神;结课时,以汇编红色诗集的方式,使学生受到革命文化的洗礼和滋养。

一个大任务,七篇阅读材料,三组语言实践活动,层层有递进,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体系。由情境作统领,让任务来驱动,在活动中推进,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巧妙的融合。正如新课标所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

三、评价生成,反馈任务成效

新课标在教学评价建议中强调“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的革命文化沉浸式阅读教学,教师要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不仅“教”要突出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评”也要做到精准化、多元化。[4]

(一)关注多元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口头语言评价、体态语言评价、纸笔检测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从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不同角度,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例如,“革命故事阅读分享会”的评价,可以师生口头评价的方式进行。活动开始前,教师宣布评价标准:(1)“阅读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2)“感动我的人和事”是否表达清晰、流畅;(3)“我的收获和启迪”是否准确、深刻。活动开始后,教师和学生从以上三个角度分别对发言的学生进行口头评价。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学生自评、同桌互评、教师点评等,以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的起点要体现差异性、个性化,肯定、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学生。

此外,学习评价单也是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式。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单,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评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设计多样化的评价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方向引领。

(二)重视过程性评价

学习评价是开展任务型学习的关键,针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任务群,教师要关注评价过程的情境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主体的差异性等,以恰到好处的过程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引领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

1.课前评价要合理。六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掌握许多关键能力,如复述能力、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根据需要获取信息的能力等。课前设计预习作业,就是对这些能力的综合训练与检测。教师在上课伊始,可以结合预习的检查,设置一定的前测题,评价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如“寻找革命英雄的足迹”活动开展前,可设计问卷调查:“通过第四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阅读方法呢?你最喜欢的阅读方法是什么,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既可以评价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又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2.课中评价要精准。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沉浸式阅读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一些知识或能力的检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如在核心篇目《毛主席在花山》的沉浸式阅读时,设计以下练习:

①毛主席在花山村时,都做了哪几件事?()(多选题)

A.请群众回来碾米 B.指挥作战

C.帮助推碾子 D.给群众沏茶

②“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这句话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方法?最能体现毛主席怎样的品质?()(单选题)

A.语言描写平易近人 B.神态描写和蔼可亲

C.动作描写无私奉献 D.心理描写艰苦奋斗

③如果从“心愿”这个主题思考,你认为毛主席此时此刻的心愿是什么?

命题式的检测评价,重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进阶思维、达成素养等,最重要的是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核心。比如,第①题指向的是学生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能力;第②题检测学生对人物形象的阅读鉴赏能力;第③题对应的是本次活动主题“心愿”,考查学生对革命领袖的革命情怀的情感感悟。这样嵌入课堂教学中的检测与评价,把练习融入课堂,将阅读思考与阅读评价有机结合。

3.课尾评价要延伸。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点拨式评价,有利于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巩固课堂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持续性阅读。例如,在“梳理搜集、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这一活动子任务结束后,可设计“阅读PK 赛”评价活动,以竞赛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搜集、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评价:“大家发现这么多查阅资料的切入点、查阅资料的途径、资料呈现的方式,那么,哪一个切入点、哪一种途径、哪一种方式是最好的?让我们来一场小组阅读PK 赛吧!”在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时,教师要准确、迅速地捕捉评价的契机并及时点拨,可以是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也可以是恰当的动作评价等。最后,教师小结,提出:“到底哪个小组的说法最正确?请用你的阅读方法,选择一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测试。”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不应只看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与方法,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让学生明晰每一个学习进程的具体方向和品质要求。

猜你喜欢

革命素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