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学校治理的现实困境和破解策略
——以福州实验小学实践探索为例
2022-02-14陈坚
陈坚
(福州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双减”政策对于营造人民满意的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与学校治理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各界功利短视化教育观、对政策的解读存在偏差和误解以及一定程度的变相应对,阻碍了政策的落实与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双减”政策执行一年多来,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围绕“减负提质,增效赋能”的工作思路,助推政策落地,着力从优化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的课程体系,建立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创新作业设计,健全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家、校、社会合力育人等方面,积极探索,精准发力,全面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为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一、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明晰“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准确含义与特征,是思考学校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实现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及探究其实现策略的前提。“治理”一词起初基本等同于“统治”。“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1]“学校治理”是指各学校相关治理主体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及学校制度安排,规范和运营学校治理共同体的管理活动及教师的教育教学,通过民主参与、协商对话的方式,形成各方利益平衡的和谐格局。[2]“学校治理现代化”是指各学校相关治理主体,在学校治理决策、学校制度与机制重构、专业化教育教学实践等治理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和参与能力,持续优化而接近理想状态的过程。[3]根据以上阐述,不难发现,“学校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方法、治理依据、治理效果等因素,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多元性。学校治理主体协同共治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即政府、学校、社会三方面多元化协同共治,三者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形成一种和谐共治的教育生态。治理主体在参与学校治理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合作、执行、学习”等能力组成的综合表现力,将影响学校治理的实际效果。
二是专业性。学校作为较为独立的专业育人场所,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教育对象即学生组织进行专业性教育实践活动,在专业技术特性上享有一定程度的教学实践管理权力。学校治理专业化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具体包括治理能力专业化和治理体系专业化。其中,学校治理体系包括教师队伍体系、校本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等多元体系结构。
二、“双减”政策下学校治理存在的问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站在国家战略高度联合印发的“双减”政策,是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强力助推器,各地各校因地制宜、贯彻政策抓落实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各界对“双减”政策解读的偏差与误解
当前,学校治理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由此加重了教育“内卷”现象,学生被迫参与,家长疲劳应对,社会焦虑感日渐增强,破坏了健康的教育生态。教育部为学生减负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双减”政策的出台就是有力的证明。但是,各界对“双减”政策的解读存在偏差与误解。“学而优则仕”“不输在起跑线上”,受学习成绩与升学率的影响,部分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以及家长过度关注教育需取得眼前利益,只专注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的相关教育活动,未能将“一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维度来科学实施教育,违背“全过程”的育人理念,未能站在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助推教育事业。如此,功利化、短视化教育价值观让分数、升学率等短指标凸显独特的“价值”并为之趋之若鹜,而忽略这些短指标只是青少年成长的一小部分,而非教育的全部。
(二)“双减”政策执行中的变相应对
“双减”政策及其实施细则,严厉禁止金融资本无序扩张运作教育,要求和引导学科类培训机构由营利性向非营利性转变,促进社会组织以公益态度参与教育活动。但是,政策执行时,出于利益的考虑,伴随着各方力量的较量,对政策的落地产生阻力,影响执行效果。如各学科培训机构通过“偷梁换柱”的方式,仍旧在线上开展基础学科培训;部分家长被社会不良风气裹挟,持短视教育观,亦步亦趋,通过聘请机构教师作为家庭私教的形式继续“内卷”,一定程度上继续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增强社会焦虑感。
(三)校本课程体系未能彰显学校办学理念
中小学校作为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主体之一,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能够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但是,很多学校仍处于办学理念归理念,课程归课程的情况,办学理念与学校的课程体系无法建立内在联系,无法将课程体系作为素质教育实施载体,转化到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四)综合保障助力不足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是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命题之一,扎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地,是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这需要学校做足做齐后勤保障工作,包括科学的体制管理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课程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相关经费保障以及社会各界协同育人的资源整合力等。当前,许多学校的综合保障力量还达不到预期。
三、“双减”政策下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初探“双减”政策下学校治理现代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获得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策略的一些思路。福州实验小学围绕“减负提质,增效赋能”的工作思路,分类施策,全面助推学校治理现代化实现。
(一)构建彰显办学理念的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特征,不难发现,构建优质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优质校本课程能够推动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逐渐形成学校品牌课程,进而为学校整体品牌建设服务。反之,学校整体品牌的建设,特别是办学理念和宗旨能够引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使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将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使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有机融合。“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原有校本课程体系进行合理优化,使之精准对标“双减”政策,有利于促进学校治理在新政策环境下增添新活力。
1.优化校本课程建设。构建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的优质课程体系,有利于促进学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促进教育理念革新,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方法,体现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福州实验小学基于学校发展的状况和学生成长的需求,优化校本课程建设,秉承教育家叶圣陶对学校的嘉勉“小学植始基,并重德智体,自幼成良习,践之乃彻底”,拓展出“厚植·崇实”的办学理念:“厚植”即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崇实”即笃行五育融合兴人才。建构“植·无界”课程体系,确立福州实小课程文化发展定位。“植·无界”课程体系的建构,正是遵循福州实小“知·道·能·行”的校训,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及省颁课程计划,长短课相结合,开齐开足课程:长课60 分钟,常态课40 分钟,短课25 分钟。从“植知·植趣·植品”三个维度,对课程体系进行分类建构:“植知”是发展智力、夯实基础类课程,涵盖小学阶段开设的所有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学习;“植趣”是拓展广度、丰富兴趣类课程,分设语言星空、艺术天地、体育世界、创意空间、劳作基地等5 个门类;“植品”是挖掘深度、塑造精品类课程,开设语言表演艺术团、京剧社、啦啦操社、篮球社、人工智能社等社团。
2.落实每天体育课程。“双减”政策出台以来,福州实验小学落实《福建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使每天一节体育课成为学校师生的日常活动。在不影响周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教务处统筹规划每周可灵活调整的时间,安排有体育特长的科任教师兼任体育教学,确保每个班级每天有一节体育(体育锻炼)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内体育锻炼时间。
3.增加自主学习课程。“双减”减的是负担,增的是素养,是责任。为了促进“双减”政策落地,福州实验小学每周新增3 节25 分钟的自主学习课,学生在这节课上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自主完成当天作业。遇到困难时,可以与同伴讨论,并得到教师的指导。通过自主学习课,学生在校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习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学习自主性,从而强化学习责任感。
4.午晚托课程全覆盖。全面开展课后服务,解除家长后顾之忧,是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福州实验小学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工作,实现工作日每天3 小时、每周末课后服务全覆盖。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采取本校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的方式,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晚托课后服务内容包括普惠托管班和社团活动,周末作为工作日社团延伸活动。其中,社团活动主要分为体育类、艺术类、语言类、创意类、劳作类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5.增设家长学校课程。“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立足主责、立足长远的战略性决策下,福州实验小学增设家长学校课程,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联动,围绕“双减”政策,找准衔接点,进一步厘清家校责任,打造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如召开线上、线下家长会,邀请专家、心理专职教师作专题讲座,多学科教师参与线上交流等,内容涉及疫情防控、心理健康、学科学习、“双减”政策及新课标解读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儿观和成才观,合理确定孩子的成长预期,制止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推进良好教育生态建设,让教育切实回归本真,回归理性。
(二)优化创新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全面压减学生各科作业总量及完成的总时长,将学生由过重作业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明确要求学校要完善管理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学科,各教研组加强统筹,五育融合,优化作业结构,确保作业数量与难度与国家课程标准匹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能动性,掌握学生学情,进行作业完成情况诊断及指导,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开展体现素质教育导向性的作业设计,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基于此,针对本校学生具体学情开发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校本作业,以期达到少量而优质的目标。
1.取消教辅,设计个性化作业。“双减”政策下,要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学生,关键在于解决作业设计问题。福州实验小学征求学科组教师的意见,深入研究学情,大胆取消全市统一征订的进校教辅。根据“双减”要求和学科特点,对标新课标,科学布置基础性、实践性作业,控制作业难度,关注学生差异,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自主研发基础性课时练习、专项分层练习。作业检查和评价方式方面,综合学生检查与自评、小组检查与互评以及教师检查与评价为一体,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2.聚焦减负,严守作业时长关。“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是“双减”的重要内容。福州实验小学在三至六年级每个班级统一设置“作业公示栏”,由专人负责作业管理工作,统筹调控各班的每天书面作业不超过一个小时。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在课内适当布置巩固练习,学生放学后将作业本留在教室,不带回家。从“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根据课程安排,年段统一合理布置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准确把握作业育人功能。同时,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业务考核体系,逐年修订,提高作业设计的精度和效度,力求建设富有实小特色的校本作业体系,以作业改革撬动轻负高质。
3.五育融合,呈现假期作业新样态。“双减”政策落地后,福州实验小学改革积极探索学生寒暑假作业,将作业设计由学科教学转向全面育人,侧重实践操作和跨学科融合。作业设计由“核心素养视域下项目化学习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组牵头,开发寒暑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手册,涵盖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学生在项目化手册的指导下,与昆虫、蔬菜、纸、福文化等亲密接触,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动手实验,呈现突破传统假期作业的项目化学习成果。同时,开展畅游书海、健康运动、家务劳动每日打卡活动,分类指导,家校协同,使校本假期作业的设计呈现“双减”政策新样态。
(三)推进幼小、小初双向衔接
学制有学段之分,但学生发展是连续的。因此,学校应加强多方教研合作,提升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为学生校内学足学好提供强力保障。福州实验小学联合邻近校、园在“幼小衔接”“小初衔接”领域关于学科教学活动内容、组织方式的变革及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1.共研共进,探索“幼小衔接”长效机制。幼小衔接意味着儿童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阶段向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方式的阶段过渡,关系到儿童的长远发展。福州实验小学管理团队、低年级教师与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一幼儿园多次互相走访,组织交流学习会,开展幼小课题研究,共同探索学科教学方式和活动组织方式的变革,以此建立起幼小双向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一年级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秋季开学时,先进行为期一周的幼小衔接适应性教育,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慢速度、缓坡度、降难度,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用实际行动落实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科学衔接,力求做到强强联合,打通幼小衔接的最后一公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联合教研,聚焦“小初衔接”有效途径。加强小学与初中之间的教育教学衔接,是落实“双减”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福州实验小学利用与福州一中初中部相邻的便利,积极探索九年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较好地实现小初衔接,避免教育脱节。2021 年11 月,在福州实小举行的第十一场省级教育教学开放活动,重点围绕“小初衔接,助力‘双减’落地”展开研讨,来自省市的教育专家、高校教授、一线教师,就小初衔接的现状、痛点、难点进行广泛探讨。通过展示小初衔接背景下的各学科衔接课、融合课、同课异构,引发线上线下的深层思考,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共同研讨破解难题。“双减”政策执行的一年多来,福州实小还与福州一中初中部不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明晰小升初学生的状况,寻找更清晰的教学目标和精准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六年级学生参观初中校园、体验初中课堂教学、社团互动活动、校本课程衔接等形式,强化沟通,消除学生紧张、畏难的心理,对打破小初壁垒、共享教育资源、落实“双减”政策,起到积极的效果。
(四)形成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福州实验小学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积极探索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年级均不进行期中考试,只安排一次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学校与鼓楼区进修学校密切合作,结合鼓楼区的期末复习、考试情况和学校实际,组织期末迎考工作,合理确定考试难度,确保命题质量。一二年级不进行书面综合性考试,而是在各学科开展才艺展示、趣味闯关游戏、书写过关等综合评测活动,考试结果严格实行等级评价。
综上,福州实验小学笃定前行,行稳致远,围绕“减负提质,增效赋能”的工作思路,探究学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从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创新作业设计,推进幼、小、初衔接,形成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协同家、校、社合力育人等方面,分类施策,精准对标,学生学业负担及家长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人民群众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从而全面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